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通过论证,认为法兰克福学派所展开的“文化工业”理论隐藏着研究范式的当代危机。这一危机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产范式的理论误读,它表现为对社会存在的抽象化理解和对文化自律的乌托邦期待;第二,交往范式的形而上学否定,这导致政治民主空间的遗忘和文化批判的精英化倾向;第三,意义范式的生存论遮蔽,它体现为对日常生活意义生成的忽视和人类主体性的美学逃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代表人物阿多诺反思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工业的欺骗与操纵特性入手,从文化创作(生产)与欣赏(消费)两个角度分析商品拜物教在文化领域的侵蚀以及由此造成的虚假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笔者将以非同一性哲学为基础并遵循否定的辩证法内在具有的既瓦解又和解这一双重向度,阐明阿多诺对文化工业进行的哲学反思及其对本真艺术所作的理论建构。文章认为,阿多诺的文化哲学与道德哲学内在相通,二者都旨在为人类有意义、有尊严的生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董雪飞  田静 《前沿》2012,(19):183-185
斯科特·拉什在批判经典文化工业理论的基础上,以流动的民族志方法研究一系列媒介文化产品的跨地域变化,提出全球文化工业理论,其核心命题是媒介的物化和物的媒介化.拉什全球文化工业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后现代多元差异理论,其致命缺陷是建构了一个生产社会与符号社会的二元分析模式,对全球文化工业缺乏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反思,并忽视了阶级、性别、种族等因素对全球文化工业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孔建平  岳峰 《求索》2010,(12):202-205
上世纪末出现的"审美文化"中的"审美"一词源于"Aesthetics"的日文意译"美学",但后者本身就歧义丛生。鲍姆嘉通用希腊文"Aesthetics"来命名一门学科,本意是论证对感性的研究有价值,但他用"美"来为感性价值正名,引起诸多混淆;维科在《新科学》中没有使用类似的词汇,却为文学所表达的先于反思的感性价值做了有力辩护,对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深远,也与中国诗学相契合。当下流行的"审美文化"实际上多指"时尚文化"或"艳文化",其内涵与"美学"的核心价值缺乏学理关联。  相似文献   

6.
李玉杰 《前沿》2010,(8):172-174
20世纪中叶,以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反思了现代启蒙精神的悖论,"文化工业"是这一启蒙悖论的集中体现。文化批判理论自问世以来,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我们至少在现象层面上可以发现,文化工业在中国已渐成规模,并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观念和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7.
文化产业·文化工业·大众文化——涵义与功能的廓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媚 《湖湘论坛》2009,22(1):66-67
追溯文化产业理论的思想资源时,有两个关键词决不能忽略,一个是“大众文化”,一个是“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当代资产阶级文化时的一个特殊用语,它有着十分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语境。“文化工业”是一个比“大众文化”更具批判性的概念,二者有着迥然不同的内涵。“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的英文译名同为“Cuhure Industry”,前者带有批判取向,而后者更显中性色彩。“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则是一对纠缠不清、既不相同又难相异的概念。在当今中国语境中,“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关系密切,代表着事物的两面。  相似文献   

8.
宋义霞 《求索》2012,(8):160-161,153
贾平凹近年力作《古炉》,以亲历者的感受,用一个小孩子的经历,通过陕南闭塞落后以烧瓷为生的小山村,巧妙深刻地展示了文化革命独特不堪回首的历史。作者从环境悲剧、爱情悲剧和人格悲剧的三重审美视角揭示动乱的社会根源,艺术地表现了动乱中的文化失落与人性扭曲的阵痛,让人痛苦中震撼惋惜,让人反思中惊醒与重构。  相似文献   

9.
张田 《长白学刊》2002,(5):96-96
由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隆重推出、萃聚孙占国教授20余年理论研究成果的论集——《思想的魅力》已经与读见面了。该集收入的50篇论成稿于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都是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当时新问题的深层思索,是一个理论工作对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真实感受与理论耕耘。章所展示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本书具有迷人的思想魅力。其主要特点是:  相似文献   

