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埔》2011,(2):41
1925年1月31日,黄埔军校全体师生在大操场举行第一次东征誓师典礼。1924年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商谈国是。军阀陈炯明便趁机作乱,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于11月15日在汕头召开军事会议,自任"救粤军总司令",继而命其叛军兵分三路,准备进犯广州,推翻广东革命政府。1924年12月2日,  相似文献   

2.
贾晓明 《黄埔》2015,(2):77-79
1925年11月30日,国民政府南征军攻占了盘踞在广东南部沿海军阀、自称"八属联军副总指挥兼第2军军长"申葆藩的大本营廉州,并在此后迅速进军,彻底扫清了长期从南路威胁广州的军阀邓本殷、申葆藩的割据势力。在广州国民政府发动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后,盘踞在海南岛、钦州、廉州的  相似文献   

3.
正1925年10月31日,东征军攻克兴宁,这是继30日双头大捷后,对陈炯明叛军取得的又一次决定性胜利。兴宁和五华,为陈炯明叛军主力将领林虎的根据地。第一次东征时,黄埔教导团在进攻这里时曾遭遇林虎部的强烈抵抗。最后由黄埔军教导二团首先从南门攻入。当时叛军一面惊呼"学生军进城了",一面随林虎从城东门逃往闽边。这次战斗是黄埔军校创建以来,黄埔学生军最大的一  相似文献   

4.
贾晓明 《黄埔》2013,(3):76-77
1925年10月14日,广东国民政府组织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叛军,东征军经过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攻克了号称"固若金汤"的惠州城,取得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的第一个辉煌胜利。第二次东征军1925年10月1日从广州向东江地区进发,主要以国民革命军第一、第二军为骨干,并将其编成三个纵队:第一纵队以何应钦为纵队长,兵力1.5万人,任中路,是这次东征的主力;第二纵队以李济深  相似文献   

5.
贾晓明 《黄埔》2014,(1):94-95
1925年10月30日,东征军在双头取得大捷。这次大捷是第二次东征以来国民革命军所获得的又一个重大胜利,它迅速扭转了因蒋介石、谭曙卿在华阳军事失利造成的不利局面,并基本歼灭了陈炯明叛军的主力,为进军潮、汕,统一广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刘加洪  曾宪恒 《传承》2008,(14):8-9
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不仅消灭了军阀陈炯明在梅州的势力,而且宣传了革命思想,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促进了工会农会的建立和发展,支持和发展了农民自卫军,帮助改组了国民党,组建了地方党团组织。  相似文献   

7.
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不仅消灭了军阀陈炯明在梅州的势力,而且宣传了革命思想,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促进了工会农会的建立和发展,支持和发展了农民自卫军,帮助改组了国民党,组建了地方党团组织.  相似文献   

8.
棉湖战役     
《黄埔》2016,(4)
正棉湖战役是1925年3月13日发生在第一次东征路上的一场关键战役,是黄埔教导团自建团以来遭遇的最艰难的一次战斗,黄埔学生军特别是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教导1团全体官兵以极其惨重的代价战胜了林虎军队,取得棉湖大捷。这场战役对于黄埔军校、第一次东征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格局都有着重要影响。棉湖战役的大背景:第一次东征1922年6月16日,军阀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兵变。此后,在孙中山的策动下,桂军刘震寰部,在桂林的  相似文献   

9.
贾晓明 《黄埔》2012,(5):73-74
1925年8月26日,由党军为主体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建立。 1925年,随着第一次东征陈炯明胜利和平定滇、桂军阀叛乱后,广东革命政府军事改组的议题被提上日程。6月14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国民党左派廖仲恺等人的促进下,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召开第十四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24日,  相似文献   

10.
一、通信大队的由来1923年春,孙中山先生就任陆海军大元帅,率粤桂湘黔豫各省大军向盘踞粤东的叛军陈炯明部进剿。为了军情灵通、指挥便利,决定由大本营交通处、广东省无线电总局、广州市公安局等单位协力组成“大本营骑兵无线电大队”(有骑兵随行护卫),担任粤军总司令部与各市、县无线电台联络通讯(在当时条件下,下属部队仅能以密码在市县无线电台收发报)。1925年10月,第二次东征前,黄埔军校也成立了无线电台。原无线电大队技工梁光权被调来该台工作。东征时,组成了以韦兆雄为队长、梁光权任技士的“无线电大队”,随黄埔军校学生出发。1925…  相似文献   

11.
贾晓明 《黄埔》2014,(2):82-83
1925年10月31日,东征军攻克兴宁,这是继30日双头大捷后,对陈炯明叛军取得的又一次决定性胜利。  相似文献   

