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毛泽东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系统解析了战争与和平的本质属性、思想内涵及内在联系。毛泽东认为,战争是政治,和平也是政治,战争与和平在政治中统一起来;战争是国家、民族、政治集团之间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着战争的性质,战争的政策和策略要服从服务于战争的政治目的;战争的军事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战争是两个和平之间的现象,战争与和平之间互相联系,可以互相转化。此外,他还阐明了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和平也是力量的竞赛,战争同时也是精神、意志的较量等道理。  相似文献   

2.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自有阶级以来的两种基本状态,战争与和平问题是一个关乎人类命运和文明发 展的根本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当代世界伟大政治家和理论家的邓小平,以洞若观火的敏锐思维,严谨细致 地分析了当代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高屋建瓴地揭示了当代战争与和平的本质,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 主题"以及"世界战争可以避免"的科学论断,确立了新时期的战争与和平观。邓小平新时期战争与和平观极大丰 富和深化了经毛泽东发展了的马列主义战争与和平理论,确立了对新时期战争与和平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对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就邓小平新时期战争与和平观的确立及其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展 开阐释和评析。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对当时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基本估计,提出"新的世界战争能够制止"、提醒人们防范战争。他论述了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应采取的基本态度:高举保卫世界和平的旗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它作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他认为保卫世界和平应当坚持的道路是,依靠人民斗争,支持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支持欧洲等国家的反控制斗争,同时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毛泽东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思想和制定的方针,是其国际战略和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思考,因为这是制定国际国内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他认为,战争还是和平,这是一个根本性质的问题,对此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判断。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的基本判断是:世界战争大体上十年到十五年打不起来,争取十五年不打仗是可能的;新的世界大战可能会推迟三四十年甚至根本打不起来。进入60年代以后,中国周边环境日趋险恶,毛泽东对战争的威胁保持了高度警惕,并作了相应的战略谋划和应对准备,提出了要争取和平,但不怕战争,要准备打仗,从物质上和精神上两方面做好准备等应对战争的战略思想。进入70年代以后,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的估计有了新的变化。虽然他仍坚持认为这个世界还不太平,战争难以避免,但他判断:大的战争一时打不起来。毛泽东对待和平与战争的基本态度有三条:第一,我们需要和平,不要战争;第二,我们需要和平,但我们不惧怕战争;第三,对战争要有准备,准备没坏处。这种基本态度对我们今天很有启迪。  相似文献   

5.
《湘潮》2017,(12)
正"准备好了敌人可能不来,准备不好敌人就可能来。"这是1964年夏季毛泽东在听取周恩来等汇报战备工作时说的一句名言。在当时复杂严峻的安全形势下,毛泽东的这句话强调了战争准备和战略威慑的重要意义,反映了他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辩证法思想。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中国不会主动"走出去"挑起侵略战争,所以对新中国来说,战争只有一种可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国的卓越领袖。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周恩来都以超群的才智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践着毛泽东思想。其中。他为争取国内和平与维护世界和平所作的大量工作,所提出的重要思想,必将有助于我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去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而和平局面的到来必须经过艰苦斗争。这是周恩来的一贯思想、他认为,和平与战争是相对的、也是可以互们转化的。战争打到最后总要和,但也可…  相似文献   

7.
杜红娜 《世纪桥》2010,(3):12-1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大论战主要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展开的。笔者论述了论战前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基本是正确的,但随着论战的升级,论述了中共在看待斯大林及斯大林模式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三和"问题、"两全"问题上发生了"转向",加速了毛泽东社会主义观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文革"的发生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8.
正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将军在长沙和平起义;8月5日,湖南宣告和平解放。这是继北平之后全国第一个省级政权的和平更替,创造了和平解放的"长沙方式"。湖南和平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燃放了一束绚烂的礼花,也为新湖南的建设和发展开辟了康庄大道。"如果搞不成,也可以争取回湖南"——毛泽东重庆谈判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9.
正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为防止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有一个比较和平的国际环境,毛泽东进行了包括出访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内的多方努力。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一开始,毛泽东有"美帝国主义也可能在今天要乱来"的担心,但同时也估计到了美国要发动世界战争的困难。1952年,毛泽东做出了朝鲜战争不会引  相似文献   

