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改革是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改革使人们在利益观念和认识上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导致处于不同利益结构中的个人和利益主体在改革的方向、重点和步骤上产生不同的认识,影响了改革的深入进行。目前各项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和不利于改革的体制机制,因此需要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在中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凝聚共识是深化改革的关键。凝聚共识目前主要体现在凝聚价值共识、改革共识和利益共识上。通过凝聚价值共识、改革共识和利益共识为在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上、改革的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上提供改革认同。  相似文献   

2.
孙煜华 《求是》2013,(2):32-33
近年来,改革话题一再成为舆论热点。围绕改革的议论中,"凝聚改革共识"始终占有重要地位。讨论形成的最大共识,是"必须改革"这个判断,而对"改什么"和"怎么改",则争议比较大。也就是说,谁都赞成改革,关键是回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要真正达成改革认同,凝聚改革共识,必须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改革共识的引领作用。文章从内涵同质、思想同源、目标同构、实践同一四个方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改革共识的可行性;从国家、社会、个人等三个层面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凝聚改革共识的引领力;从改革共识的难点问题入手,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改革共识难点问题的解决路径,实现对凝聚改革共识的引领。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3,(8):57-58
法治是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从法治原理来讲,恪守法治与深化改革总体上是统一的、一致的,但在某些方面也会有不统一、不一致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搞的“先行先试”的试验性改革,一些敢闯法律和政策“禁区”的探索性改革,一些涉及合法性的改革尝试,必然会挑战既有的法治秩序和法治权威,出现所谓“良性违法”等改革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凝聚改革共识。一方面,全社会应当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尽可能达成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什么和怎样改革的共识,从而为深化改革、突破改革难关提供充分的民意支持和合理性前提;  相似文献   

5.
李艳玲 《求是》2013,(2):34-36
改什么?怎么改?这是在讨论改革共识时必然会面对的问题。要回答这两个问题,离不开对我国社会基本情况的评估。显然,这种评估如果不同,对改什么、怎么改的看法就会不同。当前,之所以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我国社会基本情况的分析判断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吴强 《求是》2012,(18):51-54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垄断行业改革有明确要求:"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当前,在关于垄断行业改革的讨论中,存在不少似是而非的观点,有的观点有误导作用,不利于凝聚改革共识,有必要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7.
改革,下一站     
《廉政瞭望》2012,(12):14
党的十八大说:"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如何实现?改革就是一把钥匙,能凝聚我们社会最大的共识与勇气。我们看到,近日的舆论媒体频频发声,为社会症结与改革密集地鼓与呼,实际上就是带着历史温度与民众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改革是农民对政策底线的冲击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并一步一步地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农村改革具有全局意义,它的成功凝聚了中共党内和社会对改革的共识,农村商品大潮的出现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中国市场化改革不可逆转,大量廉价农民工成为制造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角之一,而不期而至的"民工潮"为解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趋势提供了持续的推力。在某种意义说,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  相似文献   

9.
吴强 《理论导报》2013,(1):22-23
当前,在关于垄断行业改革的讨论中,存在不少似是而非的观点,有的观点有误导作用,不利于凝聚改革共识,有必要予以澄清。一、垄断行业改革停滞了吗?在当前的讨论中,一些文章批评垄断行业改革的力度不够,认为这方面的改革是滞后的,甚至是停滞的。有的文章把垄断行业改革说成是"挤牙膏"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孙剑 《求是》2013,(2):33-34
当今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关系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的难度明显加大。为什么改革共识难以凝聚?区域发展不平衡产生不同的改革诉求。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很大,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得改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党的社会发展价值观深刻转换的产物,是党的"以人为本"社会发展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价值观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了切实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建设包容性、和谐性城镇等要求。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党的社会发展价值观为指导,最大限度地寻求社会价值共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价值共识;追求共同利益,夯实价值共识的基础;重视融合,寻求"重叠共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企改制中"内部人控制"生成的问题,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继而引发一定层面的社会不满。国企内部人控制问题的解决,除了既有的市场治理机制中产权改革,更要注重政策、法律、社会保障等非市场治理机制——制度层次创新的推进。  相似文献   

13.
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创先争优中要带头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而且要推动广大人民群众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党的建设与党的事业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在创先争优中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必须加强对"十二五"规划的学习宣传,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努力维护、实现、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多作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时期,必须进一步健全农民利益的政治表达机制,才能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农村改革才会真正变成巨大的进步动力。健全农民利益的政治表达机制的重点.是要通过法律和制度建设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保障农民在村民自治中的主体地位和明确农民在权力机关的政治平等权。  相似文献   

15.
“一田二主”是由我国古代的永佃权制度演化而来的一种土地所有权制度,具有经营模式的灵活多样性、利益均衡性、土地权属结构调整的市场化等特征。在我国实行“一田二主”制度,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利于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实现社会基本公平,有利于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有利于农村民主制度和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共党史学研究内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80多年奋斗历史作出的科学概括和总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线。坚持和推进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逐渐形成,其基本特征是后发性、转轨性、大国性、包容性、探索性、长期性。其基本经验是:必须坚持从实际时代出发,既不能闭关锁国,也不能照搬照抄;必须坚持从初级阶段出发,既不能激进超越,也不能保守倒退;必须坚持从科学发展出发,既不能搞单一制,也不能搞四不像;必须坚持从国家利益出发,既不能依赖外国,也不能与民争利。  相似文献   

18.
经济收入差距扩大、政治权益保障失衡和社会保障不公等利益关系的失衡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运用公共政策协调利益关系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重新界定公共政策的主体,改革政策议程设置方式。  相似文献   

19.
《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是调整我国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其颁布实施对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等,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实践中,用人单位规避和违反《劳动合同法》、不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的良好氛围;深入调查研究,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监督检查,保障《劳动合同法》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20.
党校作为培训各级领导干部的主阵地、主渠道,必须适应形势发展变化,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教学改革,以不断提高党校教学质量:一是转变教学思路,大胆借鉴"现代培训理念"的精华;二是创新教学形式,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模式;三是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做到"依需定学、因需施教";四是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构建"开放型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