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建磊 《法制与社会》2013,(22):155-156
明代是我国古代行政监察体系最为完备的一个朝代。都察院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六科给事中是中央对口六部专设的独立监察机构,巡抚和总督都御使与都察院派出的巡按御史是中央派驻地方的行政监察机构。从御史台到都察院的变迁、六科给事中的沿革以及督抚制度的演变,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对明代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国平 《法学研究》2022,(6):206-222
明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对监察权的监督制约,本着“治人者必先自治”的原则,将法定的监察形式充分运用于监察系统内部,在六科与都察院系统之间、都察院与十三道监察御史之间、都察院及御史与按察使司之间、巡按御史与督抚之间都建立了互相监察的制度。明代监察系统内部监察制度具有相互制衡、网络严密、全过程监察、规则明确、形式丰富多样等特点,对于充分发挥监察机关的监察效能,维护中央集权统治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是,因其为绝对君主专制制度的伴生物,核心在于维护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统治,在专制统治走向衰败时就暴露出一些致命缺点,最终成了它的殉葬品。  相似文献   

3.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政权,在借鉴历代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将传统的监察制度发展到较为完善的程度,在监察机构的设置及其运行机制等方面,不乏具有启示后人的经验。其中,关于监察官的任职资格及其回避制度,最值得人们思考。清代的监察官主体是最高监察机构都察院所辖的监察御史、给事中,二者合称“科道官”或“言官”。因科道官直接对皇帝负责,肩负着对中央和地方所有机构、官员的监督职责,故被称为“天子耳目”或“朝廷耳目”。虽然科道官级别只不过五品,但因其职责重要,迁升速度快,所以,官员无不对此职倾心向往。正因…  相似文献   

4.
问题推动改革。元末监察制度形同虚设等问题,致使吏治松弛,官吏队伍贪腐严重。明初,朱元璋即位后,借鉴元代教训,对原有监察制度进行了一番改造。无论是都察院监察御史,还是六科给事中,抑或是巡视巡按,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由于历史局限性,这些监察制度也产生了机构重叠、监督职能异化等弊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明代的监察制度建设或许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清代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既有对汉代以来封建政治法律制度的继承,又有其自己的发展特色。本文结合相关史料初步探讨清代政治法律制度中的监察制度和司法审判制度的形式及特点。  相似文献   

6.
刘十九 《政府法制》2013,(24):16-17
1824年9月10日,农历闰七月十八,历史上平淡无奇的一天.但这一天,在道光皇帝发布的上谕中,被史官视为最重要的一条,是关于发生在直隶文安县的一起强奸幼女案. 道光皇帝的愤怒 这源于皇帝接到的来自都察院的一封奏折.奏折中说,有一名女子到都察院控告乡人高扶格强奸她的年幼女儿.到都察院告状的是王吕氏,这个乡下女人孤身上了京城,不知道历经了怎样的艰险辛苦才找到负责监察和弹劾的都察院.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最高统治者是不重视监察法的制定的,但在封建社会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元明两代,监察法规的制定有了重大进展,尤其是清代统治更加重视监察法规制度建设,然而,监察法规并不能堵住封建社会腐败的漏洞。清代重视监察法规的制定清代的《钦定台规》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监察法规,而且是以皇帝的名义编撰并颁布的。这部法规的编撰前后受到了几代皇帝的关注与支持,曾陆续出台,又不断修订,有乾隆八年(1743年)的八卷本,道光七年(1827年)的四十卷本,以及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四十二卷本等,其中光绪十八年的本子最全面…  相似文献   

8.
清雍正年间的"科道合一",是我国古代监察法制发展史上继"台谏合一"后的又一次重要变革。这一改制,使得六科给事中转隶都察院,并于客观事实上造成了我国古代监察法制中谏议制度的终结。通过对比"科道合一"前后六科给事中的权责变化,以历史辩证法为分析进路,认为"科道合一"在巩固皇权和稳定国家政权、实现监察机构和组织的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实效;然而,皇权专制下的"科道合一"更是加深了皇帝专权的力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清中后期的官场腐败。  相似文献   

9.
沈晓敏 《政法学刊》2001,18(2):27-29
清代回避制度集中国历代回避制度之大成,司法回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传统法制下的清代司法回避,可分为任官回避和听讼回避,朝廷对全国司法官吏的回避情况进行监察和处分,其间利弊互见。  相似文献   

10.
监察制度是一个比较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在我国政治民主生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南京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政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并积极付诸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政府官员的违法失职行为。但是,在国民党一党专政体制下,立法的设计与司法的现实相去甚远,监察制度不可能彻底遏制政府官员的腐败。但其所设立的监察制度的独立性、广泛性、权威性等特点,于今天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明代在中央,都察院与六科相互独立又互为表里,监督百官;在地方,按察司与巡按御史各行其是又互相配合,共同担负监察的重任,即对地方的监察实行双轨制。按察司是地方的监察机构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对地方的监察主要还是按察司一家。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废除地方的行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管理行政)、都指挥使司(管理军事),与此前已经设立的按察司(管理司法与监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简称三司。按察司是地方固定的监察机关,相当于今天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监察厅。按察司设有按察使(正三品)、副使(正四品)、佥事(正五品)等。内设的机构及主要官…  相似文献   

