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基于江苏南京、河北保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五大类行业1028名城市在职青年的调查资料,探讨了青年择偶模式的行业差异。研究发现,青年在择偶时间、择偶途径选择、择偶条件自评、择偶标准、择偶参谋以及择偶地域范围上具有较为显著的行业差异。此外,不同行业间的青年拥挤感差异显著,择偶拥挤感与择偶结果存在一定关联,但从事教育业的青年在强烈的择偶拥挤感之下呈现出"假象"。青年是否存在择偶烦恼与青年所属行业关系不大。新型择偶方式能否取代自主择偶成为主流择偶途径、择偶标准差异与择偶结果的矛盾关系、行业对青年择偶地域范围的影响是否会持续下去等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当代婚恋问题置于社会网络理论视野下,将择偶行为视为个体在社会网络中寻找资源的过程,借对当代社会中互联网婚介网站等社会性择偶网络兴起现象的观察,尝试剖析社会婚介网络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同时揭示社会网络择偶方式对婚恋产生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3.
当今大龄青年择偶难,特别是大龄女青年择偶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为大龄青年创造社会交往的条件,如举办各种联谊活动,刊登征婚启事、开办婚姻介绍所,甚至电视征婚等等。这些措施无疑给大龄女青年择偶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不少大龄  相似文献   

4.
自1949年以来,学术界公认我国社会大众的择偶标准发生了变迁。但是如果我们将各个时期择偶标准与社会阶层划分标准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各个时期我国社会成员的择偶标准与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相重合,择偶标准在绝对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相对的不变律——阶层内婚姻。社会成员择偶标准变与不变的实质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阶层内婚既是阶层封闭性的体现,又是促进阶层间走向封闭的重要推动力量,从而使得婚姻与择偶成为一种社会阶层间的封闭机制。在社会快速转型的大背景下,划分阶层标准的快速变迁既遮蔽了择偶与婚姻不变的规律又使得其作为阶层间封闭机制的功能发生扭曲,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考虑快速转型期的特殊性,仍会发现这种不变的规律与机制。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始于婚姻,婚姻缘于择偶.本文以择偶观念为主线,阐述中国青年在改革开放30年中所经历的转变,进而展现中国青年在情感领域的主调与走向,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网络择偶是当前网络技术发达的多元社会中青年人寻找伴侣的选择之一.它的隐蔽、自主、快捷、选择面广等特征迎合了当代青年的现实需要和心理诉求.但它无法避免的虚假信息和网络管理不完善等弊端也造成了混乱与危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义乌市经商未婚青年为研究对象,对义乌经商青年择偶标准及行为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社会资本"、"交换理论"等视角对经商青年的择偶特征和行为进行分析,认为经商青年择偶特征与行为体现了商人的经济理性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武汉市600名18-30岁青年的调查资料,对独生子女的择偶观念与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类青年在择偶观念与行为方面的一致性远远多于相异性.其中在择偶模式、择偶标准等方面两类青年基本是一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的理想恋爱年龄早于非独生子女,以及独生子女在择偶时更看重父母意见.  相似文献   

9.
征婚广告作为明确提出的择偶标准,具有一定的可衡量性.通过对我国征婚广告的抽样调查分析发现:15年间征婚主体趋于大龄化、复杂化,择偶标准趋于多元化,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剧烈变迁.此变迁对于征婚主体及择偶标准的形成产生相当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78年以来我国青年择偶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雷 《中国青年研究》2004,(11):100-108
1978年以来我国学者对青年择偶的研究是相当丰富的,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发表在《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社会》、《妇女研究论丛》等中国学术期刊杂志上。本文以这些文章为依据,对青年择偶的认识及研究视角、对青年择偶标准观念的论述、对青年择偶方式的论述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梳理,并进一步归纳分析了现有研究在理论、对象、范围、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论文利用社会学的知识,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用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家属"词义的演化.在社会发展的各阶段,"家属"词义既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又因其不断的运动变化而呈现出一定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新婚姻法第18条第4项规定了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为夫妻一方的财产。但如何理解“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实践中司法理论界有较大分歧。笔者认为,“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应当包括两类,即一类是供夫妻一方专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另一类是供夫妻一方专用的职业用品。在此分类的基础上,笔者分别探讨了该两类用品法律外延的界定与在法律上的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狱政管理认为,罪犯改造的行为属法律强制执行的范畴。在和谐语境下,罪犯改造行为的选择是罪犯改造内因的外化形式,既表现出社会属性,又表现为法律属性,具有相对性、互为性和变异性等特征。选择是有条件的选择,需要用适度、法治和规范等原则对选择的载体进行调适,以达到激发罪犯积极改造行为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蔡鑫 《思想战线》2004,30(3):44-49
人们择偶时明显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很相似的人,或者至少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人,相似程度越高则人们越有可能建立亲密的伴侣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社会交换理论关于人际互动需遵循的平等交换原则。人们的择偶行为显然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婚姻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议行合一"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思想,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议行合一"政体的基础是人民民主,必须建立一套中国特色的权力制衡机制,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个弱质产业,其特点是投资大、回收期长、风险高,具有特殊的食物安全及生态保护等多样化功能,这些特点和功能为农业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对农业实施保护是国际惯例。我国长期以来对农业实施的是负保护,导致了"三农"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必须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消除二元经济结构,解决好"三农"问题。现阶段,我国对农业的保护方面尚有许多可利用的空间,应该加大投入力度,积极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力求形成政策合力,使其发挥最大效用,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前半部分通过珍爱选择和争取同性恋结婚权的实例,说明西方女性主义在实践中的分野,以及在全球消费大潮中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谈了生活方式女性主义同消费文化的关系。文章认为,女性主义,无论是西方的或是中国的,如果把着眼点放在个人选择上,就会丧失它和社会历史的相关性,成为中产阶级妇女无病呻吟的场所,如果非要将生活方式的选择说成也是一种政治性的,那么这种政治就是一种消极的政治、一种自恋的政治。作者指出,女性主义不是真理,是对自身所处的某种社会权力结构的反应,常常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当前美国正向世界武力地、文化地、经济地推行自身的生活方式,处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如何认识西欧和美国的传统价值观,是对全球女性主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多元价值观念以及诸多现实因素的冲击和碰撞下,当代青年的理性认知与行为选择出现脱节。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调适当代青年价值取向与行为脱节的现状,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我们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找青年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的平衡路径:构筑精神支柱,强化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改革学校教育,引导青年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平衡;鼓励青年投身社会实践,实现自我与社会的有效对话;畅通青年利益表达的渠道,强化青年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9.
略论社会组织的变革与公安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组织的深刻变动必将对公安工作现代化产生一定的推动力 ,也给当前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组织的独立趋势促进公安工作运行机制的变革。社会组织的市场方面引起公安工作组织基础的更替。社会组织的体系分化导致公安工作稳定任务的加重。  相似文献   

20.
顾栋 《桂海论丛》2003,19(2):79-81
加入WTO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 ,同时也促使政府管理体制发生深刻变革。政府行为选择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要加快政府职能的全方位转变 ,形成高效率的制度安排 ,实现政府职能和市场经济体制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