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家大族的崛起和发展,是许多因素交织而形成的结果,如家族成员的才行、声誉、婚媾、仕宦、社会关系,都影响着家族门第的升降.魏晋时期颍川荀氏兴旺的原因,就在于其深厚的家学传统、累世显达的仕宦升迁、高门不坠的婚媾缔结及相互提携的交游网络.本文主要从婚媾的角度考述颍川荀氏臻于全盛的原因,并以此说明门阀社会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
清代有不少连续三代以上科举入仕、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及地方社会上均有影响的大家族,被称为仕宦家族或科宦家族。仕宦家族有别于历史上的门阀士族和王公贵族,他们多产生于社会中下层,靠科举起家,重视家族文化的继承和对后代的教育,恪守儒家宗法观念和为人处世、治国忠孝之道。这种家学、家风日积月累,形成了十分厚重的家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即墨黄氏家族由最初的农耕之家跻身一跃成为活跃于明清两代的仕宦之家和文学大族,与其独特的家风、家学传统密不可分。良好的家风、家学是一个家族世代延续不竭的精神动力。从明代中叶至清代,黄氏一族形成了重视教育、诗文继世的家学传统;耿直为官、不畏强权的为官之道;淡泊名利、乐善好施的处事风格。黄氏一族的家风、家学传统一直广为流传、垂范后世。  相似文献   

4.
杨军  王旭东 《求索》2013,(4):68-71
通过深入挖掘现有材料对辽代南京留守予以全面考证,确认有25人曾任职留守,7人没有担任过南京留守。出身家族、仕宦资历、军功、战时需对南京留守选任都有影响,但最终还是取决于契丹皇帝是否赏识。南京留守的转迁则有调任其他官职、受到处罚和自然死亡几种情况,由此可以看出辽南京留守选任与转迁具有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5.
陈政,陈元光父子自唐初奉命入闽后,为开辟漳州树立了殊勋。一千多年来,其子孙筚路蓝缕继续开发漳、泉,后裔繁衍播迁各地,溯自明末以后,有的陆续移居澎湖、台湾,与闽粤移民一道,为开发宝岛台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系根据目前见到的闽台陈氏族谱资料,探讨台湾陈姓三大主要源流之一的颍川陈氏开漳圣王派移垦台湾的有关问题。作者先后查阅了《颍川陈氏开漳族谱》(厦门图书馆藏本)、《颖川陈氏开漳族谱》(云霄山美藏本)、《颍川陈氏族谱集成》(有文编,光绪29年)、《和邑东槐陈氏宗谱》、《平和芦溪陈氏家谱》、《漳浦梅林陈氏族谱》,《平和大溪陈氏世系》、《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所录《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等谱牒资料,并到平和县等地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6.
《松州》2010,(2)
韩愈的文与道,言与行都有诸多抵牾之处,而这与他的仕宦意识不无关系。他调和了士志于道和枉道于势,正身之士和仰禄之士之间的矛盾,使他的仕宦意识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14,(7):13-13
庾道愍是南北朝时期颍川鄢陵人,他在还没满周岁时就遇到很大不幸:父亲去世,母亲被一场特大洪水冲走。庾道愍从此成了孤儿。  相似文献   

8.
盛唐诗人多遭遇人生重大挫折。从殷璠《河岳英灵集》所录诗人来看,他们的仕宦之旅都历尽坎坷,有的甚至死于非命。溯其成因,主要体现在主、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诗人的人格追求与社会对其评价发生冲突,且他们定位于仕宦之途的人生大志与其实际政治能力存在差距;从客观方面看,则是盛唐社会由盛转衰过程中的腐败政治直接导致了诗人们的不幸。  相似文献   

