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长征》1994,(4)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张岱年先生访谈录本刊特约记者邵汉明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元月25日,张岱年先生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2.
乔清举,男,1966年出生,河南禹州市人。南开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阶段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早稻田大学文学院,师从北京大学朱伯崑先生、早稻田大学楠山春树先生、土田建次郎先生,获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学位(1992),1999年晋升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二十世纪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3.
他为何受到大师们的青睐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来本刊记者杜梅萍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海外著名学者陈荣捷先生、杜维明先生都堪称一代大师,学界泰斗。能受到他们的赏识、赞许,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当然这背后也必有支撑起这荣耀的...  相似文献   

4.
正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和革命烈士,湖北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人。自幼喜爱绘画,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22年到美国留学,学习绘画,希望"将来作一个美术批评家"。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提倡艺术救国,认为"艺术就是改造社会底急务"。后来闻一多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先后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和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七·七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湖南,合并为  相似文献   

5.
看了《学习月刊》第6期一组关注复旦、上海交大自主招生的文章后,也忍不住想说几句。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虽然才宏学高,却有几分口吃,在清华大学哲学系教书时,他最器重的学生是冯契(字宝麟),每讲到自认为淋漓尽兴的时候,总是向冯契发问:“密——密——密斯忒儿冯宝麟,你——你有什么意见?”,引得一教室七、八十人又新奇又嫉妒。冯友兰先生的口吃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代大哲学家,但假如时空大挪移,他来参加日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的话,恐怕只能名落孙山了。实际上,如果在考试内容的改革上下功夫,笔试完全可以考察出应试者的上述种种…  相似文献   

6.
陈立(1902—2004),平江县清水更鼓台(现三阳乡更新村)人。早年就读于武昌博文中学、上海沪江大学等,1930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1933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心理所和浙江大学的工业心理学研究员、教授,浙江大学教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浙江师范学院副院长、院长,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主委,杭州大学校长。他是全国政协第三至第七届委员,浙江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我国工业心理学创始人。  相似文献   

7.
邹广文,1961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10年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记者: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的健康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有  相似文献   

8.
1949年11月,时任清华大学军管会副代表、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的吴晗到苏联访问。途中他听到自己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的消息,立即给周总理发了一个  相似文献   

9.
正从高阳酒徒、彘肩斗酒、杯酒释兵权、姚子雪曲再到雅俗共赏的"五粮液"得名,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王立群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历史悠久的酒文化典故娓娓道来。精彩绝伦的演讲,引得现场300余名嘉宾掌声不断。这是在4月20日五粮液"耀世之旅"全球文化巡展成都站文化论坛中的精彩一幕。  相似文献   

10.
一二九运动前夕的1935年11月,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姚依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位年方十八,从皖南贵池县来的热血青年深感国势的内忧外患,积极投身革命洪流。12月9日,北平这座文化氛围极浓,知识分子聚集的历史名城,爆发了党领导下的,主要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生参加的一二九运动。他们高举抗日救国旗帜,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口号,向国民党反动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姚依林参加了由党领导的清华大学民族武装自卫会的工作,并任北平市学联党团书记。与清华学生会主席黄诚一道参加了北平爱国学生运动的领导工作。 姚依林、黄诚等学联党团骨干组织的爱国学生运动有效地打击了北平反动当局,推动了全民反日抗战形势的发展。一二九示威游行的第二年,北平当局为了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终于撕下伪善面具,直接派军警包围学校抓人。2月29日,正在学校商议对策,欲重新联合起来的部分进步清华学生被反动军队包围,反动当局的这一举动,明摆着要把进步学生一网打尽。对于反动当局包围学校,公然搜捕学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紧急召集有关人士商讨应付办法。当时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吃过晚饭,正欲赶到梅贻琦家中开会。刚要出门,迎面撞上了气喘嘘嘘的两位学生,一位是他认识的  相似文献   

