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自有阶级以来的两种基本状态,战争与和平问题是一个关乎人类命运和文明发 展的根本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当代世界伟大政治家和理论家的邓小平,以洞若观火的敏锐思维,严谨细致 地分析了当代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高屋建瓴地揭示了当代战争与和平的本质,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 主题"以及"世界战争可以避免"的科学论断,确立了新时期的战争与和平观。邓小平新时期战争与和平观极大丰 富和深化了经毛泽东发展了的马列主义战争与和平理论,确立了对新时期战争与和平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对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就邓小平新时期战争与和平观的确立及其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展 开阐释和评析。  相似文献   

2.
正战争与和平,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状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大的社会问题,也是政治家们所关注的永恒主题。中国素有"自古用兵非好战"和"止戈为武"的说法,而希特勒战争理论的核心是"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和空间"。由此看出,战争与和平永远是对立的,出于不同动机的"好战"与"求和"把人们的认识推向了两端。新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3.
胡为雄 《理论学刊》2012,(3):9-17,127
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大体分为明显相关的三个不同层次,即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阶级分析的方法和阶级斗争的策略。阶级斗争的观点是这一理论的精神内核,阶级分析的方法是这一理论向"实物"形态转化过渡的中间环节,阶级理论具体化为实践理性的表现形态。这种多层次理论结构使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具有独特丰富的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胜利本身已证明了毛泽东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深刻性,阶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阶级斗争策略的正确性。毛泽东谈论社会革命、中国革命往往将其与革命战争维系在一起,对政治革命的具体形式作了具体分析。毛泽东以马列主义国家学说为思想指南,严谨地指明了中国革命将以建立何种国家制度为最后归宿。中国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形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体制是中国社会历史上迄今为止最新最进步的政治形式。它一方面是对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和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政治体制的借鉴,另一方面又是把握中国具体国情进行的一种政治创造,是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政治理论和国家理论于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4.
松林 《前线》1963,(14)
阶毅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必然现象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阶级以后,也就出现了阶级斗争。各个阶纺由于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他们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也就根本不同: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处于统治、压迫和剥削他人的地位;不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处于被统冶、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地位。剥削阶级和被  相似文献   

5.
熊轶欣 《党史文苑》2013,(14):30-31
毛泽东在领导井冈山斗争时期,依据不同情况对战争指导原则灵活巧妙、扬长避短地创造性运用,形成科学判断形势、敢于打破常规、军事与政治相结合、掌握战争主导权等一系列战争指导艺术。深入研究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战争指导艺术,对总结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认识,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领导井冈山斗争时期,依据不同情况对战争指导原则灵活巧妙、扬长避短地创造性运用,形成科学判断形势、敢于打破常规、军事与政治相结合、掌握战争主导权等一系列战争指导艺术.深入研究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战争指导艺术,对总结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认识,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毛泽东所谈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有许多方面来源于列宁、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关于一些落后国家可能走上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但是,其中更主要的是毛泽东的独创:一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崭新的概念。二是指出革命成功后将建立既与资本主义不同,又与社会主义不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有独立社会形态意味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  相似文献   

8.
宋惠昌 《新视野》2000,19(5):42-44
“政治”,这是政治学的最基本的范畴,也是最古老的范畴。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有了政治,那就是残酷的阶级斗争。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政治斗争的内容明显地在不断发生变化,人类社会的政治舞台日益扩大。当然,不同的阶级对政治都有自己的解释,因此,政治这个范畴的内涵也就显示出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对政治的本质进行了科学地界定。马克思主义对政治范畴的科学界定,使人类的政治视野更加扩大了。但是,由于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在我们的理论研究中,对政治这个范畴…  相似文献   

9.
近代西方"政治革命"直接造就了"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离,在促成公民身份的同时还最大限度地发展了私人任性.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必须由"人类解放"来克服."不间断"的无产阶级革命乃至一定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一般途径."政治解放"不仅导致了"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离,同时还促成了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资本主义的自由与任性不仅造成了劳资间的对立和斗争,而且还导致了民族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必然件随着民族利削和民族压迫的内容.无产阶级革命也必然会采取民族解放的形式,而民族解放也自然成为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的一个必由环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解放的价值关切则是民族和谐.  相似文献   