10.
张晖 《党史博览》2022,(5):4-10
1943年3月,毛泽东正式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主席.为"使事权更加统一与集中,以达到更能增强中央的领导效能",毛泽东对"书记处会议所讨论的问题"有"最后决定权". 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作为全党领袖、全军统帅的毛泽东,对组织纪律性、对请示报告制度一再强调,对无视中央权威、不及时请示报告、先斩后...  相似文献   

11.
正"抗美援朝战争是个大学校",是1952年8月4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讲话时所说,也是毛泽东对抗美援朝战争做过的诸多评价之一。其实,对新生的共和国来说,抗美援朝战争不仅仅有"大学校""大演习"的意义,更是一场血与火的"大课题""大考验"。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为新中国的建设打出了几十年相对和平的  相似文献   

12.
成一 《党史文苑》2007,(12):18-20
l949年初,国共谈判时,毛泽东为新华社连续写了六篇评论。《毛泽东选集》收入了五篇,在《评战犯求和》的题解中说:“这是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揭露国民党利用和平谈判来保存反革命实力的一系列评论的第一篇。其他的评论是:《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和平”》、《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个答案》、《南京政府向何处?》等。”这个“等”字就是至今还鲜为人知的被称为新闻名篇的《蒋介石李宗仁优劣论》。  相似文献   

13.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对这一“世界驰名的文化古都”完好地回到人民的怀抱,毛泽东非常高兴,他说:“北平和平解放具有世界意义,这不仅减少了敌我伤亡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历史文物古迹免遭战争的破坏……”消息传到正在召开世界和平大会的布拉格,与会代表长时间热烈欢呼。  相似文献   

14.
俞荣新 《当代贵州》2014,(15):58-59
正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曾在工作和生活万面制定过律己治家的"约法三章"。其操行守则,简明扼要,字字千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本色和高风亮节。毛泽东:坚决不搞特殊化抗战时期在延安,毛泽东谢绝别人为他祝寿并提出"三条理由":一是战争时期,许多同志为革命的胜利流血牺牲,应该纪念的是他们,为一个人"祝寿"太不合情理;二是部队和机关的同志没有粮食吃,搞庆祝活  相似文献   

15.
正独臂将军余秋里是深受毛泽东赏识和器重的一员干将。他实事求是,注重创新,善于总结基层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战争年代,他总结创造的"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的练兵方法,"诉苦三查"的新式整军方法,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军推广;在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亲自点将,委以重任,余秋里不负重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相似文献   

16.
正战争与和平,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状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大的社会问题,也是政治家们所关注的永恒主题。中国素有"自古用兵非好战"和"止戈为武"的说法,而希特勒战争理论的核心是"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和空间"。由此看出,战争与和平永远是对立的,出于不同动机的"好战"与"求和"把人们的认识推向了两端。新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17.
正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所做的《论持久战》的著名演讲中,曾以"战争和政治"为题,深刻阐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其中提出的"战争一刻也离不了政治"等论点,成为毛泽东战争观的重要名言。辩证认识战争与政治关系的精彩篇章战争,一直是人类关注的一个社会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当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一出现时,更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而产生了各个阶级对战争的不同看法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战争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运  相似文献   

18.
贺丰 《党史博采》2006,2(6):14-16
具有深邃洞察力和科学预测力的毛泽东,自始至终把握对美关系的主动权,两次对美战争,迫使美国正视"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的现实;高举和平至上大旗,团结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美国,迫使其主动接近中国;凭借胆量和睿智,不计历史恩怨和社会制度差异,运交近攻,主动开启中美关系僵局的大门.毛泽东对中美关系正常化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关于1950年9月毛泽东批评政法系统一事,学界有"个人权力"纷争说、"府院之间的矛盾"说等不同的观点。细致考证已有文献及事件前后的相关情形可知,该事件折射的是建国之初中共执政模式从战争年代党的一元化领导转化为联合体制后政府系统与党务机构的沟通协调困境,亦是毛泽东秉持党的一元化观念的必然举措。  相似文献   

20.
<正>三、关于国际战略和战争与和平问题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一直关注国际形势和国际动态,注重国际战略和战争战略的谋划。对于在世界上团结谁、争取谁、孤立谁、打击谁,他始终心中有数。关于世界格局,他从提出"中间地带"到"两个中间地带",再到"三个世界"的划分,以及他提出的"一条线"的战略,反映了他广阔的世界眼光和国际战略思维。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