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经验是杜威哲学、美学的核心概念,而情感在日常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情感贯穿于经验的整个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看做是经验的有机组成部分、源头甚至结果。在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情感自身的变化促成了经验向审美经验的转变。通过比较贝尔与杜威情感思想,杜威情感思想能得到进一步的分析,而这一分析一方面反驳了长久以来学界对杜威哲学、美学思想的一些误读,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杜威取消哲学中某些对立概念所带来的隐患。  相似文献   

2.
"一个经验"是杜威美学中的核心概念,由于杜威的写作方式及中西方语言差异等原因,容易使人误解为一个"经验",从而与杜威的"经验"概念相混淆。其实,杜威"一个经验"中的"一个"并不具有数量词的意义,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一个经验"与"经验"是两个既联系又不同的概念。"一个经验"的情感性使得它具有了审美意义,它是由经验走向审美的桥梁,是恢复生活与艺术连续性的关键,是理解杜威美学的钥匙。  相似文献   

3.
宋永忠 《前沿》2011,(24):189-191
本文对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总体造像艺术审美特征,及其形成进行论述。重点分析造像艺术审美特征与表现技法的内在与外在两方面的动态变迁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外来佛教教义、典籍等对于佛教思想形而上的抽象;另一方面是须弥山石窟造像艺术历经千年富于时代特色的样式,从"秀骨清像""张家样"到"水月观音"等形而下的具象。两者共同形成了须弥山石窟审美特征与表现技法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许军娥 《理论月刊》2010,(10):141-143,166
本文从文学审美的维度入手,认为文学审美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学经典的生成是"内部"要素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实践形态、知识建构和价值指向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综合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体现和凝聚着审美主体对于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凝聚着作为审美客体与对象的经典文本的审美经验、社会历史和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5.
政治艺术概念是建立在艺术概念基础之上的。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政治艺术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其涵义也应当从政治审美的角度加以界定。政治艺术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其中,政治的、艺术的和美学的维度是其基本的规定性。从这些维度探讨和审视政治艺术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从艺术经济学的角度看,艺术欣赏(鉴赏)就是艺术消费.艺术消费是人类特有的以满足精神审美需要为目的,以艺术产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而艺术消费过程可以具体化为感受知觉过程、理解领悟过程、情感体验过程、想象超越过程和内化升华过程,各个过程对艺术消费主体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它们共同带给消费主体深浅不同的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程度不同地满足着人们的精神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7.
邓伍英 《求索》2014,(9):169-173
影像元素可通过审美意识的反映对于人物心理的象征以及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指称有着深刻含义,可以作为艺术审美活动中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而存在,很有必要引起人们的关注.艺术审美活动可以从两性文化价值自觉、自身生命意识的把握及自我唤醒的情感视角出发,以女性特有的心理视角将影视服饰元素审美文化与历史文化表现联系起来,为重构历史叙述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彭勇军 《求索》2012,(11):159-161
特殊心灵求美的审美态度使得他们有艺术审美的需求,其艺术审美心理结构可以分为审美感知层、审美经验层、审美直觉层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特殊心灵在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精彩瞬间",以及特殊艺术审美实践所具有的行为力量能改善特殊审美主体的社会行为,因此探索特殊心灵的艺术感知方式,助其构建艺术审美世界便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与现实价值。文章在讨论特殊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感知方式基础上,分析了特殊艺术审美心理的形成机制与作用,并提出了构建特殊心灵艺术审美世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动力是什么?这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问题。明确了影响动力的各个因素和动力发展的过程,对于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搞好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提高领导艺术和方法都有很大的作用。分析人的行为可以看到,人们的行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结果的活动。引起达到预期结果的内部原因我们称它为内在动力,引起达到预期结果的外部原因我们称它为外在动力。内在动力来源于个人的需要,外在动力是客观环境对个人的要求。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形成一种合力,决定着人们的行动。  相似文献   