10.
如何使高校教材更具学术性,使之既不有损于教材的系统性、知识性,又能包容一定的新的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信息,这无疑是近十年来教材改革所面临着的一个棘手的难题。其之所以困难,并不在于有没有理论深度,或能否起到教材的作用,甚至也不在于是否标新立异,因为缺乏严密的论证,无视逻辑的“立异”,人皆可为之,何难可称焉?况且在某些青年学人的书文中,此种作法亦属常见,倒反显得肤浅和不成熟。最近读到了杜东枝主编的美学论著《美·艺术·审美》,此书恰恰在这方面作了相当有益的探讨和尝试,在近几年相继问世的美学教材中,不禁令人刮目相看,拍手称好。诚如该书之“内容提要”所言:《美·艺术·  相似文献   

11.
任冰 《今日中国论坛》2009,(11):115-116
《朱铬基答记者问》《以下简称“答记者问”)这本书在我手里很久了,起初是因为“热销”而跟领导借来翻翻,后来就接到领导命令,看完了写个东西,于是一不小心就在我这放了近一个月。包里天天揣着它,就是觉着无从下手,对于两耳不闻窗外事更不懂国家大事的我而言,难度不小。  相似文献   

12.
岁末年初,理解万岁口号提出者、解放军某部政治部副主任刘勇同志将他撰写的《理解万岁》一书,由友人转赠与我。阅毕,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理解,可以说是现今人类永恒的主题,自从人类有了思想,理解便成为沟通的桥梁。理解,就是领会、了解,就是揭示出事物与事物、现象与现象之间的本质的联系,从而能认识新的事物、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一本好书的价值,往往不仅仅在它的内容本身,而在于人们读完这本书之后,会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譬如,作者写作此书的总体构想,所循思路,以及他所采取的研究方法、表达方式等等,往往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事某项专业研究的读者,对这一点是尤为关注的。读了张文勋同志的新作《诗词审美》(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书之后,除了内容上获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的语境中,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试图重新恢复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理论,因此目的,他们重新探讨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强调文化所具有的物质属性,将文化看作是一种与经济和政治等平行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陈应单 《中国保安》2012,(19):54-54
“不要把工作作为那些必须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想要更好的体验人生,最好的场所就是办公的地方。你可以工作完了去贴近自然,但是,既然有时问是花在工作上的,那就做好,有所领悟,学到些东西,别虚度。”《活法》这本书,就如一位良师,  相似文献   

17.
韩存 《中国保安》2012,(17):49-50
《黎圣母院》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雨果的一部浪漫、催人泪下的长篇爱情小说,揭露了法国中世纪路易十一政教合一王朝的黑暗,批判了路易十一的残忍,他统治的王国,实际上是个人间地狱,具有强烈反封建教会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韩静 《中国保安》2012,(17):50-50
前阵子,我读完了《丹〈论语〉心得》一书,于丹用许多浅显的故事,将婚论语》中的精髓和道理变得通俗易懂,以此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自古就有一部《论语》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现今,这些道理和智慧更应为我们所用。通过阅读《于丹〈论语〉心得》,可以改变我们看待事情的态度,让我们懂得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向前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艺术存在的理由就在于它具有理想化色彩,具有对当下的质疑、批判、引领、超越的可能性。而且,艺术审美不仅要消解工具理性对生命的异化,还应包括解除肉体本能及欲望对精神的压迫。所谓“工艺审美”、“生活审美”虽然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没有经典的艺术审美作为思想及形式资源,只能坐食山空。因此,艺术审美的价值还在于它对“泛审美化”的整合、引领和升华。  相似文献   

20.
当代审美文化中的涌现效应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前所未有,这符合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作用下的结果。互联网主要通过强交互性和具有极大自由度的弱可控性导致审美文化涌现的爆发,同时审美文化自身的变异性和选择性特征让它的涌现现象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由简入繁,限定性趋势预测等,对于这种涌现现象要辩证对待,在道德、价值底线的共同作用下,只要正确认识处理得当,涌现造成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不同步振荡会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