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上一讲诠释了宪法的定义,这一讲主要讲述宪法的法律地位以及基本原则. 宪法的重要地位 宪法具有法的属性,宪法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一种.从宪法与国家的关系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首先,宪法规定的内容具有根本性.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根本的问题,调整范围十分广泛.宪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国家性质、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以及国家标志等.  相似文献   

2.
<正> 通常宪法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并把英国宪法看成是唯一存在的不成文宪法的范例。应当抛弃把宪法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这种分类。更好的区分方法是:那些国家有成文宪法,那些国家没有成文宪法,或者那些国家有宪法,那些国家没有宪法。可以根据宪法修改的方法对宪法分类。有的宪法的修改由立法机关经过与普通法律一样的修改程序即能修改,有的宪法的修改需要特别的修改程序。属于前一种类型的宪法很少,新西兰宪法是属于这种类型的  相似文献   

3.
王春红 《中国司法》2004,(11):67-70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其功能是其内涵和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其固有的本质属性的反映。一个国家虽然制定了宪法,但如果宪法理应具备的功能没有在宪法中全面体现出来,那么这个国家就只有形式意义上的宪法而无实质意义上的宪法。无宪法功能则无宪法可言。因此,正确认识宪法的功能就  相似文献   

4.
不成文宪法概念缘起于英国式的宪法语境,后流转于德、日等国并引起较大争议,由此产生了多种涵义与外延的不成文宪法。在有宪法典的国家讨论不成文宪法极易引起理论与逻辑上的混乱与困惑,德国、日本等都不例外。宜以有宪法典的国家与无宪法典的国家代替成文宪法国家与不成文宪法国家。中国宪法语境中不宜使用不成文宪法,一方面是因为概念本身的不严谨;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我国有宪法典存在的前提下,使用不成文宪法极易形成逻辑上的无法自恰。此外,我国当前的宪法传统与文化上的缺陷也决定了在我国宪法语境中不宜使用不成文宪法的概念。在诸多政治实践背离宪法文本的客观事实面前,寻求不成文宪法可能引发对宪法的潜在危险,不得不防。  相似文献   

5.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宪法日已经成为现代法治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多元的社会价值,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宪法日是民主的纪念日。宪法是民主国家的法律标志物,一个国家的民主合法性往往通过制定  相似文献   

6.
宪法是由谁制定的?法理学教科书中通常说:“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那么,宪法作为法的一种形式,法律体系的一个部门,是否也是国家制定的呢?有些宪法学著作也说:宪法“是从属于国家政权,为国家政权服务的统治工具。国家政权对宪法有着决定意义。可以说,有了近代国家以后才有近代意义的宪法;有什么样的国家才有什么样性质的宪法。”“宪法是统治阶级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工具,而不能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是削弱国家权力,控制国家权力的基本文件。”①那么,宪法就纯粹是国家的附庸,对国家权力没有一点规范和约束作用吗?  相似文献   

7.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更多的是从效力方面来明确宪法的。全面认识宪法,还应包括更多的内容: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因而宪法具有可诉性;宪法是人民授权政府的一份授权委托书,因而宪法是控制公共权力的控权法,同时又是保护人民权利的保权法;宪法是国家活动总章程,因而宪法明确了国家的组织原则和管理方式;宪法调整的是国家的重大社会关系,因而宪法在内容上有别于其他普通法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因而制宪和修宪的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  相似文献   

8.
建设法治国家,保障公民人权和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公民和社会的主题理想与奋斗目标。我国宪法由革命宪法到改革宪法,最终达至宪政党法,其功能不仅仅是对国家权力的界定,更重要的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家、社会和公民三元宪法主体和谐相处的宪法秩序和宪法环境。因此,宪法是国家根本法的同时,还应该是公民的根本法、社会的根本法。  相似文献   

