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立法心理学能否作为法制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这一问题引起心理学界和法学界的关注和争论。我们认为,将立法心理学作为一门亟待建立和发展的分支学科加以研究,是有现实意义的。 (一) 立法过程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没有内在联系? 我们认为,立法过程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是有内在联系的。我国社会主义的立法,是指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国家立法机关,  相似文献   

2.
<正>马克·H.穆尔(2016).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伍满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共403页.Moore,M.H.(2013).Recognizing Public Valu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473 PP.一、引言马克·穆尔(Mark H.Moore)(Moore,1994)在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创造公共价值",随后学术界掀起了公共价值研究的热潮,那么公共价值是什么?谁来创造公共价值?公共价值创造的途径或过程又是什么?对于这三个问  相似文献   

3.
理论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元理论,即关于如何进行心理学研究和理论建构的理论,是哲学性学科。它在心理学学科群中的角色是:思想者或导航者、开拓者或创业者、方法论者和设计者、批评者或质疑者、价值分析者或评判者。其使命是:为心理学研究提供理论思想,确定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提出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开拓心理学研究领域;提供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或方法;用批判或质疑的眼光审视已有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找出其问题或缺陷,促进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包括元理论在内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进行分析、评判,弄清其价值或影响。由此来看,理论心理学不同于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具有自己的特性与任务。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心理学本是"舶来品",很多人又相信心理学具有文化普适性,再加上西方心理学一向处于强势地位,大陆在文化心理学领域又缺少领军人才,结果,中国现代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缺少自觉关注本土文化传统的传统,致使中国文化无法为当代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思想源泉、灵感和根基,导致一些研究成果缺少文化生态效度、灵魂、宏观视野和原创性。破解之道是要做胸怀中国文化的心理学研究者。为了更好地担负起时代使命,中国心理学家须从四个方面加以努力:(1)具备较扎实的国学功底;(2)妥善将中国文化放进自己的理论架构、实验/问卷设计以及分析与讨论中;(3)建构吻合文化传统的心理学理论或观点;(4)探索吻合文化传统的心理学研究范式、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现代心理学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丧失了应有的意义,成为"失去自我"的心理学.人的心理与动物不同,人的心理是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进行社会活动的根据、过程和结果.人具有的这种意识性同样赋予了人以反思心理的能力,心理学研究就要依据人的生命本质及生活需要,真切地把握心理特性和内涵.探寻心理研究在社会历史中的演变过程,可以再现导致这些境遇的逻辑前提.反思现代心理学研究主题,重新赋予心理以人的内涵,是心理学研究面向未来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在草案形成过程中有较大争议的"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条款,写进了草案。同时采纳25个省区市的做法,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节。道德规范是否适合入法?有操作性吗?对"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喜与忧多名委员建议将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入法,这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人为之拍手叫好,也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孝敬父母,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却要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来"强迫"一些人孝顺,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不可否认,委员们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初衷是好的——保护老年人  相似文献   

7.
一人的创造性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分野,也是人的价值之本质所在。发挥人的创造性,是当代中国人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我进行改革的一个出发点和重要前提。什么是人的创造性?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1983年日本创造学会曾向该学会会员征集关于“创造性”的定义,结果收到83种各不相同的定义。(参见(日)恩田彰等著:《创造性心理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六章)从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创造  相似文献   

8.
论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这主要是由于它本身存在着自身无法解决或克服的局限性或缺陷: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偏差和对心理学研究范围的不恰当缩小;对人性的偏离和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偏差;“价值中立”与对“普遍性”知识的片面追求;对方法和技术的过分崇拜和对理论的极端轻视以及由此导致的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因此,科学心理学要走出困境,就需要与其它心理学取向加以整合,以弥补它自身的不足;加强心理学的哲学研究,从宏观把握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并以科学的方法论作指导;加强理论研究和理论思维,把材料系统化;加强与现实的联系,增强心理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法学》1989,(9)
精神病司法鉴定的内容除了按照医学标准判定有无精神病或患有何种精神病外,还需要按照法律标准作出有无各种法定能力的评定。对此,常有人提问,有了鉴定为什么还要有评定?鉴定和评定有什么不同?在能力评定中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本文对此予以探讨。一、什么是鉴定在诉讼程序中,凡重要疑案需要甄别其真伪,或证实其成份或身份,或需要将某一事物从相类似的事物中区别出来等,由公安司法机关委托有专门  相似文献   

10.
《法学》1985,(1)
一、名词解释:(1)法定代理人,(2)两审终审制(3)全面审理(4)上诉不加刑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对应当或需要逮捕的人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采用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 (2)哪些判决和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 (3)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各自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神经美学主要采用比较法、神经心理学方法及无损伤的脑成像技术来考察审美欣赏与艺术创造活动的神经机制。已有的神经美学研究大大促进了我们对于审美欣赏与艺术创造的神经基础的了解。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对舞蹈、雕刻和文学等艺术类别的研究,并对审美知觉、审美情绪及审美判断等主题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还应该加强与心理学、进化学、神经科学等邻近学科的联系,通过整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来促进神经美学的大力发展。神经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某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研究的结果不一致、缺乏生态效度,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等。  相似文献   

