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韩民青 《唯实》2005,(10):4-7
不同的人类文明时期拥有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使用的主导能源也不相同。主导能源从化学(矿物)能源向物理能源转换,是当前世界能源发展的基本趋势。从全球时代背景和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我国现代化建设应确立由初级战略———传统能源发展战略和高级战略———新能源发展战略组成的复合型的能源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张立群 《新视野》2006,(1):14-15
2005年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物价涨幅明显降低,消费需求继续保持比较旺盛的势头,投资继续较快增长,但增幅趋稳,进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长己进入稳定期。高增长和低通胀是经济增长稳定期的基本特征。努力扩大消费,持续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是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关键因素。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改革、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绝好时机。政策的重点不是调控增长速度,而是完善经济增长的体制和机制,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宏观调控方式。要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中长期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要科学地编制好"十一五"规划,必须符合国内外的经济发展环境,在指导思想、突出问题、制度和措施保障等方面取得突破,使之既符合国家的要求,又能符合区情、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4.
陈佳 《宁夏党校学报》2008,10(4):103-106
中亚因其独特的地缘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成为世界大国博弈的重要目标。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能源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进行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5.
切实贯彻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十一五”规划将环保目标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环保实现民生目标,环境保护已由单纯的国策变成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二五“规划对环境与资源保护都有新的突破和创新,首先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最高纲领,建立更严格和更完善的宏观的资源环境政策,其次将生态理念贯穿到政府决策和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最终实现保护环境资源和生产效益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杉 《新湘评论》2005,(10):20-22
能源问题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世界经济发展充分表明:能源的增长速度与国民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呈正相关。战后50~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与充足的廉价能源供给,特别是石油供给是分不开的。正因为这样,能源问题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上世纪的100年间,世界上15%的人口完成了工业化,使得石油消耗量急剧增加,从世纪初的2400多万吨飚升N3叫乙吨。在新世纪,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也是哈尔滨市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灵魂.制定和实施哈尔滨市"十一五"规划既要体现科学发展,又要推进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其阶段性特征构成能源发展的战略背景,能源发展在供求、节约和环保方面面临严峻的战略挑战。促进新世纪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必须把节约优先作为首要举措,把优化结构作为重点,把立足国内作为基点,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韩立华 《新视野》2007,(2):89-91
当前,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向有利于上海合作组织的方向发展,为上合组织开展能源合作提供了机遇。但至今上合组织框架内的能源合作因受制于一系列障碍性因素干扰而进展缓慢。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政治互信,排除干扰,将有助于推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能源合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在新的世纪里,中国与非洲国家继续携手前进,真诚合作,共同发展,必将有利于亚非两个大陆保持社会进步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因此,加强中非全面友好合作关系,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世纪的责任。政治关系 相互友好 中国有一句古诗:“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国与非洲虽然相距遥远,但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彼此没有任何历史芥蒂。半个多世纪以来,中非人民同命运,共患难,双方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种族主义,捍卫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11.
当社会发展从追求经济增长过渡到可持续地实现社会全面改进,政府提供均等的、公平的、回应性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我国,致力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目标的"十一五"规划已经推进过丰,通过对前期进展的评估与分析,本文建议对现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进行系统修正,在更广义的层面理解发展,并关注公共治理结构及效能对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建设学习型政党有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升执政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目前我国学习型政党建设缺乏理论支撑和体制保障,部分党员主动学习理念不足,党员队伍整体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为此,必须加强领导,创新学习方式,完善学习机制,并加强比较研究、实证调研和多视角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中国当代文化的供求关系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供给和文化需求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协调。当代中国的文化供求已出现矛盾,调整中国文化供求关系一是进行文化市场的调节,二是政府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4.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改革逐渐深化,成效显著。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取得了新突破和新进展。认真总结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科学认识改革的特点和规律性,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的难点,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对于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普法"二十年: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泽渊 《探索》2006,(1):150-152
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开创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历程。从“一五普法”到“四五普法”,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普及法律知识,它伴随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五五普法”将走向何方,为世人所瞩目。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理念,将成为新一轮“普法”的重点,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内容、形式到要求,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为此,本刊特约请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委党校的几位法学专家,就中国“普法”问题开展一次笔谈,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次笔谈的要目如下:□中国“普法”二十年:回顾与前瞻□“普法”的重点是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二十年“普法”与宪法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网格化管理不仅是地方实践热点,也是我国学术研究热点之一。基于对既有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网格化管理实践逐渐走上了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发展轨道,并已成为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重要政策工具;随着实践的发展,网格化管理研究主题不断被扩展与细化,研究话语逐渐从管理话语体系转向了治理话语体系,研究议题的设置深受地方实践与国家政策话语的影响;作为一种行政主导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网格化管理虽然在权力下沉、资源整合、清晰化治理、精准化服务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其强烈的技术化与行政化属性,不仅不利于社区自治力量的成长,而且还暗含着基层治理的"内卷化"风险;网格化治理与网络化治理是当前学界重点讨论的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综合运用规范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等研究方法,从理论与经验层面进行全方位学理分析,以期能够用丰富的经验材料与事实证据讲好中国基层治理故事,最终生产出能够指导社会发展的新知识。  相似文献   

17.
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沿海的对外开放,到90年代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再到21世纪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整整30年了.过去30年的对外开放,取得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回顾与总结.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对外开放30年的不平凡历程,然后总结了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五条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实现这些前景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研究以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多中心供给为主要内容,以多元供给主体之间关系为研究前沿,这些研究挖掘了各种供给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对公共服务供给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也有些研究过于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普适性而忽略了各国实际,因而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慎重辨别.  相似文献   

19.
宁夏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启动与目标探索、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历史阶段。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为实现宁夏跨越式发民的宏伟目标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先进的、合理的,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选择的实现形式即政治体制有严重缺陷。在近30年里,政治体制改革经历了初步探索和积极稳妥的调整阶段,政治体制发生了“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变化。十七大关于“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论述和部署,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深化改革的总趋势与若干重点改革问题,共同形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