10.
现实生活中衡量事物的标准有许多,其中生产力标准、阶级标准和实践标准与我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关系密切。在"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中,阶级标准盛行神州;粉碎"四人帮"之后,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轰动世界;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标准则深入人心。本文就生产力、阶级、实践这三个标准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谈一些粗浅看法。一、生产力标准、阶级标准和实践标准的内涵(一)生产力标准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与否的标  相似文献   

11.
梁柱 《党的文献》2011,(3):70-76
使社会主义中国既强大又可亲,是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性思考和追求,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既形象又具体的说明。对于实现国家富强的任务,毛泽东经历了一个从"国家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逐步深化和拓展的认识过程。在毛泽东看来,虽然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做到可亲,但不是自然生成的,还要靠党和政府的不断努力,才能够得到实现。"强大"与"可亲"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重要思想,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使人民和国家之间的"可亲"关系建立在这种现实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2.
社会分层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就存在的现象,但随着16到18世纪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阶级加速分化,阶级之间的冲突加剧,国家与社会的区别日益明显,政治与社会的关系日趋复杂。如何保持政治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的现实问题。这要求人们必须从社会的角度观察政治,韦伯的思想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作为政治社会学家,他从社会、经济等深层结构对社会斗争与政治冲突作了极为深刻的阐释。同时,韦伯的"许多著作都可以视为与马克思不断交流思想  相似文献   

13.
1 早在1926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就从理论上明确指出了自己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认识。他认为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阶级,而是分别属于不同的阶级。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都属于小资产阶级的范畴。这种认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疑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他又进一步作出了知识分子队伍的整体“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正确论断;并且一贯主张知识分子的阶级本质是  相似文献   

14.
高翔莲  胡继慧 《求实》2007,1(1):7-9
政治关系的和谐就是社会的阶级、政党、民族等各种政治力量及其内部建立了较为和谐的关系,它们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毛泽东为建立和谐的政治关系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这些探索既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5.
1964年,毛泽东发动"农业学大寨"运动。由于这场运动持续时间长,开展得普遍深入,影响遍及中国农村各个角落,至今仍为不少人关注,各种议论也仍然不绝于耳。关于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以及这场运动对农业农村和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对运动中政治人物的评论等深层次问题,各家都有不同的认识。"农业学大寨"运动历史留下了一个个"谜",等待解开。毛泽东"农业学大寨"号召是何时发出的?  相似文献   

16.
孙亮 《探索》2012,(4):156-161
重新阐释"阶级"概念,是西方学者辩护与诋毁马克思共有的核心议题。王海明对此概念的理解认为,"阶级划分的根据或标准并不仅仅是经济关系,并不仅仅是生产资料垄断关系,还应该包括政治职务、政治权力的垄断关系。因此,将阶级定义为人们因经济地位或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集团,是片面的。"并进一步将这种"二元论"糅合为"以权力垄断为根据的阶级划分",这一概念的转换在深层次上将使得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特质被抹杀,遗忘了阶级概念的理论硬核,即经济范畴的人格化,从而导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主义政治模式"这一方法论的误识。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阶段,都存在着道德问题,存在着道德困惑与道德建构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道德建设不断完善和更趋合理化的历史。 (一) 道德属于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阶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倡导的道德准则是不同的。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总是统治阶级的道德,但道德不同于政治、法律,  相似文献   

18.
1957年反右派斗争前后,毛泽东先后提出了"两个剥削阶级"、"政治思想上的阶级"、"官僚主义者阶级"和"党内资产阶级"等概念.与此相联系,他逐渐把意识形态领域以及党内正常的矛盾、斗争甚至意见分歧都当作一般意义上的阶级斗争,这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社会主要矛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著名著作。虽然它以闸述毛泽东同志军事战略思想为主,但其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精辟论述,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上,充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观点和方法,对我党、我军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均起过重大的指导作用。在共和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后的今天,重温这篇光辉著作,深深感到它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从毛泽东的战争政治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同志通过战争性质及军事、经济、政治各方面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批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或间接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因此可以说,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和军事斗争的政治本质,紧紧抓住我国军事斗争中意识形态斗争这个根本,加强部队宣传思想工作,为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目标要求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