12.
正王尔琢,1903年生,湖南石门县人。1920年考入长沙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参加过进步学生运动。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学生队分队长,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6年参与国民革命军第3师的改编工作,任东路先遣军党代表,参加北伐战争。后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26团党代表。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25师74团参谋长。同年8  相似文献   

13.
“袖海亭”是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避难“永丰”舰而修建的。这江风中巍然挺立的飞檐拔柱的亭子,曾深深印记在黄埔军校早期毕业生的脑海中。1922午6月16日,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军围攻总统府,孙中山避难停泊在珠江上的“永丰”舰,等待北伐援军回师广州,与叛军相持50余天。在这一期间,“永丰”舰曾锚泊黄埔长洲岛水面,也就是两年后由孙中山亲自创建的黄埔军校门前附近,历尽艰险。两岸的叛军曾向“永丰”舰倾泻无数炮弹,奇怪的是炮弹从未落到过甲板上,仅在舰四周炸起冲天的水柱。稍后,“永丰舰”闯过叛军的火力网三山口地带,驶入较安全的白鹅潭,一直…  相似文献   

14.
军史之最     
今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75华诞。我军自南昌起义诞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小米加步枪”的单一步兵发展成为拥有陆海空和电子、导弹、核武器的多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军队,成为卫国保邦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威武之师。笔者特将我军军史上的若干个第一辑录出来,以展示我军的发展历程,讴歌我军的丰功伟绩。中共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该队于1924年11月由中共两广区委组建,队长徐成章、党代表廖乾五。该队成立后,曾参加第一次东征军阀陈炯明,讨伐军阀杨希闵、刘…  相似文献   

15.
《黄埔》2014,(2):4-27
黄埔军校创办不久,即投入到捍卫革命政权的战斗中去。1925年2月,军校教官、学生和教导团3000余人,与粤军联合组成右翼军,参加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黄埔校军在淡水之战和棉湖血战中,大显神威,其爱国爱民、勇猛果敢、团结奋斗的黄埔精神赢得了各方的瞩目和交口称毙1925年10月,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为基础扩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作为主力第二次出发东征,冒着弹雨强攻惠州,酣战华阳,与东征军各部配合,彻底消灭了陈炯明的军事力量,“黄埔精神”再次大放光彩。两次东征统一了广东,巩固了革命根据地,为出兵北伐奠定了基础。这是孙中山建军思想的胜利,也是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贾晓明 《黄埔》2015,(1):79-81
1925年11月25日,广州国民政府组织的南征军,突破了海南岛军阀邓本殷在大陆的最后一道防线,占领了雷州城。此举为以后平定海南岛、彻底消灭盘踞在广东省内的军阀势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民政府南征的主要讨伐对象是邓本殷和申葆藩。邓本殷,广东钦州(现属广西)大直乡人,原是粤军头目陈炯明的嫡系部将。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后,他追随陈炯明反对孙中山,被陈炯明任命为“琼崖善后处处长”,驻军琼崖(海南岛)。此后他依靠琼州海峡这一  相似文献   

17.
正黄埔军校创办不久,即投入到捍卫革命政权的战斗中去。1925年2月,军校教官、学生和教导团3000余人,与粤军联合组成右翼军,参加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黄埔校军在淡水之战和棉湖血战中,大显神威,其爱国爱民、勇猛果敢、团结奋斗的黄埔精神赢得了各方的瞩目和交口称赞。1925年10月,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为基础扩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作为主力第二次出发东征,冒着弹雨强攻惠州,  相似文献   

18.
贾晓明 《黄埔》2014,(3):86-87
1925年11月7日,蒋介石率领东征军克复广东境内陈炯明叛军盘踞的最后一个据点饶平,这标志着广东革命政权彻底统一了广东全省。  相似文献   

19.
大革命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黄埔军校于1925初成立青年军人组织——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简称青军会),出版有会刊《中国军人》。自1925年2月创刊到1926年3月,共出版九期。其中1925年11月20日出版的第八期发表了《惠州战役日记》一文,作者署名“铁血余生”。该文为作者当年10月在二次东征叛军陈炯明的斗争过程中,自总指挥部出发至攻克惠州的十一日中的随军笔记。约1.7万字,内容翔实、观点鲜明、笔锋犀利。记录了正义之师得到工农商学各界支持援助的情景;记录了在革命军面前,惠州这座历史上曾有二十八次攻而不破之城,两天即被攻陷的情景…  相似文献   

20.
成晓军 《长白学刊》2011,(1):129-132
1923年5月至11月间发生于东江区域的讨伐陈炯明叛军之役,是孙中山一生多次亲临前线直接指挥作战的一次典型战例,也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它不仅为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军事和政治基础,而且成为孙中山革命生涯中与惠州为主体的东江区域关系密切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