9.
陈玉山 《清华法学》2012,6(5):73-90
国家根本任务乃是立宪者在新时期做出的重要宪法决定,它与宪法的其他根本性内容共同奠定了我国现行法秩序的基础.对于规范宪法学来说,对国家根本任务进行深度解读乃是完成中国宪法体系化作业的必要环节.为了避免对国家根本任务形成孤立化或绝对化的理解,实有必要将之纳入我国宪法的整体脉络中予以界定.与承载着宪法核心价值诉求的国家目的相比,国家根本任务具有手段性和从属性.在规范性质上,国家根本任务乃是我国宪法规范体系内部层次最高的公共利益规定,其与宪法总纲诸条款之间存在着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我国各国家机关在具体化和现实化国家根本任务方面承担着不同的宪法义务.国家根本任务的客观法性质使其无法成为公民主张宪法权利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 这里所说的宪法的修改,不是指在一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换时不同性质宪法的交替,而是指在一个国家的国家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宪法的变更和改动。本文拟就各国修改宪法的一些具体作法,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一、宪法不宜频繁修改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应尽量保持其稳定性,决不可以轻易修改。宪法的频繁修改,会给宪法的权威和实施带来极大的影响。首先,宪法是一个国家的立法基础,  相似文献   

11.
宪法实施与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来,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中,1982年宪法成为国家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奠定了国家治理的正当性基础,确立了国家与社会的价值观与目标,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1982年宪法为中国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通过宪法治理初步形成了社会共识,凝聚了民心,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未来的宪法发展应当以宪法理念为本,重视宪法运行机制,以宪法意识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通过宪法的发展推动国家社会的发展,维护人类和平与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完善和加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宪法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宪法确定的我国宪法监督机关。是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主体。如何完善和加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宪法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它宪法监督中的主体作用,我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加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本身特别是全国人大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宪法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党、国家和人民的宪法意识不断增强;宪法的修改程序、方式和时间趋于定型;宪法的稳定性前所未有;宪法赋予和保障了公民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宪法健全和完善了国家机构;宪法确认和促进了改革开放;宪法阐述和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强调和支持了祖国统一大业;宪法规定和维护了国家标志;宪法树立起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我国宪法建设的明天会更好。  相似文献   

14.
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对我国现行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本文仅就宪法修改的几个关系问题作如下理解: 一、宪法修改与宪法稳定性的关系。谈到宪法修改,必然要涉及到宪法修改与宪法稳定性关系的问题。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宪法都必须具有稳定性,这是由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的法律地位决定的。宪法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制定法律的基础和依据,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否具有稳定性,它直接关系到宪法的权威能否得以树立,宪法能否得以实施的问题。可以说宪法的稳定对于一个国家政权的巩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国现实出发,对西方国家宪法司法化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得出宪法的实施是由两种解决纠纷机制组成:一是宪法中的国家权力纠纷和国家权力侵害纠纷,它通过违宪审查机制实施;二是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受到国家权力以外的侵犯或两种公民宪法权利相冲突的私权纠纷,它通过宪法私法化的宪法诉讼方式实施.从而进一步提出根据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宪法司法化之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宪法?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个国家的总章程。它表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和总结,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呢?  相似文献   

17.
以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为代表的国家机构改革目前正在全面推进,我国的国家机构的组织构造和权力配置也在经历深度调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就当前国家机构改革与宪法文本的关系而言,有的改革受到宪法的明确束缚,有的改革仅面临宪法概括性规定的制约,而有的改革已经明显超越了宪法上的国家权力配置架构.由此可见,宪法文本对国家机构改革呈现出不同的规范强度.目前我国各项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改革合宪性的回应策略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遵循宪法、突破宪法触动修宪、突破宪法回避宪法评价.在以“变革”为主题的制度转型期,改革决策者应当以“形式合宪”为底线,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审慎推进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18.
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权威首先表现为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宪法有着国家根本法和治国安邦总章程这一根本特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权威首先表现为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从宪法的角度来论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宪法的社会性与大众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不能只满足于从形式法治上给宪法下定义,而应从法理上对宪法特别是社会主义宪法的根本性质与理念作进一步研究。把宪法定位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不够的,因为它基本上以国家、国家的执政者、执政党作为唯一或主要的宪法主体来立论的,而没有关注到宪法首先是社会主体———人民对国家既控权又限权、既支持又防卫的“约法”。文中就“宪法既是国家法,更是社会的法”和“宪法的大众化”两个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宪法概念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馨元 《现代法学》2002,24(2):3-13
宪法经历了从古代宪法、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的变迁 ,三者之间既有历史的延续性 ,又有内涵上的差异性或发展 ,民主、宪政是否必然成为宪法的构成因素值得进一步的考究。中国传统的宪法概念不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宪法概念应该回归宪法的本质 :确立国家权力的实现形式 ,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新的宪法概念将对宪法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产生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