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言虚词“何”的用法,新版《词源》是这样说的:“一、代词。1、什么。2、谁。3、哪里。二、副词。多么。”除代词和副词两种用法外,我们发现作语助词也是“何”的一种主要用法。查《助字辨略》(清、刘淇),发现有“夫何,发语辞也”的说法。并且,闻一多、余冠英两先生及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古典文学作品选本甚至有“何,语助,今字作啊”(闻一多语)之类的注解。这表明,“何”字的语助词用法早已引起了前辈们的注  相似文献   

2.
煞是杀字的俗体,本义为杀死、弄死。中国古汉语中出现了作程度补语的用法,现代汉语普通话已经很少使用,某些方言中还有残留。目前,还没有专门对程度补语煞的历时来源,煞程度义获得的机制和动因,程度补语煞的词性及程度副词作补语的认知理据等问题展开论述的文章。文章立足于程度补语煞的历时演变过程,同时结合汉语方言的使用情况,认为程度补语煞的来源经历了两个步骤:先由自主动词演变为非自主动词,再由非自主动词演变为程度副词;并探讨煞程度义获得的机制及程度副词作补语的理据。  相似文献   

3.
刘冬青 《青年论坛》2009,(3):128-130
“很”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程度副词,由于活跃因而具有一定的能产性,在具体的造句和运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用法和用例。“很X很XX”结构即是这种能产性的体现。本文通过对此结构的研究,以期揭示出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在句法特征、语用环境中的一些规律,并期望以此来指导和规范一些变异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4.
超越还原论:现代城市管理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复杂性科学与城市管理 钱学森先生关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的理论,将系统分为简单系统、简单巨系统、复杂巨系统,并提出还原论(reductionism)这类传统方法不能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meta-synthesis)是处理这类系统的唯一正确的方法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开辟了一个科学新领域,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研究的新进展也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如何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研究城市、管理城市也逐渐引起学术界、城市管理实际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喻遂生 《思想战线》2003,29(6):130-132
“亡其”是古汉语中的一个选择连词,但并不是所有的“亡其”都用作连词。连词“亡其”和副词“亡” 有明显的渊源关系,这对研究从甲骨文金文到秦汉典籍“亡”、“无”动词、副词用法的消长交替和流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5),现代汉语中词汇化了的“大不了”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为副词,表示“至多也不过”;二是作为形容词,表示“了不得”.副词“大不了”可表示对极度消极结果的估计和对极高程度量级事例的凸显,且前者的主观性程度更高.跨层非短语结构“大不了”经过重新分析成为形容词“大不了”,再在足量准则的作用下经过语用推理的固化形成副词“大不了”.  相似文献   

7.
副词“定”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成军 《理论月刊》2005,(5):126-127
本文基于"一定"的释义,从语形、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认为副词"一定"是"一定1"和"一定2"的共用形式"一定1"相当于情态助动词,强调动作行为在说话后(未然)通过努力才能发生或出现;"一定2"相当于评注性副词,通过某种征兆或迹象对已经发生(已然)或可能出现(或然)的情况的判断或评论.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的结构是近些年很流行的表达方式,有许多学者从传统的语法角度作了研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非范畴化理论,结合名词的“概念的多重性”特点,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进行解析,可以发现“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产生的语言内在条件和外在特点,并进一步解析“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在使用中的认知模式及其成因,能帮助人们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寻求更合理、更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李康澄 《人民论坛》2010,(3):128-129
目前,网络媒体甚至纸质媒体中出现了一种新兴的"被"加双音节动词格式"被XX",与正常的"被"字被动句有所不同,它表达了在不知情、非自愿的境况下遇到的不真实的事情,在修辞上具有一定的讽刺性和调侃效果。"被XX"是一种"非法"结构式,能否成为现代汉语"被"字被动句的固定用法,尚需时日证明。  相似文献   

