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正确把握立案条件 从《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规定不难看出,贪贿案件的立案条件是:“认为有(贪贿)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为了正确把握什么是“认为有犯罪事实”,可以把它与逮捕条件中关于对事实部分条件的把握标准加以比较,就会得出以下结论;其一,立案条件和逮捕条件相比,立案对案件事实、证据的把握要低的多;其二,从立法本意上说,立案条件不宜按逮捕条件把握;其三,“认为有犯罪事实”中的“认为”不等于证实,带有主观因素,但又绝不是主观猜测和推断;其四,“认为有犯罪事实”是立案的最低条件,有可能经初查已达到了“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或主要犯  相似文献   

2.
所谓再生证据,相对于原生证据而言,是指犯罪嫌疑人及其利益关系人为使犯罪嫌疑人逃避法律追究,而进行的掩盖犯罪事实、隐藏、包庇犯罪嫌疑人等反侦查活动中形成的,新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事实。笔者认为,可以用以下方法收集贪贿案件的再生证据: 1 开展心理攻势,运用各种侦查谋略获取再生证据。对于犯罪嫌疑人已经进行了串供、伪证等活动,使侦查工作难以入手的案件,可以“瞒天过海”。受案后不急于强行突破,而是隐形藏真,进行细致深入的侦查,寻找当事人防备中的薄弱环节,查获串供的痕迹;对于犯罪嫌疑人正在进行串供、伪证的案件,可以“欲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事诉讼法有14个法条共17处规定了犯罪事实,这些表述多数都不符合其实际含义,应当予以修改。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其任务之一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应将其修改为案件事实,同时,应将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一项中的案件事实修改为犯罪事实;现行刑事诉讼法将具有犯罪事实作为刑事案件的立案条件和刑事侦查程序的启动条件,提高了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也不利于刑事司法,应当将其修改为涉嫌犯罪的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事实;在侦查阶段与审查起诉阶段对犯罪事实的表述,恰当地反映了不同诉讼阶段的实际含义,概念与内涵之间名实相符,可以保留;作为法院的审查对象,检察机关起诉书中的指控犯罪事实材料在实体上只能涉及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事实和主体事实;执行阶段的犯罪事实应当改成涉嫌犯罪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侦查终结的条件包括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法律手续完备等方面,其中犯罪事实清楚不仅包括实体法事实,也包括程序法事实;证据确实、充分既要考量单个证据的基本属性,也要考量证据之间形成体系具有排他性;犯罪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涉及到管辖分工以及具体的侦查措施的采用及其力度,法律手续完备是衡量侦查活动是否严格依法进行的尺度.  相似文献   

5.
一、再生证据的概念 “再生证据”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原生证据”而言。所谓原生证据,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中,侦查主体为着手开展侦查之前,业已形成的反映该犯罪事实及其它案件事实的一切证据事实。不言而喻,再生证据就是指犯罪嫌疑人及其利益关系人,以  相似文献   

6.
侦查终结的条件包括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法律手续完备等方面,其中犯罪事实清楚不仅包括实体法事实,也包括程序法事实;证据确实、充分既要考量单个证据的基本属性,也要考量证据之间形成体系具有排他性;犯罪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涉及到管辖分工以及具体的侦查措施的采用及其力度,法律手续完备是衡量侦查活动是否严格依法进行的尺度。  相似文献   

7.
《现代法学》2017,(5):120-131
"以审判为中心"的根本是要求刑事诉讼各阶段都要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以证据为核心。刑事诉讼是建立在既有犯罪事实基础之上开展的与刑法契合性的查证判断过程,侦查取证的本质是对犯罪构成事实的发现与证明,犯罪构成要件的可证明性是侦查取证的逻辑起点。在侦查程序中,实施案件事实递进判断是犯罪构成的主要功能,侦查不同阶段犯罪构成要件查证重点和运用次序存在差异;围绕行为主观要件查证这一核心夯实行为客观方面证据材料才能为审判阶段的事实认定与法律裁量奠定良性基础。  相似文献   

8.
疑犯病故,与他相关的案件尚未终结。因为关心判决是否还会涉及儿子的"犯罪事实",是否还会出现有关儿子的负面评价,这位已故疑犯的老父亲,要求法院准许律师"留"在司法程序里,继续为儿子辩护。他的愿望能实现吗?  相似文献   

9.
袁南利 《人民司法》2012,(18):18-19
行为人因涉嫌抢劫被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期间,行为人再次抢劫,后因行迹可疑被盘问,行为人主动向侦查机关供认了第二次抢劫犯罪事实。虽然行为人主动供认的抢劫事实与第一次抢劫属同一类犯罪,但基于其取保候审时该犯罪事实尚未发生,行为人构成自首。  相似文献   

10.
贪污贿赂犯罪侦查措施立法比较周其华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从立案到决定是否起诉有一个侦查阶段。经侦查,贪污贿赂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需要依法迫究刑事责任的,才能决定起诉;经侦查没有犯罪事实或者虽有犯罪事实,但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决定撤销案件或者不...  相似文献   