12.
2018年《监察法》与2021年《监察法实施条例》分别规定了监察调查中的鉴定措施,这标志着我国继司法鉴定、行政鉴定方式用于解决专门性问题之后,又产生了解决专门性问题的监察鉴定方式。《监察法实施条例》在监察调查权限中规定了鉴定措施的基本规范,监察鉴定对于监察调查中专门性问题解决有其存在必要性和基本价值。根据《监察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监察机关鉴定措施实行对外委托方式,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监察机关不内设鉴定机构。完善监察鉴定制度,应在监察机关内设对外委托职能部门,建立对外委托监察机构名册目录、建立监察鉴定意见复议制度,以及完善出具鉴定意见的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13.
唐宋监察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青 《现代法学》2004,26(3):188-192
中国封建时代的监察制度在世界法制史上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唐宋两代的监察制度尤其具有代表性。唐代是封建盛世,唐代的监察制度基本上达到完型,是反映中华法系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宋代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朝代,随着皇权的加强,监察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强化。与唐朝相比,宋朝的监察范围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对于地方监察活动日趋法律化,对于监察官的资格与任职要求更加严格。唐宋两代的监察制度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具有可咨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监察法规是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察行为规范化的依据。为保障监察机构的正常稳定运作,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很早就将监察法规的制定作为立法重点。如汉代的《刺史六条问事》、唐代《巡察六条》、元朝《设立宪台格例》等都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监察法规。监察法规的制定使监察机构的活动逐步法律化、规范化,这不但对监察机构正确的行使职权有促进作用,能够做到纠而有据,劾而有理,并且对监察官员有较强的约束。中国古代的监察法规经历了一个从零散到形成独立体系的过程,可以说封建监察法规是十分严密的。  相似文献   

15.
监察官员代表朝廷巡察地方政事,是我国古代监察机关所奉行的一种传统监察方式。纵观历代监察官员的巡察方式,可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定期巡察是中央对地方的一种经常性的巡回监察,按地点分工监察官吏,在规定的时间内巡察。汉代的十三部刺史、唐代的十道按察史、宋代的诸路监司、元代的二十二道肃政访司、明代的十三道监察御史以及清代的十五道监察御史都属于定期巡察。不定期巡察,一般是由皇帝根据形势需要,临时选派监察官员带敕巡视地方,事毕即临朝述职,任期不长,且不固定巡察时间。巡按御史制度就是明清时期,中央派遣监察官员…  相似文献   

16.
陈国平 《法学评论》2023,(1):186-196
明太祖朱元璋高度重视监察制度建设,就监察机构的地位、性质及其与其他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监察机构和官员的职责任务,监察官员的选拔、任用、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监察法制观,标志着我国古代政治家对监察法制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考察朱元璋的监察法制观对于深化明初乃至有明一代的监察法制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监察活动历经二千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监察思想,创造出了一些惩治贪赃枉法的手段、方法和措施,对调节和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纠举和惩治国家机关及其官吏的违法失职行为,遏制腐败,整肃国法纲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认真研究我国古代监察活动,探求不同时期监察思想的基本特点,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三代时期监察思想的基本特点。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监察思想萌芽期。这一时期监察思想的特点之一是考核官吏已成制度。据考证,西周时期已有初步的监察思想和简单的监察制度。当时设司会之职,形成“官厅”监察制度。《周礼》中就有“以参互考…  相似文献   

18.
清代的臬司又称臬台、按察使司,主要负责一方刑名、法律和监察事务。清乾隆年间在湖南桂阳州嘉禾县发生了一起堂兄弟夺田产杀人案,此案经多次会审,主犯三易其人,最终才真相大白。案情发展也尽显清中期司法官员之腐败,臬司加入追查成为本案的转折点,从本案中对臬司的职能和作用的了解可以是我们更加深入研究清代的臬司制度。  相似文献   

19.
效能监察工作已在企业开展多年,要使效能监察有效地发挥作用,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工作制度做到“两个明确”。为了使效能监察工作做到依法监察、严肃执纪,必须建立严密的工作制度。工作制度要做到“两个明确”:对效能监察的对象、职责、权限等作出明确规定;对选题立项、自查、抽查、总结考核验收等环节明确步骤及方法,使效能监察工作有章可循,按制度运作。这是效能监察取得成效的一个基本保证。工作重点突出“三个抓住”。一是抓住要害部位。比如作为建筑施工企业,要害部位主要是工程项目经理部,抓住了…  相似文献   

20.
中西之间的民国监察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国民时期的监察院是颇具特色的独立监察机关,它直接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政制实验田里,基于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和源自西方的议会监察制度互相竞争.经过民国初年的探索与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监察院的实践,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将美国式的参议院制度与中国传统监察制度融于一炉,使得监察院无议会之名,却有议会之实.这样中西合壁的制度探索受到很多批评,但无论如何,监察院制度的弊端并不构成废除独立监察制度的理由,源自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至今仍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