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论述知识经济条件下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特别是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作用。分析当前理论界存在的关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几种观点 ,阐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在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理论成果,这一理论的创立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认识是逐渐演变的,这些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及马克思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中。在《资本论》出版150周年之际,系统梳理和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演变过程,不论对于经济学研究的阶级性,还是对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因此,一百多年来,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受到最多、最尖锐的攻击,但每一次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胜利而告终。近年,我国有一些人在“批判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名义下,批判马克思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另有一些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宣称:在知识经济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过时了。曾任我国驻英大使的柯华先生,竟然在马克思墓前宣布:“当今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利润,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明创造,而不是传统观念的工人劳动剩余价值。”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温价…  相似文献   

4.
秦蒙 《理论月刊》2023,(9):23-37
与新古典主义工资理论相比,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具有明显的理论优势,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资的本质以及现实工资运动的规律。马克思成熟的工资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的有机结合。劳动价值论是理解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基础,工资在表面上体现为劳动的交易价格,但在本质上却反映了资本剥削劳动、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矛盾运动的真相。资本积累理论是理解资本主义工资运动的关键。伴随资本积累过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生了持续存在的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规律调节资本主义工资的运动趋势。此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中对再生产均衡条件以及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矛盾的论述表明,剩余价值的实现取决于资本家的积累欲望,而工资水平则会通过作用于利润率而显著影响积累率,工资的运动趋势因此是能否实现宏观经济均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马克思的工资理论,马克思主义学者构建了一个不同于新古典主义的工资决定模型,这一模型对于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工资运动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曾非常谦虚地谈到,他的理论是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的科学内容而成的。他的新发现仅仅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就是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理论中最亮的亮点,而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又是这亮点中的重要光源。   当时,马克思创立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为了揭露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实质,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理论依据。马克思在提出这一理论时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叙述方法则…  相似文献   

6.
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对于马克思的第一大发现,我国学者通过长达近30年的艰苦探索,初步完成了从"剩余价值学说"到"剩余价值哲学"的继承发展,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然而对于马克思的另一大发现,一个更大的挑战摆在了面前:如何在继承发展"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进行"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呢?本文从"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内容出发,根据"二生矛盾"与"二分矛盾"的辩证关系,分析和探讨了"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的辩证关系,进而提出了继承发展"唯物史观"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大理论发现,是马克思主义的宝贵遗产。但是,揭示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否同样能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呢?有人以为不可,并据此认为剩余价值学说过时了。那么,应该如何全面理解并正确地继承和发展剩余价值学说,将其从"社会变革理论"提升为"社会发展理论",这是一个重大同时又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那么投入生产中资本、生产管理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应用是否创造剩余价值呢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要理解剩余价值的创造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剩余价值的创造主体是雇佣工人。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雇佣关系,而且需要进一步把雇佣工人和不存在雇佣关系的工人或其他劳动者区别开来。奴隶制度下的奴隶与奴隶主和封建制度下的农奴与…  相似文献   

9.
在数字时代,数字劳动是普遍存在的重要的劳动形式。虽然有人质疑和否定数字劳动研究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否认其中存在的资本剥削现象,但这正说明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的时代价值和科学性。研究数字劳动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新发展,也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建设公共的网络空间提供路径指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资本论>实质上就是一种劳资关系理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劳资关系理论,是研究<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劳资关系,体现着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资关系的本质.人格化的资本和被异化的劳动,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劳资关系的本质不是平等,而是雇佣;不是自由,而是专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人与类的统一、人与类的异化以及人向社会复归的三阶段。《资本论》把这种哲学思辨过程具体化为科学理论,基于异化劳动的人与类转变为基于剩余价值的人与社会,但扬弃异化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思想在当今时代的伟大理论创新,资本主义世界人与社会的异化并不在于对剩余价值的分割和占有,而在于剩余价值永远脱离劳动者和社会整体。把剩余价值向劳动者和社会整体复归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提出并进行理论阐述.清算了以前的哲学信仰,形成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现剩余价值并形成理论,从历史、政治的现实对共产主义理论进行科学论证.实现了共产主义理论从抽象到科学发展的跃迁.  相似文献   

13.
吴伟群 《传承》2008,(14):38-39
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提出并进行理论阐述。清算了以前的哲学信仰,形成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现剩余价值并形成理论,从历史、政治的现实对共产主义理论进行科学论证,实现了共产主义理论从抽象到科学发展的跃迁。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的<卡尔·马克思>一文,是恩格斯应<人民历书>丛刊之约撰写的马克思传略.这篇传略介绍了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的伟大一生,概述了马克思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争取工人阶级解放而进行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着重阐述了马克思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大理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这两大发现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科...  相似文献   

15.
祝新宇 《重庆行政》2019,20(3):81-83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扩大再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为了获得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家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更新设备、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创新,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供给侧结构的改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供给侧改革会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产品附加值提高促使经济持续发展和创新。由此可见,马克思资本积累和有机构成理论对我国目前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和核心问题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从探讨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与剩余价值哲学的关系入手,前几期从几个相关的方面已经发表的文章主要是展示一下马克思在劳动方面理论的丰富内容。这篇文章就将在此基础上正面论述劳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以期在弄清劳动如何体现人的本质这一问题的同时,探讨一下构建剩余价值哲学的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积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635页上明确给积累下了一个定义:“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从马克思整个《资本论》中的意思来说,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论,就是资本家把得到的剩余价值再投入到资本的流通中去,使原来的予付资本量得以增加,即对  相似文献   

18.
传统理论认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理论前提,它本身是否也有自己的理论前提?对此,传统理论解读模式有二解:一种意见认为,唯物史观有自己的理论前提,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一种意见认为,唯物史观并非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它本身即是马克思哲学.前者改变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导致唯物史观成为直观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后者则使唯物史观失去了内在的哲学维度而走向实证化.其实,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它是把实践唯物主义运用于历史的发现.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剩余价值的发现,均奠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人与对象世界在实践中生成的辩证法的基础之上.所以,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并非唯物史观,而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  相似文献   

19.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说法:马克思有两大理论发现,一是发现唯物史观,二是发现剩余价值学说或发现剩余价值;其源出自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反杜林论》。 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有关论述后,我认为,唯物史观的确是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之一;而剩余价值学说是否也是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之一,则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至于把剩余价值的发现列入两大理论发现中,更是明显不当。以下拟从三方面说明后面两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苗瑞 《理论月刊》2023,(1):82-89
马克思的原始积累理论揭示并批判了资本诞生的暴力剥夺史。21世纪以来,西方学者试图重新审视和解读这一理论。在此语境下,大卫·哈维对马克思的原始积累理论进行了重构,形成“剥夺性积累”理论,借此解释和批判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哈维突破了原始积累的时间界限,扩展了原始积累机制,并将反抗原始积累的斗争延伸到当代,提出了反抗剥夺性积累的政治理论。哈维的重构激活了马克思“原始积累”概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是,这种重构丢弃了“原始积累”概念中的阶级视角,忽视了马克思运用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积累机制展开的剖析,淡化了工人阶级在反资本主义斗争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