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少奇与彭雪枫曾一起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工作,在炮火洗礼的革命斗争生涯中建立了亲密友好的革命情谊。1939年1月,彭雪枫和刘少奇在河南竹沟会合后,被派往豫东边区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多次成功解决了抗日统一战线中出现的摩擦问题,发展壮大了革命队伍,卓有成效地领导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任新四军四师师长,1944年牺牲于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战场上。他自1938年从河南确山竹沟率队东征,到睢(县)、杞(县)、太(康)同地方党的武装汇合后,便为建立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而战斗,直到为党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我在南京沦陷前参加了由共产党员张俊峰领导的太康剧团,宣传抗日救国。在剧团内,我接受了党的教育,阅读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等书刊,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十分敬仰。有一天,我得到了一张由彭雪枫署名的新四军安民布告,知道新四军要办随营学校,就下决心入党参军。不久,我就背井离乡,跟随游击支队副司令员吴芝圃参加了新四军。  相似文献   

4.
彭雪枫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家,他投身革命20年,领导革命武装三次进军淮上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淮上地区指的是淮河以北,津浦铁路以西,宿蒙公路以东,浍河以南广袤的平原地区。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正是以此为依托,一步步发展为豫皖苏边界五十余县的广阔区域。淮上抗日根据地是豫皖苏边区重要组成部分,是淮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源头之一。在淮北抗日根据地建立80周年之际,回顾彭雪枫将军三次进军淮上的历史,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宿凌 《党的文献》2015,(4):F0002-F0002
党报党刊是党的“喉舌”。刘少奇十分重视党报党刊的舆论宣传作用,1939年至1942年,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工作期间,他高度重视根据地的报刊工作,积极关心并支持《拂晓报》就是其中一例。  相似文献   

6.
正抗日战争时期,豫皖苏边区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有一份久负盛名、声震大江南北的报纸,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战斗的武器""叫破五更的报晓鸡"。这就是由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主办的《拂晓报》。一抗战爆发后,日军顺陇海路打到开封,国民党汤恩伯部不战而溃,豫东地区连失38座县城,中共中央决定派彭雪枫从竹沟带领游击支队挺进豫东。临行前,彭雪枫建议创建一份报纸:"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只有把全民族动员起来,万众一心,  相似文献   

7.
忍痛卖军马 1939年2月,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进驻河南永城县书案店.当时正值春荒,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彭雪枫和战士们一样,节衣缩食,一天只领3分钱菜金,吃的全是高粱面、红薯之类的食物.  相似文献   

8.
1931年8月,邓小平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瑞金县委书记和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由于反对当时党内的“左”倾错误思想,被降职,调任《红星》报主编。邓小平坚持“加强红军里的一切政治工作,提高红军的政治水平线文化水平线,实现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大会的决议,完成使红军成为铁军的任务”的办报宗旨,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相似文献   

9.
被中共中央誉为“中华民族英雄,共产党人好榜样”的彭雪枫将军,抗战时期在新四军中率先建立第一支骑兵团。这支部队在彭雪枫的关心领导下,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纵横驰骋淮北平原的抗日精锐之师。  相似文献   

10.
苏振兰 《世纪桥》2011,(22):34-41
一、从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到新四军第六支队随营学校1938年9月中旬,中共河南省委决定,将新四军在竹沟镇办的教导队部分毕业学员、八路军从山西临汾派到竹沟镇的部分干部以及在当地招收的新兵共370余人,改编成新四军游击支队,由彭雪枫担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担任参谋长,负责创造豫皖苏鲁边区新局面,与八路军冀鲁豫部队沟通联系。  相似文献   

11.
罗莹 《党史博采》2013,(5):23-25
《边区群众报》作为一份专为陕甘宁边区普通群众和基层干部阅读的通俗化、大众化报纸,深受边区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光辉篇章。本文试图透过《边区群众报》创刊初期的样本,分别从政治因素、边区自身因素以及毛泽东思想这一主观因素,来分析《边区群众报》诞生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2.
胡昌方 《世纪风采》2013,(11):46-47
抗日烈士陵园里葬有“日本阵亡将兵之墓” 1942年12月10日,新四军与日本侵略军在朱家岗(今江苏泗洪县境内)进行了一场喋血战斗。遵照彭雪枫师长的命令,新四军四师九旅第二十六团在团长罗应怀的指挥下,歼灭了日本侵略军平林师团280余人,我军73名指战员为国捐躯。  相似文献   

13.
中革军委创办发行的最早军报是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办发行的《红星》报。《红星》报出版发行期间,充分发挥军报服务于红军建设的作用,对红军的重要军事作战、思想政治建设、部队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政治指导、舆论引导、宣传报道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长征中党中央事实上的机关报,《红星》报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长征中《红星》报及时传达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大力推进“争取夷民的工作”,推动改正民族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突出强调加强民族工作以创造川陕甘苏区,严厉批评侵犯少数民族利益的行为,正确指导、大力推进了长征中中央红军民族工作的开展,为中央红军最终取得伟大长征的光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深入考察长征中我们党如何有效推进民族工作的开展,对于今后进一步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切实做好民族工作无疑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解放>报诞生于1946年2月,是叶剑英任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期间,为宣传抗战胜利后中共"和平、民主、团结"的重大方针和政策而创办的.它是当时我党、我军在平津地区及华北、华中国民党统治区惟一公开发行的机关报.它虽然仅仅发行了三个多月,但它在平津人民心中播下的革命真理以及叶剑英为<解放>报的生存和发展所付出的心血,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6.
唐振君 《红岩春秋》2014,(12):36-38
正抗战爆发后,为了推动民族解放事业,促进全民救亡图存运动,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携手合作,在"精诚团结"、"抗战到底"的呼声中,团结协作,形成了一致抗战的政治局面。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抗战新形势,宣传我党政治主张、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政言论,根据党中央的决定,1937年秋在南京积极筹办《新华日报》,但随着日军入侵的步步深入,国民政府被迫从南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1月,90岁高龄的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在他的回忆录中满怀深情地写道:多年来,我始终忘不了宿县东南的这个小村庄。表达了老将军对抗日战争时期同宿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军民生死与共那段经历深切怀念的真挚情怀。张震在回忆录里这样记述:宿东地形上北连萧(县)东,接铜山,抵陇海路,南依淮河,西接津浦路,为日寇侵略华中之心脏地带,及与华北陆地交通之枢纽。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分,这一区域主要包括宿州市埇桥区津浦铁路两侧大部、灵璧县的西部和北部、萧县的东南部和固镇县的北部等地。  相似文献   

18.
黄晓虹 《党史纵览》2008,(12):47-49
《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创办于1904年.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由于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考察陈独秀早年所走过的道路和思想演变的轨迹.对《安徽俗话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反之,研究陈独秀.也不能不研究《安徽俗话报》。  相似文献   

19.
颜萍 《世纪桥》2003,(5):63-63
我从小学到高中,就爱读为中华民族献身的英雄史诗.尤其对描写抗日战争的英雄人物的书籍,爱得入迷,爱不释手。有关这方面的电影、戏剧,也看过不少,自恃对于彪炳青史的英雄人物的事迹认知的差不多,其中杨靖宇将军的英名,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是,在最近有幸拜读了解放军出版社编辑出版发行的、作家卓昕的新著长篇传记文学《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传奇》一书后,对比以前自己读过、视听过的杨靖宇英雄业绩,不由得使自己大吃一惊,以前的认知程度,只是些皮毛、片段,距离英雄顶天立地的伟绩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20.
李蓉 《世纪桥》2010,(16):15-20
<正>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在抵制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中,新四军指战员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