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廖承志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出生于国民党元老之家,却在革命低潮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廖承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历经苦难无数,多次身陷囹圄。在那些失去自由的日子里,廖承志始终坚定革命意志不改,始终保持一颗豁达乐观之心。在国外两次坐牢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是国民党元老,在国民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廖承志虽生于优越家庭,却对国民党黑暗腐败深恶痛绝。廖承志在年轻时代就选择了共产党。革命是危险的,廖承志自从选择共产  相似文献   

2.
<正>廖承志,原籍广东惠阳,出身名门,其父廖仲恺是国民党著名领袖,母亲何香凝是著名民主人士。廖承志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是一位职业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廖承志一生历经坎坷,饱受磨难,富有传奇色彩。牢狱之灾,对于他而言简直称得上光荣历史了。日本人的牢房坐了两次,德国人的班房、荷兰人的牢房各一次,国民党的牢房坐了两次,甚至共产党红四  相似文献   

3.
高峰 《党史纵横》2010,(12):23-24,26
廖承志的一生富于传奇色彩。曾经七次半被捕、坐牢"(文革"软禁,他自己戏称半次),平均每周就有一天是被囚禁的。本文叙述了他的铁骨传奇。 赤坂拘留所毒打下的成熟 1927年9月的深夜,17岁的廖承志正在东京赤坂一所民居内苦读德文。他答应了母亲何香凝,准备去德国学本事。随着一阵猛烈的砸门声,一大群日警撞进卧室。  相似文献   

4.
吕春 《党史纵横》2014,(4):44-45,53
正廖承志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出身国民党名门,却最终将信仰投向了中国共产党,而且在革命几次陷入低谷时从未改变初衷,始终坚定地跟党走。在残酷的革命斗争生涯中,廖承志多次被捕入狱,所幸每次都能化险为夷。1933年,廖承志又一次在上海被捕,为了营救廖承志,宋庆龄联合蔡元培、柳亚子等许多知名人士积极奔走,与国民党反动当局交涉,最终成功地将廖承志从敌人手中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的父亲廖仲恺、母亲何香凝是国民党元老,他却在革命危急时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曾7次坐牢,却对革命忠贞不渝;他戴着手铐随红军长征,却对押解他的战士关怀备至。他就是晚年被尊称为“廖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  相似文献   

6.
廖承志同志喜欢画画,而且喜欢通过自画像以“言志”。他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自画像,今天已成了珍贵的革命文物。 廖公既坐过“洋牢”(日本三次,德国、荷兰一次),也坐过“土牢”(国民党两次,张国焘一次),第二次坐国民党的牢时间最长,处境也最险恶。他于1942年5月因叛徒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与廖承志的友情,源于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与廖承志的父母廖仲恺、何香凝的友谊。周恩来对廖承志如兄长般的关怀和爱护,使廖承志多次化险为夷。 1934年10月,廖承志因反对张国焘的“左”倾机会主义,被作为“国民党侦探”而逮捕,并带着镣铐由保卫部门押解随部队长征。周恩来对此十分焦虑。1936年2月,他和毛泽东联名请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林育英(张浩)以共产国际代表团名义电  相似文献   

8.
《世纪桥》2011,(4):42-42
1935年,周恩来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政委,他一直很牵挂跟随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廖承志。自从廖仲恺被国民党右翼分子暗杀后,周恩来一直关心照顾着他的家人。这次廖承志也跟随红军长征,周恩来原想让他跟在身边的,可是廖承志自己愿意和朱德他们去红四方面军,说是锻炼锻炼自己。  相似文献   

9.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酝酿阶段,廖承志是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的秘书。但他认识到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合作,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他不计较国民党右派杀父之仇的前隙,以民族大义为重,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奔走呼号。 1937年2月,国民党中央召开五届三中全会,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13人为力促国民党当局转变立  相似文献   

10.
廖承志是孙中山得力助手廖仲恺和何香凝的儿子,连蒋介石本人对他的父母都十分敬畏。他如果愿意放弃革命,投身国民党,一定会官运亨通。但他在身陷国民党囹圄4年中,无论敌人怎样威逼利诱,却始终正气凛然,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1942年5月底,中统“江西调统室”内,数名特务喜形于色。原来,他们抓获的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部长郭潜,经过连日拷打,终于叛变。他首先供出了香港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的行踪。现在,他们已经商量出两套逮捕廖承志的办法,一是将廖承志诱骗到火车站进行绑架;二…  相似文献   