11.
1930年8月,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应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的前身)校长杨振声的邀请,与梁实秋相偕来到青岛,担任青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国立青岛大学校址位于万年山麓,是由从前德国的万年兵营改造的,共有五六座楼房用作教室和宿舍。最初,闻一多携家眷住在学校大门对过“大学路”上的一幢红楼里,因为是一楼,光线暗,不久迁至汇泉,住进一座离浴场不远  相似文献   

12.
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为更好地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系列"新",记者采访了《求是》杂志研究员黄苇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9月9日晚,北大哲学系终身教授、《儒藏》总编纂汤一介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就在今年的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去北大考察,行程中的一项重要安排便是拜访汤一介。作为久负盛名的哲学史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热",到90年代最早提倡"国学";从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文化总顾问,到《儒藏》工程的首席专家,汤一介通常被外界看作北大哲学系的"头牌",但他从不以"哲学家"或"国学大师"自居。  相似文献   

14.
<正>我于1961年在东安市场旧书店花六毛钱买了一本陶孟和的《孟和文存》,是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出版的。陶孟和原名履恭,天津人,祖籍浙江绍兴,1889年生。陶孟和曾留学英国,入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社会学。民国初年陶孟和回国,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14年入教北京大学,1918年任教授,并先后担任过文学院院长、哲学系主任、教务长。教书期间,陶孟和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在《新青年》等刊物  相似文献   

15.
余杰 《唯实》2003,(11):90-91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害黑熊这一事件本身以及此后清华师生引起的诸多反应 (无论是莫名惊诧还是拼命辩解 ) ,都充分地暴露出了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致命弊端。当然 ,今天所有的中国高校都在向清华学习 (包括北大在内 ,让我感到痛心的是 ,最近十多年以来 ,北大正在变得越来越像清华 )。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清华的问题也就是中国众多大学的问题。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新亚书院院长金耀基先生在谈到大学精神的时候 ,特别强调一流的大学应当给学生提供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生活”。他指出 :“文化生活常决定大学的风格 ,常影…  相似文献   

16.
正有这么一个人,少年时师从武岩法师、吴玉如先生研习书法;15岁起拜京剧须生大家奚啸伯为师;曾跟齐白石先生学画画;又师从北京大学金岳霖先生学哲学,受到冯友兰等先生指点。他用"少无大志,见异思迁"来形容自"飘逸沉稳、刚健温润、灵动厚重",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对其字的评价。他两次被授予中国书法兰亭奖,一次是教育奖,一次是终身成就奖。他是我国第一位书法博士生导师,在他和同事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下,他所工作的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比冯友兰年长两岁。虽年龄相若,却一为师一为生。大概因为年纪相仿,两人相处并无先生与学生之分。自从在北大哲学系结识后,彼此交谊久远,且都成了著名学者,尤其在哲学上均有造诣。曾一度,两人交往频繁,关系甚密。孰料,后来分道扬镳,形同陌路。让人意外的是,这两位大师之间的分歧不因性情,不因学术,而因人格。  相似文献   

18.
20多年前,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提出"贵州现象",探索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滞后症结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均衡过分悬殊的地区差距。在贵州"十二五"完美收官,经济增速连续5年居全国前3位、地区生产总值迈入"万亿俱乐部"、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全面建成小康决胜阶段之际,当代贵州全媒体全国两会报道组在北京对胡鞍钢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  相似文献   

19.
在孔学堂书博会上,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平,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长王纯,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丁为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钱明、《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就"阳明文化的传播与出版"展开对话。贵州如何抓好阳明学的教化?如何依托优势,将阳明文化打造为贵州的又一张文化名片?本刊记者邀请以上专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据顾颉刚先生<古史辨·自序>回忆,1916年,陈汉章先生讲中国哲学史,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商代的<洪范>.第二年,改请年仅27岁的留美博士胡适先生讲,他劈头就从先秦诸子讲起.这一大胆行为,后来被蔡元培先生称为"截断众流",并为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所效法,由此奠定了整个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