12.
练宏 《公共行政评论》2020,(1):41-42,194,196
注意力分配(Attention Allocation)是社会科学一个跨学科的研究主题,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组织学均有关注,各自秉持不同的研究视角。例如:心理学更多把注意力分配看作是个体的大脑认知过程,重点关注大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与决策过程。经济学认为注意力分配是一个激励过程;个体通过良性的激励设计过程,实现注意力的最优分配。管理学倾向于把注意力分配看作是一个计划统筹过程,认为个体可以通过一个良性的计划管理过程,实现注意力的优化配置。与上述三个学科不同的是,社会学和组织学相对“悲观”,认为注意力分配是社会或制度环境影响的产物。如果环境不友好,个体或组织的注意力分配也会非常糟糕。组织学比社会学更进一步,它深入中观,更多关注中层意义上的组织问题,认为注意力分配受到组织环境的显著影响,个体三分之二的生命历程都在一个组织中度过,组织环境或组织制度如果出现问题,个体的注意力分配也不会太优良(练宏,2015)。  相似文献   

13.
但凡一种心理的产生,总是遵循着心理学一般理论所描述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的过程,并体现着相应的特征,表现为相应的状态,犯罪心理也不例外。然而目前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大多从不良、畸变的需要和动机或反社会人格缺陷①出发,人为地将犯罪心理产生的过程从“原始刺激”到“行为”缩减为从“以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到“行为”,忽略了普通心理学中关于心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导致了我们所研究的犯罪心理的起点滞后于原初的心理产生因素。并且以不确定的需要和多种多样的动机出发,会误导人们过多地关注犯罪行为人心理中较稳定的人格因素,一定程…  相似文献   

14.
犯罪心理过程新论——以“故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研究犯罪心理的过程时,许多学者将起点定位于反社会人格缺陷或不良、畸变的需要,并且由于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目前呈上升发展趋势,导致人们将以“行为”为核心的研究方法误以为研究纯粹的“行为”,从而忽视了罪犯的“人格”或“需要”形成前的原始刺激阶段的作用,仅仅将视点放在归纳和分析多种多样的人格类型和个体特征,使犯罪心理的原因研究陷入异常繁荣但凸显无序的状态。文章引入“原始刺激”为犯罪心理过程的研究起点,强调行为人是经调用负面的认知经验和情绪体验而形成不良的需要,促成犯罪的动机和意志,从而实施犯罪行为的,并非必然先形成缺陷人格。同时通过对犯罪的心理过程进行划分,明确犯罪心理过程的一般演进模式,从而有利于客观准确地把握犯罪心理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正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心理学已然成了一门枢纽科学。心理学不仅与许多经典学科有密切联系,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与这些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而且在不断互动过程中,催生出新的学科(杨玉芳、孙健敏,2012);如组织行为学、行为经济学与政治心理学,并迅速成为各自母学科——管理学、经济学与政治学内充满活力的热点或前沿领域。行为公共管理学(Behavioral Public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一些镇(街道)人大(工委)组织开展"争当优秀人大代表"或"争创先进代表小组"活动,有人认为,镇街人大开展"争优创先"活动,是促进代表履职尽责和推动代表小组活动正常开展的有效措施,值得倡导;有人则质疑:此举真的能调动代表履职尽责的积极性吗?请您就此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正> 犯罪心理学研究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证明犯罪心理的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犯罪心理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人把它看成是恶魔附体的结果,也有人把它同意志薄弱和情感障碍联系在一起。于是,魔法、驱妖术、鞭挞以及脑叶切除术等方法,便相继被用来作为出除恶魔或医治意志薄弱的手段。到了十九世纪,有关心理的旧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通过对解剖学、生理学及其它医  相似文献   

18.
马德森(K.B.madsen)对科学学进行了逻辑的分析,把它区分为四个领域:科学的哲学、科学的历史、科学的社会学和科学的心理学。科恩(R.W.Coan)从而引申出心理学的心理学,巴斯(A.R.Buss)引申出心理学知识的社会学。心理学的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学都给心理学史提供了新的理论内容,因此本文拟对这两种新的领域作如下的评介。  相似文献   

19.
信息时代的另类“举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从来没有哪种事物像手机、网络一样,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全方位地冲击着我们的生活。如今,上网或利用手机不仅仅可以寻找信息、聊天娱乐、互动交流,还可以对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正如一部《红楼梦》,让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比如:在"汉芯"系列芯片涉嫌造假一案中,有人看到了科技体制的弊端,有人看到了学术腐败的危害;在"彭水诗案"中,有人看到了当今的"文字狱"是如何出笼的,有人看到了政府的知错必改。而我们从中,却看到了利用网络、手机短信发布信息所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威力。这种信息时代的另类"举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探讨。利用网络、手机短信向公众发布信息,揭露某件事情真相,是否算是一种举报方式?会不会涉及他人的名誉权或隐私权?怎样对网络安全进行维护、对举报人或信息发布人进行保护?对谣言惑众、诬告陷害应给予怎样的打击?怎样实现民间网络举报、手机短信举报或信息发布与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无缝对接等等,都是法律急待解决而政府又必须应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律师》2006,(1):5-7
罗志力(香港律师会会长)我们这个论坛的主题是“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崇高的理想,当然讲到这个理想,我们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律师担当的角色需要我们正视和研究,在香港有人说,律师工作的模式是对抗性的,我们回答说,目前对抗的不是律师,而是一个社会里面必然存在的矛盾。在社会发展方面而言,我们一方面需要保持安定,但同时要了解意见的声音,可以推动改革。在商业方面有一个夸张的讲法,就是商场如战场,而同行如敌我。在这个环境之下,律师应该担当一个怎样的角色呢?我们应该在一个公平的前提下化戾气为祥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要害怕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