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5月29日,一位身着黑底印花上装的老人来到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在周恩来汉白玉塑像前深情地回忆着43年前她在新疆石河子见到周恩来总理的幸福情景。这位老人名叫李正兰,今年已经68岁了,她原是淮安市楚州区钦工镇建华村人。1959年支边去新疆,后随丈夫孙子俊回湖北应城定居。这次是专门在丈夫孙子俊和妹妹李霞、妹夫任良荣的陪同下回老家参观瞻仰周恩来纪念馆和故居的。  相似文献   

2.
正在南昌二纬路省委大院附近一所草木茂盛的院落里,住着中共江西省委原第一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水静及其家人。每当天清气朗没有风雨的日子,水静老人便要在院内打起太极拳。20世纪60年代,邓颖超大姐曾教授给水静"八段锦",这为她之后学太极拳打下了根基。靠着这些简便易行的健身术,已年近九旬的水静仍思维清晰,精神矍铄。她不能忘记邓大姐对自己的关怀,只要一运动起来,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邓大姐,想起与大姐的交往,想起大姐的亲切教诲。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婉拒题词1961年9月18日下午,周恩来来到南昌,破例参观了八一起义纪念馆。他过去一直不肯参观宣传他业绩的这座纪念馆,这次是应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的请求而来的。周恩来缓步登上纪念馆台阶,经过会议大厅时说:“7月27日,在这里成立了前委,决定起义。本来应该早动手,但被陈独秀耽误了……到了7月下旬,  相似文献   

4.
1942年春节前夕,廖梦醒和丈夫李少石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从香港乘船偷渡到澳门他们在澳门住了几个月之后,同年5月,廖梦醒接到周恩来从重庆拍来的电报,嘱她和女儿陪同叶挺夫人李秀文及其女儿到重庆去;李少石则留在港澳工作。廖梦醒匆匆准备行装,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她心爱的丈夫,带着她的女儿李湄以及叶挺夫人李秀文和她的女儿杨眉,立即踏上艰难的跋涉之路:经由肇庆、桂林、贵阳、独山,至同年8月3日清晨才抵达重庆。他们先在山城郊区一个小旅馆里稍事休息。随行的叶挺的梅副官和周公馆取得了联系后,周恩来派车把他们接到了…  相似文献   

5.
一为了保证中共首脑机关在白色恐怖下的安全,周恩来曾以极大心血筹建和领导特科工作,并先后建立各种情报关系。但一直缺少一位能在上海滩“兜得转”,能以公开身份掩护地下党活动的人物。鉴于黄慕兰的家庭背景,社交能力、外貌风度,尤其是她在龙华监狱中舍己救人和为中央秘密护送巨款所表现的应变能力,周恩来瞩意于她,决定让她在特科中扮演一个特殊角色。而这时,慕兰的丈夫贺昌奉命赴苏区。  相似文献   

6.
蔡畅是新中国的妇女领 袖,第一任全国妇联主席,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 蔡畅和周恩来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相识了。当时她的哥哥蔡和森、嫂子向警予、丈夫李富春以及蔡畅本人,都同周恩来并肩战斗过。周恩来对蔡家母子一同留法的事迹早有所闻,也十分钦佩这个革命家庭。那时周恩来同志是中共旅欧支部书记。他对同志一片热情,待人诚恳、亲切,受到在法同志们的敬爱。蔡畅  相似文献   

7.
正在淮安区档案馆,尘封着半个多世纪前周恩来、邓颖超给淮安写的信。人们最为熟知的是1956年年底至1957年年初周恩来为了他八婶母的事曾三次致信淮安县人民委员会(县政府)。周恩来的八婶杨氏,宝应县天平大镇人。她嫁给周恩来的八叔周贻奎(字焕臣),后辈人都习惯地尊称她为"周八太"或"八太"。她嫁到周家后,周家已急剧败落。为了生计,周家的兄弟都离开家外出谋生。而杨氏的丈夫周贻奎因为小时  相似文献   

8.
五月的重庆,骄阳似火。陪都的街头有许多令人着迷的东西。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妻子玛莎·盖尔荷恩已经在街上闲逛了大半天,仍然兴致未减。突然,一位高高大大,金发碧眼的德国妇女走近玛莎,低声问她是否有兴趣见见“周恩来”。玛莎茫然看着这位穿着中国旗袍,戴着男式毡帽,自称叫“王安娜”的神秘女人。“周恩来”的名字对她毫无意义,但玛莎愣了一愣,说这得和海明威商量一下。王安娜在那里等她的回音。玛莎赶回住所,告诉了海明威发生在大街上的一切。海明威兴奋极了,他不仅知道周恩来是中共在重庆的代表,而且也知道王安娜的丈夫是王炳南,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他要玛莎赶快告诉王安娜、他极愿尽早与周恩来见面。于是,第二天,海明威夫妇又在大街上闲逛,直到他们确信后面没人跟踪时,他们才来到约定地点,和王安娜会合。在王安娜的带领下,穿过迷宫一样的小街小巷,来到了曾家岩50号——陪都最神秘的  相似文献   

9.
顾保孜 《湘潮》2014,(7):15-18
1975年开年,重病的周恩来得到了李富春去世的噩耗,这位曾经在法国并肩战斗的"春弟"竟走在了他的前头,令他万分难过1975年1月9日凌晨,已经党内推荐为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蔡畅在中南海接到北京医院的电话,说她的丈夫(与她一样也已党内推荐为副委员长)李富春病情恶化。她感到很意外,因这几天患感冒,不敢去医院,怕传染给李富春,晚上她在家还和丈夫通了电话,说一切都很好,病情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
合影时,周恩来说:“年轻人 站前面,你们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   1961年 9月 18日,周恩来在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陪同下,来到八一起义纪念馆视察。   周恩来身着一件褪了色的灰色中山装,他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省交际处的负责人曾反复叮嘱大家,不要抢着与总理握手,因为总理的手在战争年代负过伤。可是当周恩来一下车,他便与八一馆每一个工作人员一一握手,还使劲地抖几下,就像电影里的那种样子,大家都十分感动。   周恩来向总指挥部旧址大楼边走边说:“南昌起义都几十年了,这房子还是老样子”,又说:“在北京时,…  相似文献   

