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各大报刊都报道了中共宿迁市委书记仇和的改革措施,社会各界对其人、其事评价不一。有人认为社会需要仇和这种大胆改革的人,有人认为仇和这种人是为了获取政绩以达到升迁的目的,也有人认为仇和的改革只会造成社会混乱。笔者从社会治理模式的角度分析认为仇和现象、仇和模式是一种人治现象、人治模式。它是和法治现象、法治模式相对而言的,是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所特有的人治现象、人治模式。  相似文献   

2.
法治与人治是两种治国的方式,法治论者主张以法治国、人治论者主张以人治国。划分法治与人治的最根本的标志,应该是在法律与个人意志(或者少数执政者的意志)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凡是法律权威高于任何个人意志的治国方式都是法治,凡是法律权威屈从于个人意志的冶国方式都是人治。  相似文献   

3.
追求一种哲学王的"人治"是柏拉图一生的愿望,在理论上,他留下了"哲学王"的政治统治方式。根据韦伯的划分标准,柏拉图所推崇的贤人政治属于魅力型统治。柏拉图向法治思想转变过程中吸收了人治思想的精华部分。先秦儒家认为人治优于法治,"人治"中包含着对法律因素的肯定与利用。在我国目前所致力的法治社会里,人治的合理因素仍应被强调。  相似文献   

4.
李洋 《中国司法》2012,(8):43-47
一、法治文化于中国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本质上看,法治文化是相对于人治文化而存在的一种进步文化形态,所以法治文化不同于人治文化。人治文化产生于专制政治和自然经济,体现着专制君主的意志,维护的是专制君主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法律重在治民,是治民的“工具”和手段。法治文化产生于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法治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法治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法治的核心价值,在于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5.
陈兴 《法制与社会》2010,(28):248-248
本文介绍了《白驹》的含义,讨论了它的形成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指出作者以含蓄的方式向统治者谏言,进而指出这个看似普通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法治与人治的差异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6.
基于绝对理性的不存在,法治与人治的优劣分析得不出必然正确的结论,只能对法治所用之法和人治所依之人的相对理性进行比较。纵观法学家的理论,法治和人治作用的发挥都要以理性为精神,道德在其中的作用虽然不容忽视但绝非核心。追求理性这个共同点和人治并不等于专政的理论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在何者为主的问题上,理性的法治往往更容易实现。  相似文献   

7.
曹林 《法庭内外》2010,(6):39-39
媒体创造了“媒治”的概念,即媒体治理,与人治与法治相对应。其实,这种“媒治”与过去的人治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本质上还是一种人治:领导看到了媒体的报道,然后下指示、作批示要求整改和处理,以自上而下的领导权威让事件得到处理。媒治只是一种表象,表面上看是媒体曝光促进了处理,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领导的权威。  相似文献   

8.
任强 《现代法学》2002,24(1):5-20
本文以中西人治思想中的“善良”为线索 ,探讨了人治思想的终极理由及其差异 ,解读了人治理念的实现途径及其困境 ,从而论证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着法治与人治之争,人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甚至被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当作一种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基本方法.但是,现代社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法治作为治国方式,这究竟是一种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本文以法治与人治的历史比较为题,指出现代中国的历史走向必然是一个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治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治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及其启示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刘云龙,李敏娥一、人治现象是文化现象也是经济现象人治现象一直被视为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并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现象。自梁启超、瞿同祖后,法学家仍对此进行着深入细致的研究,大有乐此不疲的情感。当然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厚的人治传统而法治传统相对缺少的国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在党的十五大提了出来,并在宪法修正案中予以确定,终于使我国在法治的轨道上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但是,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与法制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泽东“人治加群治”的治国方略 ,实质上是“人治底下的群治” ,是人治的当代形态 ,收效甚微 ,负面作用为主 ,乃至某种程度上造成国无宁日 ,以一场浩劫告终。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路线 ,实行“三有利”原则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和功利主义法价值观 ,为使中国从人治走向法治开辟了道路。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 ,不可能完全摆脱人治的痕迹 ,给其后继者留下了继续革故鼎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动引起了两种思潮,一种侧重于发挥礼和德的总用,一种侧重于发挥法律的权威,后世资产阶级学者遂将这两种四场概括为人治和法治。回顾人治和法治问题的历史发展,从中探索必要的规律,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选择法治     
本文浅议了法治与人治的区别,在对它们区别分析当中,彰显了法治之于人治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论法律监督的法治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骐 《法学》1998,(12)
一、人治的法律监督与法治的法律监督的区别我们可以根据法律监督的目的、所依据的原则、基础及其内在机制,将历史上存在过的法律监督分为人治的法律监督与法治的法律监督,二者在实质上和构成上都有根本区别。中国古代的法律监督在实质上是人治原则下的法律监督,是在专...  相似文献   

16.
论法治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实施方略角度看,民主可区分为人治民主和法治民主两类.人治民主是社会革命后接踵而至的一种普遍现象,但不是正常的民主形式,只能作为通往法治民主道路的一个中介。法治民主有四项基本特征:立法民主;法律至上;限权宪法或权力受限制的政府;法律得到严格实施。今天我国处在从人治民主向法治民主过波的阶段.应当适应我国现阶段基本情况,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民主.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力度在不断加大,腐败现象泛滥的势头有所遏制。但从治腐的套路和体制来看,还没有摆脱“人治型治腐”体制。如何实现从“人治型治腐”到“法治型治腐”的转变,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一、“人治型治腐”与“法治型治腐”是两种不同的领导体制“人治型治腐”是对历史上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思路和领导体制的一种概括。其基本特点是时起时伏,带突击性的,往往也是大兵团作战型的。这种反腐败运动的发动和组织往往没有也不靠稳定的法定主体依法进行,一般来说是大造舆论、发动群众检举揭发。至于如何运作,…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人治与法治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从来就没有过单纯的人治,也没有过单纯的法治,任何统治阶级都是把人治与法治互相结合起来进行统治。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也要既实行法治,也实行人治。  相似文献   

19.
一、依法治国(法治)与依人治国(人治)的根本区别依法治国(法治)与依人治国(人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两者的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权力与法律关系上的对立。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几个相关概念进行简要的阐释。(1)国家:国家作为“治”的主体和客体具有复杂的多方面的含义;如地域的概念,人口和民族的概念等。这里侧重于指它的政治概念(即state)。而从政治概念来解释国家则有两种含义。第一,在政治机构(政府)名义下组织起来的政治共同体;第二,在一定疆域的土地内,政府所代表的政治共同体拥有的权力和权威。…  相似文献   

20.
周颜 《法制与社会》2011,(29):146-147
依法执政作为法治模式下的执政方式,应以良法为前提,以政治、思想、组织领导构建的执政的内涵为核心,其执政行为保证不渗入到立法、行政等机关内的具体事务中去。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做到从人治到法治观念的更新,在党内形成民主制度和权力制约机制,并接受党外力量的监督,处理好与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促进依法执政方式的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