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呼和浩特,市民把渗水力强而又结实的人行道小青砖称为"牛玉儒砖",对为民鞠躬尽瘁的老书记念念不忘;在山东寿光,老百姓把带领自己种菜致富的老书记王伯祥称为"大棚书记",对其政绩赞不绝口;在福建东山,群众把引导自己走上富裕路的老书记谷文昌称为"谷满仓",清明节到其坟前烧  相似文献   

2.
林晖 《当代党员》2011,(2):54-55
从房地产业转战蔬菜种植业,这是他们发现的第一片“蓝海”。 以直销模式,把利润死死地抓在了手中,并进一步把种菜事业产业化,他们正不断挖掘新的“蓝海”。  相似文献   

3.
巧种蔬菜     
北京郊区农民有多年种菜的历史,世代相传,辛勤劳动,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他们的种菜方法,根据春夏  相似文献   

4.
正朱德种菜现在麻田镇的"菜园村",抗战前并不叫"菜园村"。朱德在麻田期间,鼓励军民开荒种地,度过荒年。当时朱德和部队官兵在该村开荒建菜园,还亲自下地种菜。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朱德,就把本村名改成了"菜园村",一直沿用到现在。左权民歌《朱总司令在太行》中这样唱:"朱总司令在太行,勤劳俭朴好榜样,白天同咱去劳动,晚上炕头拉家常",生动地再现了朱德在太行的情景。  相似文献   

5.
案例 老李听说卖鱼比种菜挣钱多,于是,想在家附近物色一块鱼塘。刚好邻村老王嫌养鱼太累,不想养鱼了。于是老李找到老王,提出把自家的耕地拿出和鱼塘互换,两人一拍即合。  相似文献   

6.
曹军鹏 《党的建设》2011,(10):50-50
“我家今年依靠政府帮扶,新建了3个墙体钢架大棚,一年四季都能种菜,冬春季是大棚蔬菜、夏秋季是露地蔬菜,靠种菜一年可收入3.6万多元!”华亭县神峪乡吉家河村村民马耀林在自家菜棚里感慨地对前来参观的人说。目前,吉家河村已经有80%以上的农户靠种菜走上了致富道路。  相似文献   

7.
今年第7期《支部建设》杂志登载了一篇《种菜写日记,成为“菜状元”》的文章。读过此文,既欣慰又感动。欣慰的是,吉县吉昌镇祖师村葛俊忠,种植0.8亩日光温室蔬菜,每年纯收入2.2万元以上,成为全县种菜创收的“冠军”。学会科学种田,农民收入增加,生活得到改善,怎不令人欣慰呢?感动的是,葛俊忠建成大棚后,因技术不过关,投资不少,却赚不下多少钱。他在苦闷中,没有丧失信心,而是立志改变局面。从1993年起写种菜日记,至今已写下6大本,一天也没误。他把每天在日光温室中观察到的、测量到的、想到的以及干过的事情如…  相似文献   

8.
文叶飞  黎藜  熊鹤 《当代贵州》2011,(30):44-45
“真没想到,政府给我们牵线搭桥,发展订单蔬菜,我们可以放心种菜了。”9月28日,在德江县合兴乡板坪村500亩大葱种植基地,正在给大葱浇水的种植大户陈军如是说。这一“订单蔬菜”的方式,是145名乡、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一次次召开群众会,做农户思想工作,算清种菜收入与闲田闲土对比账,让广大农户放心种菜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新月村,一个好听的名字,一个远近闻名的亿元村。可在25年前,它却是全乡最穷的一个村。1975年,这个位于长春市西北郊的村子迎来了一位23岁的村支书──孙贵。上任没几天,年轻的村支书做出一项让村民又惊又喜的决定:把大田全部改为菜田!“种菜?可咱没水呀!”有人担心地说。“全种菜,到秋天光吃菜?瞎胡闹!”有人提出异议。孙贵似乎胸有成竹:手牵龙王来种菜,何须靠天去吃饭!于是,500多农民开进了工地,一场声势浩大的水利大会战打响了。工程最紧张的时候,孙贵7天7夜没回家!经过一冬一春,1座水库、20眼机井、3000米的水渠、70…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可见种菜效益之高。但如今,张村镇农民韩振杰种草的效益却远远超过了种菜。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河南省邓州市的牛、羊存栏量不断增多,可一个致命的问题是饲草短缺。2002年,菜农韩振杰断然将自家的3亩菜地辟出来,按照轮作的种植模式,种上了苜蓿、鲁梅克斯等牧草,长成后出售给周围养殖户,结果当年牧草产量达10多万公斤,按每公斤0.2元的价格计算,韩振杰仅此一项就收入2万元,远远超过了种菜的收入。之后,韩振杰扩大牧草种植面积,现在已达40余亩。种草效益超种菜@张海涛  相似文献   

