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对外战略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国家利益原则,他强调制定对外战略和处理国家关系都必须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坚决维护中国主权。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始终能够把握正确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
谷曼 《长白学刊》2006,(6):91-93
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很好地实现了为国家利益服务的目标,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兼备的特点,反映出中国的领导人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灵活处理外交事务的立场和谋略。  相似文献   

3.
关于国家利益属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利益是制定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依据,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加深对国家利益属性的认识,有助于正确界定、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具有客观性,全民性,系统性,运动性,矛盾性。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国际交往越来越密切,国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世界而独立生存。在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学说认为,国家主权是至高无上的,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和对内政策的最高目标。国家利益是指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和权益。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核心因素。国家利益的构成是复杂多样的,这种复杂性源于国家本身是最高级和最复杂的社会政治组织。从不同视角区别,国家利益可以分为根本利益与一般利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战略利益与战术利益、国内利益与国外利益等等。对于国际关系研究来说,区别根本…  相似文献   

5.
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如何正确理解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定位及其演变?国家身份是国家基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国际影响状况而对本国国家特性及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角色的认知,也是在与其他国家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主体间认同。国家身份的选择与定位对于一国国家利益界定、外交政策制定、对外关系行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定位,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优先方面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切合实际的判断,外交目标的明确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开展维和警务符合我国对外政策的战略宗旨,是我国大国地位和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多边外交的具体实践,丰富了我国的外交手段,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家的“软实力”,对发展我国的对外关系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搭桥铺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关系中,利益关系是影响国际行为的基本因素,而国家利益则是在国家对外行为中发挥作用的最持久、影响力最大的因素,是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动因。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制定某种外交政策,实施对外职能,是与这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分不开的。可见,国家利益是目的,外交政策、对外行为则是为保证、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而服务的手段。当代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斗争与合作并存。斗争并不完全排斥合作,合作中有斗争,在斗争中合作。合作与斗争都是受国家利益制约的。斗争是利益的驱使,合作是利益的需要,国家之间的分离聚合、亲疏冷热主要是…  相似文献   

8.
在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中,身份和利益是国家最重要的两大属性,也是影响领导人战略决策的两大最关键依据。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对中国的身份定位是:中国是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国家,国内矛盾始终不曾化解,外在威胁始终没有减弱,中国在冷战大环境中是一个受威胁的弱者。对于中国此时期的利益定位,毛泽东认定的利益是反苏抗美符合中国利益(这一认知在实践上是存在一定偏差的)。受威胁的弱者的身份认知和反苏抗美的利益认知,极大影响了毛泽东的对苏战略决策,决定了后续十余年中苏对抗的关系大走向。  相似文献   

9.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加强海关监督管理,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往,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制定本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是国家的进出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社会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国家关系表现为合作与冲突、互惠与损害、妥协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等形式,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不同矛盾的性质及其激化的程度,这使国际关系变幻莫测,扑朔迷离,令人眼花爆乱。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制约和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呢?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要分析。一、国家利益是一国制定和确立对外政策及其目标的基本依据,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国际社会的最主要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一个主权国家的对内、对外的行为的基本动因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一个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