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指出了“小康”一词的源出及“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 ;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地位 ;提出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之理解方式 ;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量化标准 ;论证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上海机关动态》2003,(1):18-18,20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发展目标可概括为“增长,强国,富民,提高国际竞争力”四个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而作出的重大选择,它包括强国、富民目标,是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相结合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黎志逘 《当代广西》2005,(15):49-4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绝不能忽略“三农”问题。惟有“三农”问题解决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而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过程,只有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扎实推进“三农”工作,也才能为全面小康真正破局。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根本要求、战略决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时期是富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关键期。围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市将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全面优化人才创业环境,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顺利完成“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各项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统筹兼顾,扎扎实实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课题组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7.
白津夫 《今日浙江》2005,(22):12-14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所谓“承前”,就是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所谓“启后”,就是要通过“十一五”的改革和发展,为实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社会、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十一五”期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就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增长中的结构矛盾“十一五”期间,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仍然是结构性矛盾,因此,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心…  相似文献   

8.
张军  马跃明 《今日浙江》2010,(22):21-23
党的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完成,目前已经“行程过半”。科学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怎样存关键的“后半程”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9.
今后五年是金华市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谋求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今后五年,金华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八八战略”和“平安浙江”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浙中城市群、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目标,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国际化进程,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崛起浙中、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达到,“两个毫不动摇”和这个目标的实现之间是什么关系,本文对此进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过去的23年里,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每年为9.3%,经济增长了7.8倍,取得了比邓小平讲的翻两番更大的成绩,建立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但是不容否认,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很低。我国现…  相似文献   

11.
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必须确立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追求目标和价值取向。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必须正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必须建立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警务模式。  相似文献   

12.
贺鉴 《前沿》2004,(11):3-4
“三个代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政治资源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三个代表”的贯彻落实 ,能使社会财富、社会支持力、公众参与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以及国民素质等政治资源诸要素获得可持续增长 ,从而有力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双桥区委、区政府结合本区实际,坚持以工业强区,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为目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成功地迈出了城镇化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第一步。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 1.国民经济再创佳绩。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78824万元,同比增长13.2%,创造直辖以来的最高增速。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5:79.8:  相似文献   

14.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原因 ,可论溯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一是“多予”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二是“少取”,减轻农民的负担 ;三是“放活”,通过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5.
铜陵市地处皖中南,濒临长江黄金水道,在安徽省正在积极构筑的“马芜铜”经济圈及沿长江经济带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安徽省委、省政府《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起步阶段的重点建设任务》文件精神,铜陵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和部署,拟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思路及对策,按照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目前正积极研究制定铜陵市2015年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计划。铜陵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计划中,城市发展与建设目标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在城建发展指标体系中,包括了城市人口发展规模、城市化水平、城市建成区面积、城镇人…  相似文献   

16.
一、重庆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今后五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新的重大成果,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实现重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010年达到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  相似文献   

17.
行政扫描     
张新华 《重庆行政》2020,(1):F0002-F0002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相似文献   

18.
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庚香 《长白学刊》2003,4(1):28-3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对一个重要“临界点”的突破,是内涵着新的价值目标取向的社会,即体现着“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社会。古今中外对“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必须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汤以伦 《群众》2006,(10):22-23
根据党的十六大战略部署和中央领导对江苏发展的新要求,200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三年多来,江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咬住“第一个率先”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放松,抢抓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16,(6)
正在经济新常态现实要求之下,在战略机遇期内涵转变之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破解江苏基础教育发展难题,厚植江苏基础教育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惟创新而进、惟协调而兴、惟绿色而旺、惟开放而活、惟共享而赢之路,不断谱写出中国梦江苏基础教育的美好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