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璐 《青年论坛》2014,(2):145-148
唐代以来,在统治者扶持下,崇老崇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在唐玄宗时期,把道家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唐玄宗也成为第一个亲自注疏《老子》的皇帝,在《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中,玄宗以“妙本”思想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研究《老子》中的政治理论,也就是“帝王理身”与“无为理国”思想。  相似文献   

2.
论现代汉语多义词的语义结构及其语义系统张永胜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文化越悠久的民族,它的语言中的多义词也就越丰富,象汉语这样发达的语言,多义词更是大量存在,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有的常用词的意义多达十几种甚至几一种,比如“...  相似文献   

3.
王书才  朱子 《前沿》2010,(12):150-152,156
五臣《文选注》是唐代最接近文学评点的文献资料。本文从三个方面,即文章创作主题的揭示、章法句法用字艺术的解说、段落结构的分析,具体论述了五臣注在《文选》评点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彭宇哲 《思想战线》2015,(3):135-139
"德"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在《德道经》原文以及代表性的古代注本、现代注本中含义不尽一致。从"道"与"德"的关系上看,"道"为"德"之体,"德"是"道"之用,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从《德道经》第38章中可以看出,"德"的具体内涵为"自然无为";"德"的特殊表达形式——"无"中包含着达到"德"的途径,即"无知无欲"。同时,"德"与仁、义、礼等通常意义上的德行的本质区别在于"无为"与"有为"。从"德"向仁、义、礼的趋近是道德逐渐外在技术化的表现,意味着社会的堕落。因此,老子的人生以及政治理想都基于向"德"的回溯,重回自然无为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一生写下了大量著述,除7卷、20卷、30卷、55卷等几种版本的《御制文集》外,还亲笔撰写了《资世通训》、《祖训录》、《皇明祖训》、《御制大诰》(初、续、三编)、《大诰武臣》、《御法洪范》、《御法道德经》、《集注金刚经》、《周颠仙人传》等著述。若按时下的标准,弄个兼职教授和博导的头衔,是完全够格的。  相似文献   

6.
五、唐玄宗开元(713—741年)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被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忆者》“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就是这个时期社会安定、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凝练反映。“开元盛世”的形成,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和玄宗及辅佐他的“救时宰相”姚崇所进行的裁减冗员,是有很大关系的。唐玄宗即位时,他的前任给他留下了极其宠大的臃肿的官僚机构。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得从武则天当政时说起。唐人张在《朝野佥载》卷一、卷四…  相似文献   

7.
《松州》2014,(6)
<正>一、关于道德的含意道德之说早已有之。在汉语中,道德一词最早分开使用。老子《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经》和《德经》。书中"道"和"德"是两个词,这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是里,德是表;德是道之用、道之现。道是看不见的,通过德表现出来。"《左传》说:"有德不可敌",认为军队道德水平决定战争胜败。《荀子·劝学篇》中,"道"与"德"二字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相似文献   

8.
兼类词指的是在一定的词类系统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词类的词。[1](p259)本文从词义引申、词类活用、语言接触、方言影响、语法化等五个方面考察了兼类现象的成因,认为词义引申导致词语语义—句法功能的转化,词类活用及"入句变类"衍生固定的新义,语言接触产生欧化语法现象,对方言用法的吸收合并以及语法化现象的影响扩展词义,并指出词义引申尤其是词汇语义—句法功能转化是兼类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现存《九歌》中的“东君”究系何神,历来注家及研究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合起来,大致有这么四种说法:日神说、日御说、句芒说、朝霞之神说,其中日神说占统治地位。笔者感到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经过考查,我以为《九歌》中的东君应是远古初民所祀奉的虹霓神——作为与日神对抗的雨虹之神——在后代典籍里又演化为作为射日神的羿,因而《东君》其辞不是对太阳神的礼赞,而是对它的诅咒和毁灭;东君和羿的神话表明了中国远古太阳神崇拜地位的结束,在神话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下面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皎然"为他的法名,吴兴(今湖州)人,中唐著名诗人,康乐侯谢灵运十世孙。皎然的生卒年月见于史载,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前后,约卒于唐德宗贞元九年至十四年间(793年~798年),享年近80岁。皎然的著述很多,现存《杼山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议》一卷、集外诗若干。皎然的文集是由皇帝下命令而编定的,由此可知皎然在当时曾声名显赫。皎然生于湖州,卒于湖州,大部分诗作又写湖州。从皎然的诗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在湖州先  相似文献   

11.
老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道教的创始者。关于老子,《史记》中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与孔子同时代。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任楚国守藏室之史,掌管着古代历史文献。在其故里鹿邑县,至今还保存着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后经历代修葺,存有唐代道德经注碑和宋真宗书碑的太清官和传说为老子升仙之地的老君台。老君台高13米,呈圆柱形,台上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老子修道德经,其学说以自隐无名为务。因见周朝(公元约前11世纪-前771年)渐衰,便辞职隐居。关于老子隐居之地,无确切史载。一  相似文献   