11.
农场新事     
“田间档案”促民富 “种田不建档,收入无保障”。这是农四师六十二团一批有经济头脑的新型农工在生产实践中悟出的道理。 该团八连种菜专业户林常贵,从2001年就建立了自己的种菜档案,内容包括科学品名、育苗播种时间、栽培方法、施肥情况、市场行情、单产投入和效益等10多项。几年来,他通过种菜档案,使自己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年年都  相似文献   

12.
致富参谋     
《先锋队》2002,(7)
种菜写日记成为“菜状元”吉县吉昌镇祖师庙村的葛俊忠,种植0.8亩日光温室蔬菜,每年纯收入都在2.2万元以上,成为吉县种菜创收的“冠军”。要问诀窍在哪里?用他的话就是:“沾了写日记的光。”葛俊忠刚建成大棚那年,因技术不过关,投资不少,却没赚下多少钱。年底葛俊忠在苦闷中想,如果把每天观察到的各种蔬菜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肯定会积累不少经验。从1993年底起,葛俊忠开始写种菜日记,至今已写下6大本,一天也没误。葛俊忠每天把在日光温室中观察到的、测量到的、想到的以及干过的事情,如何时下种、种子的品牌价格、…  相似文献   

13.
2018年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提到耿店村现在有一个好现象,种大棚的中青年越来越多了。耿遵珠把耿店村的发展经验总结为"两业"推动:一个是产业,蔬菜大棚种植;一个是家业,新农村建设。正是凭着这"两业"的吸引,耿店村不断吸引着在外的年轻人回来种菜,成为"棚二代"。耿遵珠,一位带领村干部脚踏实地为群众谋福利的村党支部书记,十几年如一日,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前头,把践行党的宗旨放在首位,心怀一颗感恩之心,亲民爱民.  相似文献   

14.
正农五师电力公司阿卡尔六级水电站住区的院子里有一块"民族团结"菜地。六级水电站地处天山脚下,离市区有八九十公里路之远,站里的职工为了生活上的方便,都是自己种菜吃。说是在山里种菜方便,可这菜地也不好种,站区周围都是戈壁沙石,  相似文献   

15.
老吴名叫吴学军,共产党员,家住白山市六道江镇江沿村六社。其实他只有50多岁,只是由于长年的艰苦劳作,使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一些。老吴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家里五口人,靠种地为生,由于人多地少,种粮食每年只能对付个温饱。听说扣大棚种菜收入多,老吴开始琢磨起种菜来。种菜比种粮一要多吃苦二要有文化,吴学军不怕吃苦,可文化少叫他着实为了难。刚开始种菜时,老吴啥也不太明白,可他认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别人。有时为了弄明白一个问题,他往往要跑几十里的山路到城里。就是凭借一股子勤学加苦干的劲头,老吴第…  相似文献   

16.
蔬菜村里“三大怪”磐石市红旗岭镇李小房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近几年来,这个村种菜依靠科学技术,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出现了令人欣喜的“三大怪”。温室种野菜近几年,各种山菜野菜身价倍增,不仅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而且也成了宾馆饭店的特色菜。李小房村农民把...  相似文献   

17.
王前进是七师胡杨河市一二九团十三连职工,2002年与69岁老人钱有娣成为了邻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自打王前进和钱有娣老太太做了邻居后,王前进就把卸煤、担水、翻地种菜都揽下来,甚至老人生病住院都悉心照料,这份情一牵就是19年.  相似文献   

18.
<正>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常年驻守在沙漠哨所,远离居民区,忍受着恶劣的自然环境,每天坚持在沙漠腹地执勤巡逻10公里,用坚守守护63号界碑至66号界碑的边防线,用脚步丈量国土;用坚持在哨所的沙漠中植树绿化、种草放牧,使哨所环境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靠勤劳的双手改变了生活环境,用汗水浇灌绿色;他们坚定把哨所当家建,建羊圈搞养殖,种菜种瓜建田园,用坚守铸就生命界碑守卫国土,他们就是一八六团武装部北沙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15,(4)
<正>万新涛当然也知道,种菜是一个技术活,更是脏活、苦活、累活。但他更清楚:革命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金秋十月,站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苏泊淖尔边防派出所营房前,放眼望去,金黄的胡杨林中,一座座近百米长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绿油油的菜地间总会闪动着一个老兵劳作的身影——细高个、浅平头,裤腿上总是沾满泥巴。他就是万新涛,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兵。"假农民"变身"种菜高手"2002年3月,万新涛被分配到苏泊淖尔边防派出所,  相似文献   

20.
弥渡县弥城镇卜贤村农民周键科学种菜,大胆试验创新,不断改进耕作方法,增加土地产出,成为远近闻名的"种菜状元"。他致富不忘乡亲,创办蔬菜研究会,带动了附近乡村蔬菜产业的发展。还帮助驻地部队发展蔬菜生产,改善生活。周健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被评为县优秀党员、全国农村科技致富能手,今年5月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