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党史月刊》2009,(7):F0002-F0002,I0001-I0004,49-52,F000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展开,对外开放成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2.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大,作为我国的政治体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干部体制改革也历经了改革开放的40年,呈现出改革起步阶段、调整推进阶段、渐进发展阶段和全面深化阶段四个阶段的不同任务和不同特征。党的十九大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面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我国的干部领导体制改革也即将开始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特征的改革发展进程。与此相适应,围绕治理主体现代化的目标,我国新时代的领导干部体制改革将继续在以下五个方面推进:即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着眼政府治理现代化需要,形成分工专业、管理规范、富有活力、超高效率的公务员队伍;着眼新形势下具体实践需要,搞好领导干部管理制度创新;着眼于科学发展可持续,不断优化干部领导队伍结构;着眼于长治久安,在不懈的反腐败斗争中维护干部廉洁。  相似文献   

3.
创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为了有序地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采取的具有试点、辐射和指导意义的重大举措。这一举措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上普遍认为,举办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创举~一、邓小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思想促进了中国经济特区的诞生和特区经济理论的探索广东、福建两省对外开放的设想引发出邓小平创办特区的战略构想。1979年初,广东省委在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想…  相似文献   

4.
竺光 《奋斗》2004,(1):48-49,52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曲折而辉煌的25年,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实现了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突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阶段,即实现农村“第一个飞跃”的阶段,从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转变到...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也展开了新的篇章。回顾这20年的历史,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意义。一、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立论基础依托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变化,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党的八大提出了扩大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对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了有益的探索,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良好开端。然而,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的不断扩大的阶级斗争,扭转了八大确定的党和国家工作中心…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阐述。这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始,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体设计,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下不断向前推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的党的多次重要会议见证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多次重要会议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部署的回顾,再现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实现了三大突破,即突破恐“商”、恐“市”、恐“私”症,从而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以推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标志,拉开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相似文献   

1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地分析了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党的十三大就明确提了出来,并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十三大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根据,对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战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主要任务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原财,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了阐述和说明。党的十四大把我国…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组织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坚持干部标准,严格程序,选拔了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但是,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与时俱进,取得了巨大成果,反映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与成就。探究党的决策体制民主化、科学化的发展历程,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连续六年一年比一年好。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继续改善,安定团结的政治形势稳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些是我们继续前进的良好基础。 随着我省第一期整党的顺利结束和第二期整党的铺开,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觉悟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我国的政治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和艰难的探索,形成了比较完整、科学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30多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指导方针,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通过总结长期的实践经验教训、深思熟虑后形成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深刻的理论性,它并没有过时。今天,我们重新回顾并认真研究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对于在新世纪进一步加快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上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即开始了。在政治体制改革面临深化之际,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轨迹进行回顾和反思,对于我们沿着改革之路继续探索前进,或许会有所启迪。一、拨乱反正,开始改革的必然环节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党的中心工作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为了实现这  相似文献   

17.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发展的,是一个不断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但是,党和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上,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反复探索、不断深入、逐步明确的过程。这个实践和认识的深化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计划经济、有计划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阶段,贯穿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前,大体可以称之…  相似文献   

18.
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发表.它拉开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1980年9月,银行系统招收干部,采用了考试录用的办法.这可视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实践的开始.1982年,原劳动人事部在《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中,明确提出了“公开招收、坚持考试、择优录用”的要求.1987年,在银行、税务、工商、政法系统增编中形成了以省为单位统考的态势.考录制度实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87年10月,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  相似文献   

19.
朱佳木 《前线》2008,(11):25-2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之所以能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我们从始至终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过程,从始至终把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江鲲池 《党史纵览》2008,(11):16-2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浩荡东风吹拂神州大地.改革开放的大潮迅速兴起。农业体制改革一马当先,工业体制、商业体制改革……万马奔腾.转眼之间,势如破竹、汹涌澎湃。席卷全国。 大潮源头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