11.
1940年国民党在泰和县马家洲松山村设立了一所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秘密监狱———“江西省青年留训所”,即马家洲集中营。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领导人廖承志,1942年5月底不幸被捕后,被秘密囚禁在这里。开始,特务头子慑于廖承志父母廖仲恺、何香凝的地位和威望,对廖承志还算“客气”,不敢对他怎么样。同时,为了邀功请赏,都千方百计诱劝这位共产党员“转变”,生活上也给予“关照”,住单人间,伙食也较优待。廖承志看穿了国民党的把戏,不为所动,用石灰在牢房的墙上画了一幅《黄鼠狼向鸡请安》的漫画,揭露特务们的这些所作所为是想诱自己…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队伍中,有一个戴着手铐走完了万里征途的人,他就是已故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的廖承志。 廖承志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廖仲恺先生和国民党革命派杰出代表、现代画家何香凝女士的儿子。在学生时代他就接受马列主义教育,1925年参加广州学生运动、工人运动,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之中。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被党先后派往德国、荷兰、比利  相似文献   

13.
陈永红 《党史文苑》2008,(11):46-49
廖承志,1908年生,广东惠阳入,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父母廖仲恺、何香凝先生,曾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这使他从小就接受了革命的熏陶。他通晓五种外语,擅长书画、诗词、戏剧。他一生中的许多时光都是在监狱中度过的。有人统计,他每七天当中,就有一天是在牢里度过。前四次坐牢是在国外,其中三次在日本,一次在荷兰。后两次是被国民党逮捕的。  相似文献   

14.
《先锋队》2003,(4)
廖承志同志喜欢画画,而且喜欢通过自画像以“言志”。他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自画像,今天已成了珍贵的革命文物。廖公既坐过“洋牢“(日本三次,德国、荷兰一次),也坐过“土牢”(国民党两次,张国焘一次)第二次坐国民党的牢时间最长处境也最险恶。他于1942年5月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逮捕,关押在江南泰和县马家洲集中营,后转重庆歌乐山监狱,先后关在“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黄家园子和白公馆,遭受了比过去更加残酷的折磨,但始终表现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廖公在马家洲集中营还画了一组反映狱中生活的自画像,共8幅。这两幅(图1、2),…  相似文献   

15.
于继增 《党史博采》2006,(10):27-33
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出身国民党元老之名门,却在革命低潮时投奔了其产党;他是党的忠诚战士,却戴着手铐走完了长征路;他曾多次被捕入狱,却每次都奇迹般地生还;他曾因“海外关系”被批判,却凭这关系在外交战线上独树一帜。他就是童年被叫作“肥仔”,晚年被尊为“廖公”的杰出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廖承志。  相似文献   

16.
1942年5月30日廖承志同志被捕后,被关进了江西泰和县的一所集中营里。鉴于他身份特殊——是国民党著名左派廖仲恺先生之子,敌人施展了各种手段,妄图“转化”他。先是对他搞突击审讯,给他上刑,摧残其身体,以死来威胁他;继而采用疲劳战术,昼夜不停地审讯,企图在精神上拖垮他;随  相似文献   

17.
廖承志1908年生于日本,父母是国民党著名左派廖仲恺和何香凝.他的祖辈、父母和他本人都是华侨.他曾两赴香港,并为党的革命事业在港工作四年.建国后,他主持侨务工作,多年来为香港回归祖国而孜孜不倦地工作.“文革”期间,他被诬为“海外间谍”而饱受摧残.“文革”后,他初衷不改,继续为解决香港同胞的困难,促进香港与大陆的交流合作,加强血肉联系以早日收回香港主权而抱病工作.1983年廖承志逝世.今天,他未竟的伟业  相似文献   

18.
<正>廖承志(1908-1983年)是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陈江街道办事处幸福村人。父母亲廖仲恺、何香凝是著名的国民党元老,他本人则是享誉中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早年就读于岭南大学中学部、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名校。他多才多艺,精通5个国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 他系国民党元老之后,却在革命低潮时投奔了共产党;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却戴着手铐走完了长征路; 他曾多次被捕入狱,却每次都奇迹般地生还; 他曾因“海外关系”被批判,却藉此在外交战线上独树一帜。 他就是童年被叫作“肥仔”,晚年被尊为“廖公”的杰出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廖承志。 今年是躲志同志诞辰100周年,谨以此文缅怀廖公伟大的一生。  相似文献   

20.
廖承志是中国共产党的著名侨务活动家,他与海外华侨华人和台湾国民党有着深厚的渊源,在祖国统一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82年7月一个炎炎的夏日,廖承志饱含激情,挥墨致函蒋经国,表达了海峡两岸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的诚挚心愿。此信发表后,立即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本期适逢《廖承志致蒋经国信》发表20周年,本刊特邀作者撰写此文,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