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课》2014,(18):61-61
美国和澳大利亚日前在悉尼举行年度部长级定期磋商会议,正式签署了一项军力部署协议,允许约2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轮驻澳大利亚北部城市达尔文。澳大利亚方面坚称,澳美军事合作只是两国作为盟友的自然产物,并不针对第三国。自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到来是一种总体性转变的产物,这种转变主要在于“公共性”的价值承诺。从历史叙事学角度看,这种价值承诺主要在于保证公民主体向“公共性”空间的融入;从外部介质来看,这种“公共性”诉求更体现了当前大众传媒的维系功能。大众传媒对于疏通公民“公共性”空间打开了出口,所以,在公民社会中大众传媒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它渗透育化于公民社会“公共性”意识;它对于不良公共情绪具有把脉引导作用等。  相似文献   

3.
《党课》2009,(5):30-30
关于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虽然同时使用了“公民”和“自然人”两个概念,但它们在本质和范围上是有区别的。该法所使用的“公民”概念和范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的“公民”是完全一致的。完法第33条中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相似文献   

4.
《天津支部生活》2008,(2):62-62
曹泽华在《江西日报》撰文指出,理解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一是要明确“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统一。这种政治参与,第一要符合合法性,第二要符合有序性,第三要符合亲自性。这三条能在确保国家政治稳定、政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二是要明确“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有程度性的。这个程度性要随着实际情况,特别是公民政治参与的素质提高而适度提高。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确定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是“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公民意识的提法在我国已有多年,它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直接表明了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程度,而且对经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在国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增强我国公民意识,是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胡曾胜 《唯实》2010,(8):109-112
公民有效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的现实目标。政治文明程度、公民满意程度和社会政治稳定程度是判断公民政治参与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公民有效政治参与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发挥“加速器”作用,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发挥“减压阀”作用,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制衡”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协调、凝聚作用。  相似文献   

7.
拉尔夫·达伦多夫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他基于阶级冲突演变的分析视角,结合近代西方社会大转型的历史进程,指出现代社会的实质就是拥有“自由与平等”的“公民”社会。在他看来,基于市场经济契约平等意蕴下的“公民身份”运动是“公民社会”的逻辑起点,公民社会具有多元性、自治性、文明性等基本属性.通过公民社会建制可使现代社会冲突得到有效的管控和调适,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心满意足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8.
“外交必须在秘密中进行。”这是澳大利亚前总理、现外长陆克文曾经的一句名言。但不想在2010年12月初,“秘密”之一被维基揭秘网披露。其中,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的陆克文最耐人寻味的一句话,便是告诫美国:应准备好必要时对华动武。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社会主义运动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苏东剧变的冲击下,澳共母党于1990年底解散。1996年10月6日澳大利亚社会主义党更名为澳大利亚共产党(简称“澳共”),使澳大利亚又有了新的共产党。2005年9月30日-10月3日新澳共在悉尼召开了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口号是“在工人阶级中建党,每一个党员都是活动家”。  相似文献   

10.
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表达权”这个概念之后.党的十七大再度把“表达权”列为公民“四权”之一,把“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升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高度,具有重大的标志性意义。笔者认为,表达权是实现人民民主的一项基础性权利.提升和强调表达权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黄杰 《唯实》2006,(12):48-51
公民概念来源于古希腊。近代公民概念的产生有三个前提条件:中世纪西方城市的复兴和市民阶级的崛起;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近代宪政运动和反抗君主专制的斗争。公民概念的复兴和公民理论的普及是20世纪最令人鼓舞也最令人思考的现象之一。人民和公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公民”廓清了一种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比“人民”概念更准确、更清晰、更平等也更具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十五”计划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实施“十五”计划的法制保障。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的法律素质,当前显得尤为突出。法律意识是公民对法律的认识或认同,法律素质则是指公民掌握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的综合能力。任何法治国家,都要求自己的公民具备相当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这是现代法律文明的基础,是公民整体文明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一、公民与人民 “人民”一词曾一度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举目所望的是‘‘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公仆”等等。“人民”成为贯穿所有政治机构的前置词,这一语义中蕴涵如下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最近澳大利亚发生了一件让世人啧啧称奇的“小事”,故事的戏剧性如同小说。贾米森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市一家著名画廊的负责人。去年10月的一天,他收到了一封奇怪的快递,快递里面是十几幅抽象派画作和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件,信上说:“尊敬的贾米森先生,我的祖父临终前说他有一部份美国乡村画家安德烈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认真学习、全面准确理解江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对于我们发展先进文化,培养“四有”公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培养“四有”公民,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培养“四有…  相似文献   

16.
杨海坤  赵中华 《唯实》2008,(1):60-64
农民社会生活平等权是指农民作为公民在社会生活方面所享有的与其他公民同等的权利,其实质是农民立基于公民身份而享有的社会生活方面的机会平等。现实中,农民的社会生活平等权是极不充分的。应当立基于宪法视野采取措施保护农民的社会生活平等权,真正把农民当作公民来看待,尊重农民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农民到公民这一“从身份到契约”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7.
志愿精神:在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 ,它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而在培育公民社会中如何处理公民、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始终是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回顾“公民社会”概念内涵的历史流变及当代诠释的基础上 ,指出志愿精神是培育公民社会的有效助推器 ,是构建公民、社会、国家三者良性互动社会模式———“三位一体”体系 (“三位”指公民、社会、国家 :“一体”指公民社会 )的黏合剂。  相似文献   

18.
钟抒 《党建》1995,(11)
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出版繁荣──一九九四年度“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入选作品综述钟抒1994年度,是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实施四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年。15个中央、国家机关参加这一工程的组织工作,对于壮大“五个一工程”队伍、提高“五个一工程”质量、多出...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从“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命题出发,认为城邦和公民的目的是为了过一种优良的(即有德性的)生活,公民应该具备勇敢、节制、公正和智慧的美德。亚氏提出了关于公民教育的一系列内容和方法,这对当代的公民教育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理论上的私有化主张有各种各样,其主要为:一是,有的文章猛烈抨击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说:“社会主义企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普遍化,是狂想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有的文章猛烈抨击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说这就是“国家社会主义”。二是,有的文章提出把国有财产分给“每个选民”,说:“产权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是组成任何形式的财产权利的基础。”据此,文章主张“将财产权利还原为个人权利”,“‘细分’公有权”,“每个选民都拥有一份排他性的财产权利”。有的文章提出“公民产权本位论”,认为公民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