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成年时期是每个人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必经时期,是从无知、依赖、幼稚向文明、独立、成熟的过渡时期。“没有不良的少年,只有不幸的少年”!未成年人之所以触犯刑律,与他们所处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诱因家庭是孩子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相似文献   

2.
《广西检察》2014,(11):I0008-I0008
全州县院: 今年以来,全州县检察院在看守所设立与未成年人“交流谈心室”,通过与在审查起诉阶段的在押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进行温馨交流的方式,仔细听取了他们的诉求,鼓励他们悔过自新。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存在多种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不良因素,而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和智力的发展时期,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亲自去做,但由于他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所限,他们的认识能力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容易养成不良品质和恶习劣迹,最终导致违法犯罪。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考虑到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为了让他们既能改过自新又能健康成长,在对他们进行惩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教育、启发、感化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政策,这就是所谓寓罚于教。在管理过程中始终贯穿教育、感化、挽救的精神,从而达到治其心、治其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存在多种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不良因素,而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和智力的发展时期,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亲自去做,但由于他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所限,他们的认识能力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容易养成不良品质和恶习劣迹,最终导致违法犯罪。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考虑到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为了让他们既能改过自新又能健康成长,在对他们进行惩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教育、启发、感化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政策,这就是所谓寓罚于教。在管理过程中始终贯穿教育、感化、挽救的精神,从而达到治其心、治其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一群跨入工业文明的庄稼人后代;他们是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群体;他们接受了最现代化的手机、电脑,却很难改变自己生活和生命的轨迹。他们是众多的80后、90后农民工二代,也常常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这种特殊性主要源自主体的特殊性,因为未成年人生理、心理成熟度与成年人不同,所以他们在司法制度中的地位、处遇也应当有别于成年人。"三五"纲要的内容十分丰富,对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规定也较"二五"改革纲要更加具体。凭借对这一改革纲要的学习理解,本文试对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作一概略性前瞻,为理应相伴随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工作准备。  相似文献   

7.
郭洪平 《方圆》2023,(13):32-37
<正>这些药物,正常使用都是安全的,但超量长时间用药会出现严重肌体伤害或其他不良事件。比如,右美沙芬超量使用可引起心肌损伤、精神障碍、心跳骤停、攻击性行为和急性中毒致死等未成年人药物滥用,固然有他们心智不够成熟、喜欢追求刺激等个人原因。但问题是,孩子们为什么能够轻易买到药物?为什么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在吸毒?不少家长对于一些药物可以成瘾毫不了解,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法制观念的强弱,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引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因素在增多,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在上升,并有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不仅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存在多种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不良因素,而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和智力的发展时期,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亲自去做,但由于他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所限,他们的认识能力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容易养成不良品质和恶习劣迹,最终导致违法犯罪。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考虑到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为了让他们既能改过自新又能健康成长,在对他们进行惩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教育、启发、感化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政策,这就是所谓寓罚于教。在管理过程中始终贯穿教育、感化、挽救的精神,从而达到治其心、治其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他们是花季的少男少女,他们本应该坐在安静的教室,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遨游,他们本应该在假日和自己的同学、朋友打球、逛街,分享那些青春的小秘密。但是,现在,他们却坐在法院的被告人席上,等待他们的是法律对他们犯罪行为的审判。也许在他们心里,审判就是人生的句号,他们的花季从此凋谢,成为社会的边缘人。但是在北京市法官们的眼里,审判只是他们人生的逗号,法官们将为他们撑起一把大伞,让他们的青春在遭受风雨后,重新怒放。  相似文献   

11.
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宗旨,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一,充分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生活状况,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第二,认真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研究,丰富和创新德育内容;第三,切实推进社区教育和社会力量的有效整合,实现学校、社区、家庭的良性互动,进一步促进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上台阶、上水平。  相似文献   

12.
少年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健康成长,越来越为全社会所关注。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维护其合法权益,全社会都应该予以高度关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不稳定因素持续增多,青少年犯罪问题开始凸显出来.这一方面有他们自身内在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包括社会环境的原因.本文认为对他们及时进行行为矫正、提高社会功能及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已成为当今社会首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是特殊的犯罪群体,对这一群体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刑事政策已成为司法界的统一认识。由于涉罪未成年人相对成年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均较小,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其可塑性较强,因此如何通过加快办案速度,减少刑事诉讼带给涉罪未成年人的不利影响,尽早使他们回归社会,需要司法机关进一步统一认识,完善机制,发挥最佳联动效应,推动该项机制在司法实践中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5.
陈陆健 《特区法坛》2002,(71):24-25
青少年由于其年龄特征,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的天性。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导致犯罪,究其动机,并无其目的性。据统计资料反映,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四个特点:一是14岁16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二是共同犯罪突出,大多数是未成年人结伙或参与成年人至共同犯罪。据统计,在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70%左右是青少年团伙作案、共同犯罪。三是暴力性犯罪明显。少年犯罪案件的主要类型有抢劫、盗窃、故意伤害、强奸、聚众斗殴、敲诈勒索等。四是在校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我的儿子今年15周岁。不久前,他的一位好同学过生日,邀请了同班的一些同学到某酒店庆祝,我儿子也被邀请去了。晚上,儿子回来时,跌跌撞撞,脸色苍白,头痛发烧,不但吐得一地都是,还满身是烟味。经追问得知,他们10个中学生喝了两瓶白酒、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制定的涉及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中,强调了对他们的保护,但却对于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尤其是不良个人信息应如何保护的问题没有相关规定。如果我们能合理借鉴国外"刑事污点消灭制度",对未成年人的不良个人信息严格采取由有权机关在限定条件下依法定程序小范围地公开或使用,不但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健康成长,而且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法制进程,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8.
芮红军 《江淮法治》2010,(21):56-57
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在积累知识和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担负着推动社会持续发展和实现民族伟大振兴的重大使命。然而,他们涉世不深、幼稚肤浅、明辨是非能力不强却富有好奇心和模仿欲望,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生存和成长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部分未成年人流浪街头、居无定所,生存环境恶劣。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中的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从源头治理、开展救助、成果巩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对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犯罪团伙化、低龄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如何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课题。在积极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前提下,对未成年人犯罪实施缓诉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未成年人犯罪缓诉制度的内容所谓缓诉,即暂缓起诉,在取保候审的期限内,给犯罪情节较为轻微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定的考验期,由他们在考验期内的表现,来决定对他们是否起诉。在缓诉考验期内,由检察机关牵头,以家庭、学校、社区共同负责,形成帮教合力,来促使失足未成年人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