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延安马列学院院长任上的张闻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马列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教授马列主义的比较正规的学校,是延安的"最高学府".自学院创办之日起,张闻天就兼任院长,直到1941年7月改组,前后有3年多的时间.为了办好这所学校,张闻天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辛勤的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马列学院培养和教育了一批坚强的干部,提高了干部的理论水平,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中国的干部教育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正>中央研究院是延安时期我党创建的最高学府,其前身是马列研究院。马列研究院的前身是马列学院。这三所学校都是培养党的高级理论人才的,但培养目标、学生来源、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都有区别。毛泽东对这三所学院,倾注了许多心血,关心和指导它们的发展。和马克思同天生日的马列学院马列学院,全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1938年5月5日在延安成立。这一天,正是马克思诞生120周年纪念日,学院选在这一天成立,其含义是很明显的。它是我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专门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学校,其目的在于提高干部的理论水  相似文献   

3.
赵新华 《世纪桥》2012,(16):42-45
杨松是东北抗日斗争的重要领导人,曾任中共吉东特委书记。他多次踏上宁安的土地,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1935年10月杨松在莫斯科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机关工作。1938年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在延安创办和主编《解放日报》,并协助张闻天创办马列学院,是优秀的马列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毛泽东亲笔为他题写了挽联:“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  相似文献   

4.
延安兰家坪,是马列学院的所在地。虽然是一所窑洞学校,却是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建立的一所攻读马列主义理论比较正规的学校。张闻天一手创办了这所学校并兼任院长。学员一部分来自前方和在延机关,大部分则是国统区来延安的青年党员。1939年3月底,刘少奇从河南竹沟回到了延安。这次,他住在与张闻天隔壁的窑洞里。延安和敌后涌现了大批的新党员,这是革命蓬勃发展后继有人的表现,刘少奇感到很高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并任《解放》周刊责任编辑的吴黎平,也住在兰家坪新打的土窑洞里,离刘少奇的住处不远,常到刘少奇那里坐一坐。…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张闻天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尊重学习规律,尊重知识分子,丰富和发展了党校干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张闻天就党校干部教育提出的若干原则和主张,如"全党干部都应当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提高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的质量","拿实际问题说明马列主义的原则","依据由浅入深,由中国到外国的原则"等,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延安时期张闻天党校干部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发掘其思想的独特之处与宝贵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瑗 《理论学刊》2012,(12):28-37
1949年以前中共中央党校干部培训,经历了初创时期、延安时期和马列学院前期3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共中央党校为培养大批致力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优秀领导骨干和理论骨干,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重要贡献。明年是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认真地回顾、总结中央党校干部教育80年来的历史和经验,对于今天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道路,更好地培养大批治党治国的干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创办马列学院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我们党面临着提高马列水平的迫切任务。1948年7月24日,中共中央作出创办马列学院,比较有系统地培养具有理论的党的领导干部和宣传干部的决定。  相似文献   

8.
延安马列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所比较正规的研读马列主义的学校",它的创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不解之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来审视它,就会发现其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风直接体现这一原则,对推动当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很大作用.总结其经验对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范文杰 《党史博采》2001,(11):41,44
1948年前后,笔者在李家口完小学习,有幸接触了马列学院在李家口的一段历史,今粗略回顾如下。1947年春,随着中央工委从延安移驻平山县西柏坡,中央马列学院和法制委员会同时移驻李家口村,为了保密,对外称工校,董必武、陈伯达、谢觉哉、王明、杨献珍、艾思奇、何其芳、张苏以及许多名人学者都来到这里。从此,李家口成了晋察冀乃至全国解放区的文化中心。 马列学院成立于1938年5月的延安,是一所以学习、研究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为重点的学院。当时,校长由刘少奇兼任,陈伯达、  相似文献   

10.
刘明钢 《湘潮》2010,(1):48-48
<正>延安马列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攻读马列主义的学校,设在延河边上的蓝家坪。半山腰一排窑洞就是学员的宿舍,每个窑洞住10来个人,就是一个学习小组。新老干部混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党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兼任中央宣传部长和马列学院院长.当时,延安已经成为全国抗日力量的中心,大批革命青年投奔到延安,给边区增加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同时也带来各种复杂的思想影响.张闻天请刘少奇给马列学院的学员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在世时一直说是自己摔伤的1935年10月,由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根据地。11月,中共中央党校在瓦窑堡成立,董必武任校长。其宗旨是培训和轮训地方干部地委以上和军队干部团级以上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党的实际工作者和军队的政治工作者,分高级干部班和中级干部班。1937年2月,中央党校迁入延安。1938年5月,马克思列宁学院在蓝家坪成立,张闻天任院长。这是一所以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为重点的干部学校。  相似文献   

13.
郑维之 《党史博览》2014,(1):F0002-F0002,F0003
正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为教育和培养干部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边区政府根据革命形势发展和抗战的需要,先后在延安创办了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马列主义学院、中国女子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民族学院、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30余所干部学校。根据当时独特的历史背景,中央还专门设立了干部教育部,毛泽东亲自领导这项工作。一些党政领导身兼多职,不仅担任学校的领导工作,还在学校承担课程讲授。如毛泽东担任  相似文献   

14.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我们党面临着提高马列水平的迫切任务。1948年7月24日,中共中央作出创办马列学院,比较有系统地培养具有理论的党的领导干部和宣传干部的决定。  相似文献   

15.
我们武汉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1920年春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董必武亲自创办的。这所学校为传播马列主义,为我党早期的建设和大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信仰马列主义,密切联系工农大众,献身人民解放事业的志士仁人,他们中许多  相似文献   

16.
1938年4月10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一所综合性艺术学校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鲁艺为解放区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和干部,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为解放区及之后的新中国培养和造就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所急需的美术人才。鲁艺在探索中形成的美术教育理论和成果,对于新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而言,依然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天津支部生活》2021,(2):20-21
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政治觉悟、意志品质、道德风范和作风形象,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的思想品格,内涵丰富,历久弥新,为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中共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党的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段时期。在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的过程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大理论武器,陆续创建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马列学院等十几所干部学院,为抗战培养了大批干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罗雄 《学习导报》2010,(21):63-63
1939年7月8日和12日,在延安蓝家坪马列学院窑洞外广场上,刘少奇作了两次演讲,在学员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张闻天对刘少奇的演讲特别重视,认为这正是当前广大共产党员尤其是新党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请刘少奇将演讲稿整理成文。刘少奇将48000多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文稿交给张闻天,张闻天非常高兴,即转《解放》周刊责任编辑吴黎平,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一生为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干部,建立了无可比拟的功绩。这主要表现在:建党前后.为党的建立和发展准备了干部,并打下了最初的干部基础;在发动和领导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培养了干部;在血雨腥风的战争洗礼中造就了数以万计的干部;在延安革命圣地培养造就了干部;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训练和派遣了干部;在建国后,为培养干部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张闻天在延安时期主管中共中央理论宣传教育工作,于1940年发表了题为《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的长篇演讲。当年茅盾拜读此文后深表钦佩,把它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并称作“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对过去作了精密的分析,对今后提供了警辟的透视与指针”,是“中国新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由于《张闻天选集》仅收入该文第三节,未全文辑入,故其“新文化”思想迄今未能为学术界所系统阐发、研究;其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贡献,也长期缺少研究。笔者不揣浅陋,欲以此文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