9.
马创 《思想战线》2013,(Z1):9-10
昭通回族同一姓氏(以马姓为代表)根据祖先居住地分为不同的家族,通婚对象必须属于不同的家族,并且还须遵循辈分相合的原则。本文探讨了昭通回族的家族观念及对通婚的影响,并对此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唐代中后期,科举制度渐趋成熟,成为读书人跻身仕宦的重要途径,此时,酝酿已久的朋党政治借科举而兴并相互影响。牛李党争借助政治权力不断对考试制度施加影响,固化座主与门生的关系,乃至干预科举风习,科举成为朝廷党争角逐的重要领域;同时,科举制度对于朋党政治的影响也日渐深入,突破了牛李两党的士庶界限,应试教育构成了仕宦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读书人的科举宦游也掺杂着党争的因素。这些现象反映出唐代中后期科举制度与重大政治事件、社会文化习俗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古永继 《思想战线》2011,37(2):117-122
明清时期,外省籍移民大量入迁云南,其中江西移民数量众多、涉及地区广阔。江西移民通过军事留戍、商人寓居、仕宦任职、谪迁流放、矿业开发等不同渠道进入云南,对当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11月20日~21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济超带领驻豫全国人大代表赴许昌市就经济社会发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情况开展了集中视察。副省长霍金花参加视察。省人大常委会选任联工委副主任魏一明、教科文卫工委副主任高莉萍等随同视察。在许昌期间,代表们到黄河工业园、长葛市增福镇颍川路小学、老城镇大赵庄小学、森源电气、  相似文献   

13.
写字的祠堂福建的许多宗祠中,泉州陈埭岸兜村的丁氏宗祠的确很有特点,原因在于这个家族并非汉族,而是回族。用一个标准的说法就是:它是福建省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人云:全世界只有汉民族建宗祠祭祖先最起劲。身为回族的丁氏家族热衷于祖先崇拜,当然是一个异数,让人惊奇。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明导刊》2014,(11):50-50
【原文】 杜袭,字子绪,颍川人也。为侍中。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谩言。太祖大怒,先欲讨之。群臣多谏:“可招怀攸,共讨强敌。”太祖横刀于膝,作色不听。袭人欲谏,太祖逆谓之曰:“吾计已定,卿勿复言之。”  相似文献   

15.
<正>春华错《认沪小城桃岁源,事纠衢缦歌薰》晴云布:"隰客原来。花色占春三百载,至今犹说露香园。"作为明代江南文化的经典—上海露香园文化一直为人们所追怀,历经数个世纪而犹有余音。露香园文化得以流芳于史的原因固然方方面面,如顾家乃江南绘画世家,但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因为上海顾氏刺绣。明清时期顾绣风靡全国,享誉京师,成为中国刺绣的专称。顾绣作为一种家族文化得以扬名和产生影响,在于顾氏家族高度宽容的家族精神。上  相似文献   

16.
杨洪林 《前沿》2010,(9):141-145
土家族的家族化是受宋明以后的宗族制度影响,在溪峒社会基础上发展,在改土归流过程中走向成熟。平山土家族通过追溯祖先来源,追认进山公公,订立家族字派;修建祖坟园;排斥同姓结婚来达到家族化的目的。家族化的原因在于保甲制代替旗长制致使基层社会事务的缺位;土地制度的变迁导致土家族人民经济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借助家族的力量共同发展;再有流官的强力推行;汉民的涌入以及儒生的推动等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阐述了李光前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家族文化)及西方文化影响的情况,认为这是他能够成为新马地区著名华人企业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孙艳 《传承》2011,(14):70-71
东晋南朝时期,众多的世家大族信奉道教,其中,会稽孔氏坚持奉道时间之久,在江东文化世族中可谓首屈一指,堪称奉道世族中的核心家族。孔氏能够长期奉道的因素主要是深厚的家族文化传统。此外,地理位置和隐逸观念,与奉道世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政治力量的支持等也都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陈抗行 《小康》2009,(3):88-88
孙氏家族固然受制于地方豪门,难以全控整体资源,但孙皓的"倒行逆施",更是将执政基础完完全全推向反面:吴国的灭亡没有多少悬念,或许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正家族研究包括如家族志的编纂、家族史的梳理、家族档案的管理、家族教育、家族与社会的互动研究等。家族研究长期受到重视,是由家族的地位决定的。钱穆先生曾说:"‘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钱穆《中国文化史寻论》)而"文化资源是整个家族能否延续发展的关键性资源。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