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铁城 《思想工作》2005,(12):16-16
自199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并实施“以会促创、典型示范”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来,分别于1997年和2002年在我市莫尔道嘎、满洲里市(海拉尔区)召开过两次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从2003年起,自治区把每年一次的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拓展为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我市按照这一形式,去年选择满洲里市、新右旗召开了全市首次两个文明经验交流会。实践证明,“典型引路、以会促创”是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召开过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的地区,既推广了先进典型,又有效促进了当地和全市的文明建设。总结其中的创建经验…  相似文献   

2.
《思想工作》2009,(8):12-13
一、关于这次会议的任务和目的 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以会促创”战略以来,已经先后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召开了四次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这次在锡林郭勒盟召开的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是年初由自治区党委确定的,也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时隔两年后召开的第五次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  相似文献   

3.
《思想工作》2009,(8):8-10
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并牢牢把握的工作方针,也是自治区近年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从2003年开始,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把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改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并提高会议规格,扩大会议规模,丰富会议内容。以此为标志,全区两个文明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公文摘登     
《内蒙古政报》2011,(20):23-27
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命名表彰全区文明城市(区)、文明旗县城和文明单位的决定为充分展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深人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命名包头市昆都仑区、包头市青山区、通辽市科尔沁区、扎兰屯市、二连浩特市、阿拉善左旗、乌海市海勃湾区等7个城市(区、旗)为第二批全区文明城市(区);  相似文献   

5.
公文摘登     
《内蒙古政报》2008,(11):47-48
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命名表彰全区文明村镇的决定为了充分展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进一步推动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命名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那吉镇等5个城关镇为全区文明旗县城,命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巧报镇大台什村等24个村镇为全区文明村镇,并予以通报表彰。(内党字[2008]15号9月17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开展得很有成效,有力促进了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要肯定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抓得很紧,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力度很大,文明创建活动有声有色,"以会促创、典型示范"战略成效显著,受到各族群众的普遍欢迎,得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肯定。对  相似文献   

7.
在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乌兰部长的直接领导下,我区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自治区中心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以会促创、典型示范"推进战略,在全国形成了品牌效应。从1996年开始到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导刊》2005,(3):F004-F004
2004年,北京市大兴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区“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赤峰市松山区以迎接2008年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为重点,在2006年确立了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文明新风进城乡、良好形象进机关、优质服务进网络、园林绿化进街巷、群众文化进广场、传统美德进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六进工程”。旨在通过“六进工程”的开展进一步推进全区精神文明建设步伐,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0.
《思想工作》2006,(9):4-5
8月8日—10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鄂尔多斯市召开了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这次会议总结了一年来自治区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基本经验,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两个文明建设新的工作任务。会上,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莫建成要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迎接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他指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广州市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十五大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继续保持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 ,取得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双丰收。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既是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也是我市跨世纪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抓认识 ,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江泽民同志指出 :“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 ,人心凝聚 ,精神振奋 ,经济建设和其他事业就会全面兴盛。”我市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省委大力倡导开展"海南文明大行动",海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美兰区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以整治农村不良风气、培育生态文明为突破口,从"抓住一条主线、抓牢两大基础、抓好三项制度、抓紧四个结合"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不断推动辖区农村道德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深化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更好地推动海口"双创"工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呼市市委、政府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典型引路、以会促创”战略思想,召开了全市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城乡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城乡文明程度大大提升,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作、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结合首府实际,就提高公民素质,改善人文环境,提升城乡文明建设水平谈一些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为此,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切实按照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要求和自治区文明委的部署,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使我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很多活动还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本期的“本期专题”特采撷一些“亮点”奉献给广大读者,以进一步激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我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搞得更好,让我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花更加鲜艳!  相似文献   

15.
社会好风尚的形成,离不开好载体的引领和推动。江苏省太仓市把“乡风文明岗”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首创于2006年的“乡风文明岗”在提升农民文明素质、转变农民生活方式、推进城乡一体文明、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荣获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新案例奖。  相似文献   

16.
韩松林 《群众》2011,(10):30-31
按照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全面贯彻“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新决策新部署,全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广泛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作用,有力促进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  相似文献   

17.
陈雪嵘 《群众》2014,(5):18-19
社会好风尚的形成,离不开好载体的引领和推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太仓市“乡风文明岗”在提升农民文明素质、转变农民生活方式、推进城乡一体文明、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荣获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新案例奖。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的精神文明观,是由精神文明建设地位的战略性、目标的明确性、两个文明发展的同步性以及“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内涵的丰富性构成的。江泽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这些论述,极大地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王远玉 《今日海南》2006,(11):32-32
在新时期开展农村生育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生育文明是促进新农村“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生育文明的核心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  相似文献   

20.
《思想工作》2004,(10):10-11
实践表明,一个地区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要生存、发展和壮大,离不开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推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之中,通过区域内的经济、科技、政治、文化、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等各个系统及各系统内部各元素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而形成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双轮”驱动、“双管”齐下。因比,贯彻落实储波书记、杨晶主席、陈光林副书记的讲话精神,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