11.
立案侦查条件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立案侦查的必备条件 ,学界多有争议。确立以“嫌疑犯罪事实”为事实条件的立案标准 ,可以避免现有各种立案标准的诸多弊端 ,同时还可以使侦查介入案件的时间得以实质性提前 ,有利于案件事实的迅速查明 ,有助于办案人员转变诉讼观念 ,提高办案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从案到人”和“从人到案”是两种最基本的侦查模式“从案到人”的侦查模式,是指刑事侦查人员从客观显现的犯罪事实出发,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立案,从犯罪现场入手,运用各种侦查措施,获取证据、抓获并证明实施犯罪事实的嫌疑人的侦查活动方式。“从人到案”的侦查模式,是指刑事侦查人员对发现的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对嫌疑人运用各种侦查措施,获取证据、抓获嫌疑人并证明其实施某种犯罪事实的侦查活动方式。两种侦查模式的相同点 1.目的相同:都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运用各种侦查措施开展侦查活动以发现犯罪、证明犯罪、打击犯罪。  相似文献   

13.
<正> 人民检察院对刑事案件审查起诉时,要求搞清“三个过程的事实”,即:发现案件过程的事实,侦查取证过程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过程的事实。这三个过程的事实是判断案件来源是否可靠、侦查取证是否合法、巳掌握的犯罪事实是否符合客观真实的依据。这三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形成统一的案件整体,又各自有其独立的作用,无论那个方面出了差错,都会影响对案件事实的认定,甚至使对案件的定性发生变化。搞清这三个过程的事实,对于查明案件真实情况,认定被告人是否犯罪、罪轻罪重,有着直接而重要的意义。一、搞清发现案件过程的事实,即案件来源的事实。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  相似文献   

14.
对刑事立案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志建 《法学杂志》2002,23(5):8-10
立案活动不具有证明或确认犯罪的实质功能 ,其必须符合“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这一法定条件。它的法律意义在于为全部的刑事诉讼活动提供合法的依据。而立案前的审查既不是对受理案件的审查 ,也不是对有关案件事实的调查。立案前的审查不能采取侦查或类似侦查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核心提示]修改后的刑诉法的颁布实施给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通过查办"6.16"专案,新的侦查模式显现雏形:办案重心前移,依靠秘密初查掌握主要犯罪事实,获取主要证据材料;依靠口供或辩解反映的线索深挖细查犯罪;依靠侦查获取的全案证据材料,综合分析,对所认定的事实排除合理怀疑,最终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证实嫌疑人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刑事警察》杂志2002年第2期上拜读了刘瑞榕、刘方权同志的文章《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对侦查立案制度存在价值的质疑》一文(以下简称《质疑》),深感不以为然。在此也谈谈对刑事侦查立案制度及其当前实际工作存在的问题,以供参考。刑事侦查立案制度的必要性刑事侦查立案的法学意义 1.刑事侦查立案(以下简称“立案”)是侦查机关对“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这一法律事实的确认。侦查机关接到报告的案件是多种多样的。侦查机关在受理案件时,对那些报告有犯罪事实发生,但还没有掌握足够证据的案件,要通过初步调查来确认。通过初步调查掌握了证明犯罪事实发生的证据,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就决定立案。否则,不予立案。从决定立案的过程可以看出,立案是区别罪与非罪的第一道程序。如果没有这道程序,就无可避免地使一部分非罪案件进入侦查程序,其结果不言而喻。《质疑》中介绍日本为了开  相似文献   

17.
论死刑案件的事实审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刑案件的事实审查是确保把死刑案件办成“铁案”的前提。当前,仍有个别司法人员从有罪推定的视角来审查案件事实,指控什么就认定什么;有的把轻罪事实作重罪事实认定,罪行严重当作“罪行极其严重”等等。纠正这些不当做法,是当前刑事审判工作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审查死刑案件事实应把握如下方面:死刑案件的犯罪事实必须属于“罪行极其严重”;案件事实必须定型、同一,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惟一性;案件事实必须是经庭审质证、认证后推断认定的法律事实;案件事实要靠证据来证明,没有证据就没有事实,证据不足就是事实不清;审查案件事实要全面细致,既要审查犯罪事实,又要审查与案件有关的非犯罪事实;要正确发挥审判委员会对案件事实的审核把关作用,提高审判委员会评判证据、推断案件事实的方式、方法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技术侦查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兴的查清犯罪事实的犯罪侦查方式,已经在各国实践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运用和推广.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赋予了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中行使技术侦查措施的权力.作为典型的秘密侦查措施,技术侦查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在实践中正确地运用该类侦查手段及由此而获得的技术证据,避免侵害侦查对象的合法权益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9.
去年,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四起判决无罪案件,经审理后依法 驳回了抗诉,全部维持了无罪判决。纵观这四起无罪案件有以下特点:(1)检察机关侦查的 贪贿经济犯罪案件居多,四起案件中,由公安机关侦查的普通刑事案件仅1件,其余3件均属 检察机关自行侦查的贪贿经济犯罪案件。(2)贪贿经济犯罪案件的审理程序较为复杂,原审 法院大都是先判决有罪,后才改判无罪。如其中一起侵占、挪用公司资金案。该案从检察院 起诉到法院作出最后判决,其间中级法院两次发回重审,县法院三次审理,作出两次有罪判 决,一次无罪判决,…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诉讼中的撤案是与立案相对的概念,指侦查机关对于已经立案侦查的刑事案件,在侦查中发现没有犯罪事实发生,或者虽有犯罪事实发生,但不是犯罪嫌疑人所为,或者依照法律规定不需要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情况下,将案件予以撤销,终止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侦查的诉讼活动。侦查机关能否在第一时间正确撤案,事关犯罪嫌疑人能否及时摆脱刑事诉累及可能带来的利益损害、人权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