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日报》日前刊登评论员文章说,是干出硬邦邦的“实绩”,还是制造虚幻的“泡沫”?这道看似简单的选择题,有些干部未必能做得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2.
“镇”得住美国,未必能镇得住文化部;搞得好治安,未必能理得顺笔墨官司文化部是“文化大革命”中受灾最重的部门之一。十年浩劫中,文化部因被称为“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而多次遭到“革命”,并由“四人帮”严格控制。邓小平在第二次复出时曾就军队、教育、文化等领域开  相似文献   

3.
“有志竟成”,也作“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有志竟成”语出《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在生活中,人们常把这句话录以自勉,或者激励他人。然而,事实上,“有志者”却未必都能“事竟成”。  相似文献   

4.
创新的底线     
快乐大叔 《党课》2008,(9):100-101
男人有底线,女人有底线,道德有底线……创新其实也有底线。创新是相对于因循守旧而言的,但有些约定俗成的东西未必是“守旧”,更未必是“糟粕”,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总要有一个底线才好。  相似文献   

5.
诗的读懂读不懂优劣之争已有多年了。中国是讲辩证法的国度 ,凡事一“辩证”(相对主义 ?) ,味儿似乎变了 :塞翁失马 ,安知非福 ;从“前门”进来的未必是好人 ,从“后门”来的未必是坏人 ;读得懂的未必都是好诗 ,读不懂的未必都是坏诗……读不懂又关乎读者的学识、修养诸问题 ,如此 ,水差不多已被搅浑了——读懂好读不懂好 ?似乎已不宜简单地论优劣了。然而 ,读不懂又不仅仅是学识、修养。一位伟人说过 :过河要有桥或船 ,这是——方式问题。笔者读诗多年 ,悟得不少方法 ,现不揣浅陋而公示 ,诚盼执“诗”不悟者心有灵犀、灵灵犀。1.遇无逻辑者…  相似文献   

6.
东汉前期的思想家王充 ,是一位唯物主义者。王充做过小官吏 ,一生受豪强地主的排斥和压抑 ,较接近和同情人民大众。他性恬淡 ,不贪富贵 ,不慕高官 ,不迷信鬼神。他用了三十年的心血写就了在我国思想史上有深远影响的《论衡》一书。《论衡》总结了东汉时期自然科学的成果 ,继承了荀况、韩非的唯物主义思想 ,高举“疾虚妄”的旗帜 ,对当时风行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和谶纬迷信思想作了有力的揭露 ,对已取得独尊地位的孔孟儒学也展开了批判。王充否认富贵贫贱与操行贤愚之间的联系 ,认为富贵之人未必才高德重 ,贫贱之人未必智薄德寡 ;他驳…  相似文献   

7.
崔军伟 《世纪桥》2009,(19):36-37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特点不仅包括反对列强,也包括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国社会的各个统治集团不可能真正“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存在代表各阶级利益的合理性”,不可能真正充当“共同对敌的工具”;发生在民族危机之后的历史事件未必就一定是“以爱国主义为源头,为动力”的;这样的“重大变革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也未必“都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讲授纲要课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需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人们爱讲“危机感”。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证明,没有点危机感,不知“福兮祸之所伏”,总是要坏大事的。适时适度的危机感,是十分必要的。“危机感”是否越多越好?怕也未必。倘若有个郎中告诉林黛玉:“姑娘患的是不治之症,所享福份,不过数月耳。”我想,那羸弱的林小姐必会悲上加悲,病情恶化,早归黄泉。这样的“危机感”未必好。倘若政治上大造虚假的危机感,那更是要坑国害民的。比如十年浩劫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劳动的生产力”吗?“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吗?未必!这些观点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学原理的阐释中几乎是无变化的被当作不容置疑的定律,原因在于人们忽视了《资本论》的叙述方法在劳动生产率与商  相似文献   

10.
妻贤夫祸少     
于文岗 《前线》2020,(5):40-40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个生儿子的历史标本大概很多人都曾听说过,孙仲谋也因之在各种史籍中获得了不少美名。但是,还有个“娶妻当得阴丽华”的娶媳妇历史标本就未必都知道了。这标本出自范晔《后汉书·皇后纪》:“初,光武适新野,闻后美,心悦之。后至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相似文献   

