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陈云作为新中国财经工作的主要奠基者和领导者,对建国以来的税制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一、陈云与建国初期的税收调整税收是现代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良好的税制一方面能够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税制在总结老解放区税制和清理旧中国税制的基础上得以建立。作为新中国财经工作的主要领导人,陈云推动了新中国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财政收支不平衡等问题,人民政府决定实行增加税收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税收上非但不实行减税轻税,反而实行增税政策,与中国传统仁政理念相悖,引起党内外热议。在税收工作队伍中,“过去反对过国民党的苛捐杂税”,现在要多税收,相关工作人员在观念、情绪上也有抵触,因此便在税收工作中提出反对“仁政”观念。增加税收政策及相关措施虽然解了一时之急,但是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严重萧条局面。针对新局势,人民政府便调整税收政策,实行“减税”措施。减税政策的实施不但没有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反而促进了市场恢复和经济发展,进而带来了税收的增加。新中国初期的税收政策调整,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提升的情形。  相似文献   

3.
税收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也是服务经济发展、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既有利于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征管、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又能方便纳税人纳税、降低纳税成本、提高税法遵从度,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一、税收征纳关系中存在的问题1.税制结构的不合理性。现阶段由于税制与经济  相似文献   

4.
正陈云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成功指挥三次金融保卫战,取得经济战线上"淮海战役"的胜利;探索新中国工业化道路,推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带领中国经济摆脱危局。这些历史功绩使其成为公认的党内稀缺的能够胜任财经工作的能手。当然,陈云领导财经  相似文献   

5.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对整饬经济环境、治理通货膨胀、发展城乡交流、统一财经体制付出巨大努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同时也奠定了新中国经济的基本格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陈云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决策者之一,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一系列指导经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陈云的经济思想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得到升华和发展,为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阚道远 《唯实》2011,(4):65-67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与纳税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税制改革作为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形成围绕税制改革的特定社会心态,其中与官方意识形态和舆论既有契合之处,也有一些分野。应当把握和分析社会心态,认真疏理,恰当引导;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和舆论对政策制定的反作用;冷静分析,防止炒作,推动符合国情民意的科学税制改革。  相似文献   

7.
陈云对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前,他在东北工作期间曾兼任东北铁路局局长,曾对东北铁路的接管和修建提出许多宝贵建议。新中国成立后,陈云担任政务院副总理、中财委主任,为新中国铁路工作作出重要谋划和指导。他认为,"把铁路修好"意义重大,"铁路通了事情就好办了"。他指出,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首先要恢复铁路交通,大力发展铁路。为此,陈云提出了兵工筑路和加大铁路投资的方案,加快了新中国铁路的发展。陈云认为,要加强铁路行业的组织与管理,铁路运输和建设必须有计划性,要确保铁路工程质量,重视和培养铁路技术人才。这些思考和建议,对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终于有了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础上建设国家工业化的基本条件。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指出:我们的国家在政治上已经独立,但要做到完全独立,还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1952年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结束,中国人民久已期盼的这个历史机遇终于到来了。而在毛泽东、周恩来领导下直接导演这场波澜壮阔的经济大戏的,就是素有红色掌柜之称的陈云。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10月26日,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陈云思想生平研究分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陈云纪念馆、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在上海青浦陈云故里联合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陈云与新中国建立和建设"学术研讨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陈云纪念馆管理委员会主任潘敏,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以及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和全国各地的60余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企业所得税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 ,参与企业分配 ,调整企业间收入的一个重要税种 ,在整个税制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现已形成了一个包括企业所得税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税制体系 ,企业所得税制度也日趋规范。但由于该税种属于不能向外转嫁的“直接税” ,表现为国家对纳税人收益的强制性征收 ;所以 ,如果其征解要素确定得不合理 ,就极容易造成税负不公 ,引发纳税人与国家的直接矛盾冲突。(一 )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不合理。1 .税收优惠政策导向不明确。一个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和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或经济政策目标联系起来 ,体…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运用科学的哲学方法成功领导了两次国民经济调整。他坚持集中统一,统一思想认识,成立专门机构,集中精力调整;他善于抓住重点,坚持以统筹安排为基础,攻破难点,带动全局;他广泛调查研究,综合运用实地走访与开座谈会两种方式。陈云两次领导国民经济调整的实践,为我国经济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的国家税收,包括工商税收、农(牧)业税和关税,其中通过税务机关组织的工商税收收入.近年来每年都超过3,000亿元,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90%以上,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工商税收内容复杂,涉及面广,规模大,因此,它的地位在整个国家税收中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论及的税制改革,主要就是指工商税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党的八大前后,中国社会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陈云作为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在这一时期领导了稳定物价、统购统销、对工商业的调整、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实践活动。他在作出决策、实施领导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实施新税制要求深化税收征收管理的改革。只有深化税收征收管理的改革,才能彻底改变目前征收管理制度不严,征管手段落后的局面,从根本上提高征收管理水平,建立科学、严密的征管体系,使新税制体现的税收功能从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税收征收管理主要是由基层税务机关负责的。它是税务机关代表国家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一直致力于经济工作。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陈云曾两次不顾个人荣辱,顶住巨大的压力,支持在中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为中国改革从农村破局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大跃进"的深刻反思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使国家的经济比例严重失衡,也给中国农业造成了巨大损失。1958年本是一个丰收年,但成熟的庄稼却收不上来;当年,国家抽调大批农民搞工业建设(主要是大炼钢铁和生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前后,陈云对新中国的交通运输事业有着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在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均作出了贡献。东北时期,陈云在主抓财经工作的同时兼任铁路总局局长,修复铁路、整备交通,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及挥师入关奠定了基础;新中国经济恢复时期,他基于对交通运输业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取得了"米棉大战"、粮食调运、打击投机奸商等经济战役的胜利;"一五"计划时期,他采取的兵工筑路、平衡运输、发挥民间运输工具作用等利于交通发展的举措,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7.
1994年我国实行了财税体制的全面改革。近期审计调查结果表明,在税收征管的实际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新税制的正常运作产生了一定影响,亟待有关部门加以解决。一、在新税制下,有些地方原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仍在执行。实行新税制以后,国家对政策开口子问题有严格的规定。但从实际情况看,有的省市1995年底以前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指企业所得税)现今仍在执行。这既不利于国家政令的统一,也不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18.
陈云与新中国财经工作的起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与新中国财经工作的起步刘书楷建国前后,在国民经济危重繁难的情况下,陈云以荜路蓝缕的开拓精神,组建了中央财经委员会,推动实现了财经统一管理,整顿了财经秩序,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重点恢复和工商业调整,为新中国财经工作顺利起步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可靠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财政部个人所得税课题研究组近日发布报告说,个人所得税是1994年中国税制改革以来收入增长最为强劲的税种之一。目前已成为国内税收中的第四大税种,在部分地区已跃居地方税收收入的第二位,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正>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作为国家最主要的理财人,难免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其实,生活中的陈云非常平易近人,有着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笔者曾多次走进中南海,采访过这位开国伟人的亲属和他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力求还原一个平民陈云,在陈云110周年诞辰之际,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