12.
李书超 《理论月刊》2005,(12):130-132
内在语言形式指的是语言内部的结构规律,包括词的构成规律和句法结构规律。词的构成指音义结合成词的过程与方式。词的结构中构词语素与构形形素具有根本区别。句法关系包括词的共现关系和序位关系。句法组合不仅是在词类层面上展开,而且包括词所表达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不论是在词法层面还是在句法层面,内在语言形式都反映人对客观世界的经验和认知活动。  相似文献   

13.
王辅世先生的《苗语方言声韵母比较》一文(1979年油印;《民族语文》1980年第2期)为苗语语音史的研究搭起了一个架子。读者从文中可以了解到苗语各方言中某些词在古苗语中属于哪一声类和韵类,以及后来在各方言中的演变及其对应情况。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到今天各方言中这些词的词义伸缩情况,以及哪些词是同源词、哪些词不是同源词,哪些词后来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汉语借词等等。有评论说,这篇文章是研究苗瑶语共时性的“比较有分量的文章”,“实际上相当一部苗语《广韵》”(毛宗武《我国苗瑶语族语言研究概况》,《民族研究动态》1985.3)。我们还认为,这篇文章不仅是在语音学上的贡献,在词汇学上的贡献也不能忽视。文章不仅是为我们进行苗语甚至是苗瑶语的共时研究提供构架,同时,对我们进行词汇的历时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本文里,笔者结合自己熟悉的苗语黔东方言(下称黔东苗语),在阅读《比较》一文时,发现养蒿语点(代表黔东苗语)有一些缺例,由此引起本人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即苗语方言经较研究时对同源词寻找的问题。我想,在对没有文献的语言进行方言间的语间、词汇  相似文献   

14.
周山东  吕锡琛 《求索》2011,(7):107-109
《道德经》之"道",从伦理秩序的维度而言,是《道德经》理想社会中的合理的秩序,其以精神性的形式内渗于《道德经》所设想的社会秩序之中,本质上是包含客观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相统一的"自由意志秩序"。在《道德经》看来,要使"道"这种形而上的秩序落实为现实生活的秩序,不仅在于人们对"道"中所蕴含的秩序精神的自觉体悟与主观表达,调整现有的制度安排;更为重要的是人的行为活动的自觉践履。《道德经》以"道"为核心的伦理秩序思想,为和谐社会的伦理秩序建设树立了一个价值愿景,对和谐社会伦理秩序的形成也有着独到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5,(6)
《道德经》又称《五千言》,仅五千余言,文简义丰,博大精深,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这是中国的伟大先哲贡献给人类文明社会的一部智慧宝典。《道德经》所囊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各个领域都具有指导意义并具有契合时代的管理智慧。从管理的角度解读《道德经》中的思想,其对企业管理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词中的文化心理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清照词中的文化心理剖析殷光熹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交替时期。从现存作品看,她的创作成就主要是词。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二十三岁以前(1107年前)为第一个阶段,有词十三首。基本上处于模仿《花间集》和《尊前集》的阶段,但也有创新的名篇,《如梦令》(二...  相似文献   

17.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79,载本刊2005年第5期)80.达巷党人日:“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注“达巷党”:“巷党”即里巷,(《译注》第93页)“达”是里巷的名称。“执”,从事(于)。译达巷党有人说  相似文献   

18.
梅尧臣注《孙子》现存三个版本:《十一家注孙子》系统诸本,题名为《十家注孙子》的日本昌平坂学问所本,明末梅士生辑题名为《梅氏孙子注》的天一阁藏本。前二者为集注本,后者为单注本。梅尧臣作注的动机主要是向朝廷进献制胜御敌之策,其次是不满前人注说的繁琐。梅注的时间在景祐末至宝元元年之间,元昊称帝前。梅尧臣的军事思想可概括为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恩威并著的治军思想,重视外交,重"兵势"的作用四个方面。梅注的特点主要是简洁洗练,辞意畅达;句式整齐,句多骈俪。欧阳修等人对梅注给予了高度评价,而朱熹却贬低其不如杜牧注。  相似文献   

19.
王蒙的帮助     
亦杰 《公民导刊》2013,(7):55-55
<正>王蒙在《老子的帮助》一书中,用他的人生体验、历史体验、社会体验、政治体验、文化体验等对老子的《道德经》加以解读,加深了我对老子思想的理解。老子的《道德经》我曾读过,但体悟不深,有些地方似懂非懂。读了王蒙的解读,觉得很有帮助,所以我说是"王蒙的帮助"。他用亲见、亲闻、亲历对老子的学说提供一个当代中国人的人证、事证,帮助我们理解《道德经》中的哲学思辩、宗教情怀、逆向思维、无为命题、处世奇术、做人奇法等等。比如老子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王蒙解释道:"一切的有都来自无,一切的有都会变成无。一切的无都可能产生有,一切的  相似文献   

20.
刘继虎 《求索》2012,(6):102-104
一个句法成分成词以后,原有的句法形式的组合即使经历很长的历史时期也未必就会消失。因此,我们不能以原有的句法形式的消失来作为判断词汇化完成的标志。即使一个语言形式作为短语和词两种形式并存,如果可以确定是词,我们就可以认为词汇化已经完成。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当这种认识通过概念隐喻投射到一个语言片段上,这时词汇化便发生了。词汇化的动因是概念隐喻,重新分析是其结果,范畴化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