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把握领导人才素质的特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测 ,是干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领导人才素质的测评不能简单地用维度的方法进行堆砌 ,而要将领导者置于特定的领导环境下 ,注重领导者完成任务的程度和质量 ,实现以任务为中心的测评  相似文献   

2.
领导是领导者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影响率领被领导者为实现某种预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的过程。领导者一般处于某个组织、群体、单位的核心、枢纽地位,掌握并支配该组织、群体、单位的各种关系和资源,是实现领导过程的主体,是领导活动的决策者、主导者,对于领导效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李瑞环同志曾指出:“领导者应当成为人才工程的工程师”。这是对领导者辛勤劳动和创造性工作的高度赞扬,也是对领导者的殷切希望。所谓人才工程是指:人才发展的诸环节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工程。1.从宏观来讲,人类发展是一代接一代连绵不断地进行,人才的…  相似文献   

3.
用人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会用人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衡量领导者成熟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当好领导者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从而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  相似文献   

4.
领导者是否“多谋”,是其工作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在现代社会,领导者是否“多谋”对领导绩效的影响更为迫切与突出。多谋的源头,一是善于进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与转向思维;二是有较多的知识积累;三是注重借助“外脑”、智囊。事实证明,想当好领导者,成为领导人才,都应该是个聪慧者,善于筹算谋划,胸有韬略,足智多谋。  相似文献   

5.
选人用人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领导决策的组织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与经济发展和现代生产相适应的各类人才。领导者能否科学地选人用人,这是衡量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并对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很大。因此,研究选人用人是现代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职责。一、科学地用人(-)攻心为上。攻心为上,是指领导者要用好人,充分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就必须善于把握用人情感,以真心感人,平等待人,使人才心悦诚服,充分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用人的上策,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不胜…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人才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冶久安。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得才者兴.失才者衰,因此.人才问题关乎国之命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战略资本予以重视,用人才观念的优势创造人才优势已成为社会共识。然而如何进一步制定和落实培养人才、开发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措施.使重才、择才、识才、容才、用才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使人才资源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则是摆在各级领导者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实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大事”。领导者的主要职责除了“出主意”之外,就是用人,如何用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和很高的艺术,通常称为“用人之道”。领导者的用人之道可以概括为“知人善任”,这是领导者应具备的领导能力。那么领导者怎样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呢?第一、知人是善任的前提。知人,是要了解人,对人进行正确的考察,识别,以便选择;善任,是要用好人,用其所长,使用得当,知人是善任的前提。知人———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只有无能的管理,没有无用的人才”。这句格言告诉我们,人才是有的,就…  相似文献   

8.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没有完全相同的领导者和领导模式。有多少个领导者就有多少种领导模式。作为领导特质的一部分,领导艺术是领导者个人素质的综合反映,是因人而异的。但作为一门科学,领导艺术确实有规律可循,是可以学习借鉴的。为帮助广大读者学习了解领导艺术,应本刊邀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正司长级)、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昊德贵研究员,将自己近20年来对领导问题的研究探寻,并结合自己在司处两级岗位上20多年的感受和体验,整理成系列文稿。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作为领导者,具有两个主要职能:一是决策,二是用人。 领导工作的成败得失,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怎样用人,而怎样用人,又决定于遵循怎样的用人之道。我认为,现代领导者的用人之道,应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一、秉尊贤爱才之德——这是领导者用人之道的基础。 小平同志说:“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和人才,  相似文献   

10.
权威是行政领导者走向成功的基础。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要掌握好权力、履行好职责,必须树立自己的权威;领导者对被领导的非权力影响力是树立领导权威的关键因素。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一、非权力影响力是领导履行职责的重要条件所谓权力、是领导者用于组织和领导各种活动的力量和手段。所谓影响力,是指主体影响客体并使之在某些方面改变自己的行动或倾向的能力。领导人的影响力有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两种,权力影响力是指领导以社会赋予的法定权力,对其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力。所谓非权力影响是指领导者的德才和政绩等因素,对被领导者所造成的影响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威信,它来自领导者自身的因素,是由领导者良好的表现形成的。它使得被领导者由衷的敬佩,自觉自愿地服从或追随他的领导,这种影响力与职权无关。如果说职权是领导者的必要条件,那么非权力影响力,或者说威信则是领导考的基本条件。它在表面并没  相似文献   

11.
论领导创新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实现领导目标,领导创新是关键。这是领导本质的体现,是领导实践的必然要求。领导创新不是凭空产生,而是由基础性能力、保健性能力、创造性能力所组成的能力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处理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变革性的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12.
实现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领导者具备系统整合创新能力 ,同时 ,领导者的系统整合创新能力又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文章从管理创新理论研究方面 ,第一次把系统整合力作为现代领导者创新特质进行探讨。文章揭示了系统整合力的三层基本内涵及其关系 ,论述了现代领导者应具备系统整合力的四点理由 ,提出了培养领导者系统整合力的四条途径。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关键在人。只有建立起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用人机制,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改革用人制度,确立人才合理流动的社会保障机制;更新用人观念,尽最大可能调动人才积极性;确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使社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拓宽海外人才来华服务渠道。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领导活动具有环境的复杂性、对象的多变性和空间的广阔性等特点,现代领导者的思维必须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创造性等特征,才能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领导思维创新的基本思路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一维走向多维。领导思维创新还必须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继承与创新等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如何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给公安机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人才强警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人们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才强警靠教育,所以,要实现人才强警必须首先实现人才强校。  相似文献   

16.
领导者的权力是一种最为典型、最为普遍的权力现象。领导者权力的特殊性征及其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权力腐败、权力滥用等突出问题,提醒我们必须对其格外注意地进行制约与监督。当前,加强对领导者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应该循着源头治理的思路,抓住提高领导干部素质这个根本,加快制度建设的步伐,加大群众参与的力度,常抓不懈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7.
人口的变动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制约迁移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次机制.目前,我国的人口国际迁移存在相对优势和不足.所以,要创建更佳的宏观经济、社会和人文环境;完善人才政策和法规,提高系统性、权威性,确立人才的法制环境;转变体制,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施才环境.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是信息革命的新成果。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大数据催生了新模式、新产品、新业态、新经济,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继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了社会的运行方式,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文化,促使社会组织模式及权力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进而改变社会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引发政府治理的变革和创新。在互联网和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远远超越了技术层次,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属性,对领导方式、决策模式、政府治理创新等形成了新的冲击与挑战。某种意义上,大数据意味着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意味着一种新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也意味着一种新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通识教育理念是对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可以为本科通才教育开辟道路,为研究生专才教育拓宽空间。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践转型。在通识教育理念背景下,从宏观层面来看,辅导员应树立整体性育人、传导与服务相统一、注重合力的工作理念;从微观层面来看,辅导员实现工作目标的调整、活动领域的拓宽以及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则是工作转型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的根本原因是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应理清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创新型人才划分、应用创新型人才层次与高校类型等问题。创新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对培养目标进行再定位,即从社会需求出发,将当前单一学术的"h"型的培养目标转变为应用创新的"H"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对培养规格的再定位,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创新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使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成为既适应政府部门,又适应非政府部门和企事业组织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