11.
说钱     
李人凤 《奋斗》2001,(6):49-49
钱,太有意思了,清代袁枚有《咏钱》诗:“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是清流。”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人干嘛还要羞于言钱呢?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句成语,叫“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识较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其实,《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早就载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语,“下者”未必处处皆“下”,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候可能会高出“上者”许多。所以,不耻下问者是智者,是哲人;问计于下者,常得上策。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需要领导者作决策、拿主意。为了使决策作得更加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大陆,红宝书《毛主席语录》可谓家喻户晓。可是鲜为人知的是,1967年,一本由香港民间编撰、发行的辑录刘少奇言论的《刘主席语录》也曾广为流传,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刘主席语录》一书的编撰者是定居美国纽约的海外中共党史专家司马璐。在“文革”初期,司马璐读了传到香港的《毛主席语录》后,认为毛、刘二人思想观点有同有异,有些观点毛未必对,刘未必错。所以就设想并动手编选了这本《刘主席语录》,热销香港及海外,一再重印,先后约印5万册。并且被人译为英、法、日多种文字出版,还在日本引起轰动。1968年11月,在中共中央第八届十二中…  相似文献   

14.
方文兰 《世纪风采》2011,(12):34-36
创刊于1923年的《中国青年》是共青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曾三度被迫停刊,又三度复刊。它曾推出了雷锋、王杰等一系列闪光的人物,最早公开喊出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组织了“潘晓讨论”轰动全国……人们对胡乔木和《中国青年》或许并不陌生,但却未必知道,这位革命人物和这份刊物之间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5月14日刊登柳新元的文章《“消费移籍”政策思路不可取》。文章认为“消费移籍”政策思路不尽妥当。首先,这种思路考虑问题过于简单。农民购买住房达到一定数量(如10万元以上)就可进城入籍,这只是“农转非”问题的一个很小的方面。农民进城除了户籍费(现在这部分已很小),还有城市增容费、子女借读费及教育经费等等。如果把前述这些费用加起来,农民进城的“门槛费”就相当高了。其次,农民也未必愿意进行“消费移籍”。城市失业率高、消费高、对人员的技能  相似文献   

16.
大凡经历过“文革”的人,都对“革命样板戏”《沙宾浜》的剧情耳熟能详。但是,对于这一剧目是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却未必人人皆知。在历史上,阿庆嫂、郭建光、胡传魁、刁得一都确有生活原型。“阿庆嫂”不仅掩护过以“郭建光”为首的新四军伤病员,而且还搭救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谭震林。《沙家浜》中的“沙家洪”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常熟市董洪镇。当年,这里远离县城,地处水网地带,土豪劣绅势力薄弱,群众基础较好,被新四军开辟为抗日根据地。“阿庆嫂”的原型名叫陈二妹。受党组织的委派,她与丈夫陈关林(后壮烈牺牲)在董浜镇…  相似文献   

17.
佚名 《廉政瞭望》2013,(2):69-69
在201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大战中,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保罗·瑞安在接受采访时说“他花了不到3个小时,就跑完马拉松全程”的诺言引发了美国公众对于政客撒谎成性的质疑。“诚实未必能造就优秀的总统。公众应该遵循的判断标准是,总统说谎是为了国家利益还是个人利益。”美国著名政治期刊《大西洋月刊》曾经在文章中如是说。  相似文献   

18.
黄小平 《求贤》2006,(11):24-24
鲁迅有一首《自嘲》,其中两句最为世人熟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孺子”被注为“人民大众”,这是一个有意无意的误注。其本意,孺子就是孺子.是先生夫子自道而已。先生怜爱自己的儿子.愿意给儿子当牛做马。加上“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几句诗,都显示出鲁迅为父的慈祥一面。去世前,他在病榻上完成散文《死》,并在该文原稿上立下七条“遗言”,其中一条是:“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儿小事过活.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相似文献   

19.
游宇明 《廉政瞭望》2010,(11):39-39
对“曲学阿世”这个成语,我一向表示怀疑。世者。世人、时尚也。世人有穷有富;时尚有实有虚,就算你把学问“曲”到了比柳枝还柔顺的程度,也未必“阿”(迎合)得过来。  相似文献   

20.
袁世凯称孤道寡,其实,他既不孤也不寡;我们骂袁世凯为独夫民贼,民贼是真的,独夫却未必。他从“落第秀才”高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