11.
正1997年秋天,笔者为我们淮安筹备纪念周恩来百岁诞辰的事赴京到朝阳区三里屯拜访曾当过周恩来的保健护士、刚从中央文献研究室离休不久的郑淑芸女士。因为我们之前已经多次交往,彼此之间很熟悉,因此就在她的家中攀谈起来。郑淑芸的丈夫崔长庚问我:"周恩涛是总理(周恩来)什么人?""是总理同一曾祖以下‘恩’字辈的老大,总理喊他大哥。"我告诉崔长庚,"你问他干什么?""我姐姐崔青云嫁给周恩  相似文献   

12.
邓颖超1904年2月出生于广西南宁,她成长、投身革命的地点在天津,但她的祖籍是河南光山. 邓颖超生前对"娘家"河南有着特殊的感情.1958年"大跃进"时,她向周恩来建议,让周恩来嫡亲侄儿周荣庆到河南焦作当农民,做一名普通的拖拉机手.周荣庆在焦作扎下根,找了当地一位女劳模晋菊清做媳妇.晋菊清随丈夫周荣庆第一次进京时,邓颖超拉着这位侄媳妇的手说:咱们都是河南老乡,又都成了周家的媳妇.不久,邓颖超又让周恩来的一位侄孙女周国盛也到河南焦作当了一名纺织女工.  相似文献   

13.
邓颖超是我党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现代妇女运动的先驱和领导人.在为新中国而战的艰苦岁月中,她与丈夫周恩来坚定地站到斗争的前列.作为一名女同志,她经受了两次失子之痛,以致于剥夺了她作为母亲的机会.但她并不因此减弱作为母亲的那份情怀,把自己无私而又温暖的爱,奉献给了无数和她无任何血缘关系的革命后代.  相似文献   

14.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他的尸体火化后,骨灰没有保留,而是撒向了中国的山水之间。后来的中共中央领导人邓小平逝世后,骨灰也是撒到大海上。周恩来研究专家秦九凤曾数十次采访过参与撒周恩来骨灰的四个人中的三个,知道了很多内幕。担心民众搜集周恩来骨灰周恩来夫人邓颖超在丈夫逝世当天。即向中  相似文献   

15.
杨匏安的妻子吴佩琪(1898~1937),翠微村人。她勤劳贤慧,深明大义。1916年,18岁的她与杨匏安结婚,与杨匏安生下6个子女。她以制衣和制枧等手工艺,分担家庭重担,默默地支持杨匏安开展革命工作。丈夫遇难后她携儿带女从上海逃回广东。周恩来曾夸奖她“在上海掩护过许多革命同志,为党做过许多工作”。1937年7月病逝于广州杨家祠。  相似文献   

16.
《先锋队》1996,(3)
邓颖超的“夫人风格”邓颖超是位独立性强、事业上有极大成就的伟大女性。1925年她和周恩来结婚,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在黄埔军校和周恩来一起工作的国民党著名将领张治中,按当时惯例,见了邓颖超称她"周太太"。邓颖超不同意这样称呼她,几次对张治中说...  相似文献   

17.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先后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地。庐山,又称匡山。相传殷周间有匡姓兄弟结庐隐此得名。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鄱阳湖畔、长江之滨。山上有险石、峭壁、清泉、飞瀑等胜景,林木郁郁葱葱,江湖水气郁结浮聚,云雾弥漫。登临此山中,宛若进入仙境一般。毛泽东是提前到庐山的。他的情绪很好。虽然一路风尘,但是毫无倦意。他对迎接他的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和夫人水静说:“庐山,山好,水好,空气好,还有老表好。”一个压在毛泽东心底多年的愿望突然升腾起来:见见贺子珍。这愿望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艺术界有一位杰出女性,她是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她就是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戴爱莲。戴爱莲,祖籍广东新会县,1916年出生在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她自幼喜爱舞蹈,14岁随母亲到伦敦定居,先后师从芭蕾舞名家安东·道林和现代舞理论家鲁道夫·拉班。1941年初,戴爱莲与丈夫叶浅予来到重庆,一住就是五年。在渝期间,戴爱莲与周恩来等共  相似文献   

19.
毛主席请曾志、水静和我吃饭 笔者:(即本文的整理者马社香,下同.——本刊注)这次您在庐山,曾和水静(原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本刊注)一起下山,接贺子珍与毛主席见面? 朱旦华:很自然的一件事,几十年了. 记得我上山的第二天,邓大姐去大礼堂参加预备会,我就在方志纯房里写材料.我用五六天时间把邓大姐要的材料整理了一遍.大约上山一周后,方志纯过来通知:毛主席要请我吃饭.我又惊又喜,忙问老方:“你去不去?”方志纯摇摇头说:“我又不是女同志.”我一下子真是喜糊涂了,没有听出方志纯的“话外音”.  相似文献   

20.
龚澎新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松都 《党史纵横》2005,(12):18-20
新中国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司司长、周恩来的得力助手龚澎,安徽合肥人,1914年10月10日生于日本横滨,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延安马列学院第一批学员;1938年9月赴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1940年在重庆十八集团军办事处担任周恩来同志的外交秘书兼翻译;建国后历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部长助理,1970年9月20日去世.她与丈夫乔冠华生有一子一女.本文作者为龚澎之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