10.
审美活动是一种群体性的互相交融影响的共识、共鸣活动。在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年群体不断更新换代,审美模式呈现出时代性差异。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发现,当代青年与父辈之间业已形成鲜明的审美代际差异,其中折射出审美观念的变化、审美环境的重构,以及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产生的微妙情感互动。在互联网审美语境中,以“90后”和“00后”为审美主体的青年一代,与“70后”“80后”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审美观念。本研究通过历时态的观察,尝试厘清各个时代的审美偏好、分析审美迭代的原因、探究审美转向的内在逻辑,从而为引导当代青年形成健康的审美判断、培育良好的审美能力提供认知基础和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1.
随着当代工业化程度的日益加剧, 一个被西方学者称之为“后现代”的时代已经来临。在这样一个文化时代中,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对立性被迅速放大为整个文化的内在精神症候。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始终深感困惑且深陷其中的许多矛盾, 在后现代文化语境里愈加凸现。质言之, 人类文化的诸多问题, 在今天这个时候, 已经非常明显地呈现出与过往时代相异的内容和特点。正因此, 作为这样一个时代的精神表征的人类审美和艺术, 也就必然 发生重大的改变且呈现出与以往很大的差异。这种改变和差异, 不仅表现为审美活动、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12.
罗筠筠 《人民论坛》2022,(22):126-128
中国古代史上关于人的外貌审美的历史变化,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和全民的审美共识,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人的外貌之美相当重视,形成了各个时代不同的审美特点,基本是先秦时期的结实健康,两汉时的细腻柔弱,魏晋六朝时的自然飘逸,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以后纤瘦妩媚,但都很看重内外兼修。对于外貌审美,我们的探究不能只停留于表面上,而应该明白,在外貌审美上存在天然与修饰、外在与内在、瞬间与永恒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殷波 《理论月刊》2006,(6):14-16
马克思主义美学从以实践观为核心的物质本体论出发解释人类审美、艺术的发生;阐释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论述了人类历史特定阶段审美、艺术活动的作用;并因其以实践观为核心的物质本体论目标在于改造世界,其美学思想也和现实的革命内容相关。  相似文献   

14.
审美经验是人与审美对象互相作用,在人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关系中,人的审美潜能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得"艺术"与人发生关系。一个人一旦拥有丰富的审美经验,必然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世界和人生,并从根本上改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王磊 《求索》2008,(2):162-164
浪漫主义关学认为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是对立的,审美纯粹而自律,它无关利害且具有超越性和神圣性。这种对审美经验的认识过于强调审美的独立性,将它从生活中抽离出去,导致了艺术与生活的分离,因此是断裂而片面的。在马克思主义关学视野中,审美经验是现实经验的情感性、想象性表达,它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介入。审美的价值只有在与伦理、社会等人类其它文化价值的统一中才能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关学重视审美经验的完整性,强调艺术、审关对现实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汉魏六朝拟作的产生,大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模拟者选择模拟对象时有审美与情感需要,在阅读原作时有深度介入,在再现原作时有视域融合。这些因素决定了六朝拟作的产生,同样也是一个抒情与审美活动展开的过程。六朝拟作自有其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审美活动与艺术创作活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没有艺术家主体的审美活动就不可能产生艺术作品。这是艺术生产区别于其他精神生产的一个根本性特征。但是,从这个特征是不是就可以得出审美活动完全等于艺术创作的结论呢?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提问题似乎有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其实,这并非我的发明。在中外美学界,长期以来确实存在着一种把审美等同于艺术创作的观点。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艺术本质、艺术创作规律等根本性问题,有必要把它辨析清楚。  相似文献   

18.
<正>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保持目标内容、目标运行各阶段与环节、以及目标监控单位与责任单位之间的平衡、和谐,从而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目标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确保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因此,目标管理全过程都贯穿着协调工作,协调艺术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目标任务完成的程度。本人试结合目标管理工作,谈谈在目标管理工作实践中运用协调艺术,推动目标管理工作的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向丽 《思想战线》2019,45(4):148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审美和艺术在治理实践中发挥着一种特殊的功能。审美治理将审美和艺术作为一种智性活动,织入“治理”隐秘而精妙的机制之中,它并非完全被自上而下的正式制度规制,而只是“编织”。审美治理作为一种斡旋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基本层面的活动,其内在的机理在于主体自身的革命。随着感知结构的溶解与习性的变迁,治理在改变人的机械性和本能性中真正地运转起来,它旨在给予一种新的审美配方,重构人的感知结构,从而搅拌出一个新的感觉共同体。在此意义上,审美不再局囿于艺术作品及其活动,而是一种不断生成的感知经验。  相似文献   

20.
社会实践审美包含着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欣赏、认识与评价,是主体在接触客观现实中的审美对象时所引起的情感上的升华,这种审美活动的产生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基层一线普通劳动者的尊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培养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作风,在感性与智性的交融中形成社会审美内驱力,对于凝聚民心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党的作风建设只有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才能不断增强,党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社会实践审美化是密切党群干部关系的实际行动在这一征程中的一种崭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