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清 《传承》2008,(2):12-14
东固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在赣西南崛起的一块工农武装割据区域,是与井冈山根据地同时创建起来的最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是赣西南"群众斗争最红的地方"和"群众斗争的代表",被陈毅元帅赋诗誉为"东井冈"。东固革命根据地虽然独立存在的时间不长,地域范围也比较小,但它独特的斗争形式却丰富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宝库,是与"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方志敏式"齐名的"李文林式"的革命根据地,是创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2.
东固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在赣西南崛起的一块工农武装割据区域,是与井冈山根据地同时创建起来的最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是赣西南"群众斗争最红的地方"和"群众斗争的代表",被陈毅元帅赋诗誉为"东井冈".东固革命根据地虽然独立存在的时间不长,地域范围也比较小,但它独特的斗争形式却丰富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宝库.是与"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方志敏式"齐名的"李文林式"的革命根据地,是创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3.
朱荣兰 《传承》2008,(14):6-7
东固革命根据地曾被毛泽东誉为"李文林式"的根据地,与"朱毛式"、"贺龙式"、"方志敏式"等根据地并列,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它得以建立、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本文想从这些方面作些肤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东固革命根据地曾被毛泽东誉为"李文林式"的根据地,与"朱毛式"、"贺龙式"、"方志敏式"等根据地并列,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它得以建立、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本文想从这些方面作些肤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的国家政治保卫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公安机关正式产生。它具有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行使国家警察机关的一切职能。一、国家政治保卫局建立的历史背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进入了创建红军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时期。从1927年秋收起义到1930年,在全国先后创立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在各根据地建立之初,先后建立起各级工农民主政权——工农革命委员会,下设“肃反委员会”,这是在根据地与在上海保卫中共中  相似文献   

6.
试论井冈山的光荣革命传统—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70周年欧阳琥今年10月,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70周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井冈山时强调指出:“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忘掉。”(《江西日报》,1989年10月2...  相似文献   

7.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从井冈山进入江西南部,开辟了赣南根据地。3月至12月,红四军三度进入福建西部,开辟了闽西根据地。1931年9月中旬,红军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第三次“围剿”的胜利,遂使赣南和闽西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同年11月7日至20日,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宣告成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63人当选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为主席。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后,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8.
江小华 《传承》2008,(12):6-7
被毛泽东誉为"李文林式"、被陈毅誉为"东井冈"的江西省东固革命根据地虽独立存在的时间前后不到三年,但它在赣西南土地革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当时赣西南革命群众斗争的一盏明灯,是前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救援了从井冈山下来的红四军,在为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以及创建中央苏区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被毛泽东誉为"李文林式"、被陈毅誉为"东井冈"的江西省东固革命根据地虽独立存在的时间前后不到三年,但它在赣西南土地革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当时赣西南革命群众斗争的一盏明灯,是前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救援了从井冈山下来的红四军,在为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以及创建中央苏区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欧阳慧 《传承》2010,(13):8-10
<正>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有两个王佐。一个是莲花县高洲乡的王佐,他是毛泽东率领部队进军井冈山的引路人,但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另一个是井冈山茨坪(原遂川县)的王佐,他和袁文才一起因打开山门迎接毛泽东上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创建作出巨大贡献而名扬天下。这两个同时代出生的王佐,都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在第一次反“围剿”之前.毛泽东同志曾根据中央的精神.代表总前委提出“阶级决战”的口号。其内容一是动员反“围剿”,并相应地提出“诱敌深入”的军事方针;二是动员肃反打“AB团”。毛泽东当时针对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所进行的大规模“围剿”而提出的“诱敌深人”的军事方针.无疑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肃反打“AB团”的问题上.却出现了扩大化的偏差.造成了不应有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就有了一些针对敌探的报警和保卫工作 ,但由于没有专门的情报保卫机构 ,党组织多次遭到破坏。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 ,中央特科建立 ,利用敌人的各种弱点 ,采取正确的斗争策略 ,为保卫党中央和中央领导人作出了突出贡献。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肃反委员会 ,主要从事侦察保卫工作。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 ,进一步健全组织 ,制定章程 ,正确地开展肃反和侦察保卫工作。“九一八”事变后 ,面对与中外特务分子作斗争的新形势 ,中共中央社会部成立 ,各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委的社会部和抗日民主政权的锄奸保卫机关 (公安局 )也相继建立 ,并在保卫、公安机关内设立专门的侦察部门。  相似文献   

13.
吴昌华 《黄埔》2007,(4):46-49
第二十一章 五次谈判 国共两党再合作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江西中央苏区的红军在国民党军的“围剿”下,干1934年10月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干1935年10月抵达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会师。红二、六军团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2日到达四川甘孜,  相似文献   

14.
德泉 《中州统战》2001,(9):12-14
“八一”前夕,我来到了仰慕已久的革命摇篮井冈山,站在这块浸透烈士鲜血的土地上,心情格外沉重。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当年毛泽东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艰难和长眠在这里的无数个革命先烈,更是因为当时党的错误路线和决策,直接导致了部分党的优秀干部无辜地倒在自己同志的枪口之下,给革命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其中对袁文才、王佐的错杀,使得井冈山根据地很快落入敌手,中国革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一事件尤其令人深思。 毛泽东成功地完成了对 袁、王的统战工作 1927年9月中旬,秋收起义失利之后,毛泽东决定放弃不切实际的…  相似文献   

15.
1932年 8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央根据地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当时,根据地建设异常艰苦,战事频繁,要求红军既要深入宣传群众“扩红”,又要广泛发动群众进行各项经济建设。对此有些同志却简单行事,采取命令主义的方法,蛮横地向群众摊派公债,结果群众不喜欢,妨碍了“扩红”和经济发展。   毛泽东同志把官僚主义方式痛斥为“极坏的家伙”,从当时的情况看,它主要坏在严重损害了根据地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和红军形象,妨碍革命事业进程,贻误发展时机。 …  相似文献   

16.
卢诚 《传承》2011,(12):4-5,23
大革命时期波澜壮阔的江西农民运动是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根本:为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对小块武装割据进行了先行先试,准备了干部队伍,特别是袁文才、王佐领导的农民自卫军是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相似文献   

17.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开展武装斗争,在陕西、甘肃边界地区创建的一块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陕甘边革命斗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三、在战争中的“概然性”问题上,李文夸大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的对立,而很少看到二者之间的统一;事实上,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对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1、我们只要认真比较一下毛泽东的有关论述,便会发现,在战争中的“概然性”问题上,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理论基本上一致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对克劳塞  相似文献   

19.
熊轶欣 《传承》2011,(18):10-11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领导工农红军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结合红军政治工作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军队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不仅对根据地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和军队政治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深入农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在此后中国革命的实践中,这一光辉的思想为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解放战争时期,在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过程中,以邓小平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借鉴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