10.
对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中的"强迫"内涵作出合理的界定,这是涉及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本土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对"强迫"一词的理解不宜过宽,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对"强迫"进行综合界定.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中的"强迫"行为一定要有获取口供的主观故意.对这些问题与困惑的系统梳理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在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本土化构建中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引入并不意味着侦查人员不能为获取供述做出任何努力,更不意味着口供地位的降低."强迫"的认定要符合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标准.既要在主观上具有"强迫"(获取口供)的故意,又要在客观上达到一定的"剧烈"程度,这实际上将一些具有强迫外观但不符合认定标准的行为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11.
行政诉讼中的"滥用职权"应限于对行政机关在法定权限范围内不正当行使实体裁量权作出处理结果层面的审查.其包含客观结果明显不当和主观过错两方面要件.客观结果"不当"的情形主要有违反比例原则、无正当理由的区别对待或违背裁量基准、不考虑具体情况的裁量怠惰等,审查强度应以"明显"为限,给予行政机关必要的"尊让";主观过错包含故意和重大过失,主要情形有徇私枉法、打击报复、反复无常、不考虑相关因素或考虑不相关因素等.为免于"滥用职权"被虚置,客观审查和必要的主观审查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2.
目前,网络媒体甚至纸质媒体中出现了一种新兴的"被"加双音节动词格式"被XX",与正常的"被"字被动句有所不同,它表达了在不知情、非自愿的境况下遇到的不真实的事情,在修辞上具有一定的讽刺性和调侃效果。"被XX"是一种"非法"结构式,能否成为现代汉语"被"字被动句的固定用法,尚需时日证明。  相似文献   

13.
自信源于科学 "绝对不可能!绝对跟疫苗没有关系!绝对是另外的病!" "我跟病毒打交道50年,研究甲肝病毒近30年,自己的‘孩子',我怎么可能不知道它的‘习性'?" "在大家最为关注的时候,我顶住了所有的压力,在各种媒体面前,我坚持了科学,坚持了真理,我对得起‘中科院院士'这五个字!"  相似文献   

14.
"比"字句X比YW中结论项"W"的结构形式不一样,语义也不一样,传达的语用信息也不一样。当状态形容词进入"比"字句时必须有"还""更"与之共现。而"比"字句中的副词和形容词的数量补语常常同时共现。副词状语和数量补语都是对述语形容词起限制说明作用,当限制说明同一个内容的两个成分同时出现在句子中时,就会产生其语义配合和语用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15.
《群众》2017,(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当前,我们党正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奋斗,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不能做到对党绝对忠诚,不能很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党就难以战胜各种风险挑战,难以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邓文琦 《青年论坛》2006,(4):153-155
本文回顾了<助字辨略>以前对虚字的研究历史,并从<助字辨略>的收词范围和<助字辨略>对"助字"的理论阐述具体分析中,归纳总结了<助字辨略>的虚词观.<助字辨略>的"助字"涵盖了现在的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词类,其虚实区分的标准是"为义"不为义".这是对前人词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从正面说,"助字"就是表示"语气与关系"的词.  相似文献   

17.
《时代潮》2001,(10)
2000年12月6日,在"2000年江苏省刑法学研讨会"上,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金卫东递交的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性贿赂罪"。定性"性贿赂罪",金卫东认为需有三种理由:1、在某些情况下,"性贿赂"也可以达到财物贿赂达不到的目的;2、在一定程度上,就其诱惑力而言,"性贿赂"的社会危害和持续性,有时甚至超过财物贿赂;3、"性贿赂"一旦既遂,具有多次为行贿者谋取不正当利益、多次危害社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正近代以来,"科学"作为一种发现真理的手段,在中国取得绝对的胜利,并演化为一切真理的标准,形成话语霸权,"不科学"就等于绝对谬误。这是对科学的盲信,科学本身并不是真理,只是寻求真理的手段。100年来关于废除中医、消灭中医的争论,其核心就在"科学"这两个字上。说中医不是科学,不科学就要被取缔!现在,一些中医从业者也听不得"中医不科学"这样的评价,这也说明对中医自身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  相似文献   

19.
张舸 《思想战线》2008,34(1):110-114
我国现代汉语程度副词本体研究主要经历了初始期、拓展期、细化期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研究各有侧重、各有特点;程度副词习得研究主要集中在偏误分析、个案研究和近义词辨析三个方面.进行程度副词习得研究,应注意开拓领域,更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程度与语气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其中以语气词语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内含的程度量:一是从不同语气类型出发,考察语气副词、语气词、助动词在不同语气中体现出不同的语义强度;二是从整个语气范畴出发,考察语气副词、语气词、助动词表达信、疑的程度不同;三是从语用意义上,不同语气副词、语气词、助动词强调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