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志远 《前沿》2010,(19):128-133
国家认同的形成是国家和谐稳定和统一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此进程中也存在一种要求尊重、维护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的观点。因此国家和谐稳定和统一发展需要处理国家认同和现有的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冲突论"、"替代论"、"共生论"和"辩证统一论"等观点。本文通过对各种关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关系的不同观点的分析认为,国家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的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依据是不同的,但同时也存在联系,因此,在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共生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于浩 《中国人大》2014,(19):39-40
"为了适应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根据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将现行国家安全法修订为反间谍法。"8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国家安全部部长耿惠昌在作关于修订国家安全法的说明时说。"追本溯源"国家安全法国家安全部在1983年成立,随后即着手研究国家安全工作的立法问题,成立国家安全法起草小组。小组在调查研究、论证、修改、  相似文献   

3.
韩克庆 《传承》2012,(9):70-70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社会福利研究领域,国内学术界最近提出了"福利社会"这一概念,主张在政府主导下,建构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事实上,"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的概念大同小异,"福利社会"的概念更多强调在社会福利中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多元参与,而"福利国家"概念更多强调国家的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4.
"国家在场"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榕 《理论月刊》2010,(9):42-44
"国家在场"理论,主要探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理论被引入中国学术界以后,许多学科将它作为一种理论框架来诠释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国家、社会等有关概念的讨论以及对国家与市民社会、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社会、国家与民间信仰、国家与宗族等互动关系的探析。这些研究为"国家在场"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是作为"舶来品","国家在场"理论在中国的运用仍然需要继续进行学术理论的探讨与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5.
伊文 《中国减灾》2011,(6):60-60
在第三个国家"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5月6日,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防灾减灾从我做起"网络征文大赛暨聘请国家防灾减灾宣传大使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步入低谷的时候,在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在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纷纷背叛马克思的时候,"马克思"在西方却逆势上扬,美、英、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坚决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的马克思却在资本主义国家多次被评为"千年第一伟人",西方社会形成了一股蔚为壮观的"马克思现象"。千年之交的"马克思现象"有其深刻的原因,也可以传递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未羊 《同舟共进》2011,(9):78-78
倘若有人问:"你爱国么?"很多人可能会说"爱";若又问:"持不同意见是爱国么?"一些人可能会说"不是";若再问:"你会对国家提意见么?"有的人可能会说"不会"(有意见烂在肚子里也不会当面提)。长期以来,我们有这样一种思维定势:爱国就要说国家好,说国家不好就是不爱国。国民要与国家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喜欢提意见,那就是政治问题、立场问题,甚至可能成为"罪人"。  相似文献   

8.
封安波 《求索》2011,(7):244-246
在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的华夷观逐步向近代民族观转变,立宪派对待国内民族问题上,提倡"满汉一家"及"大民族主义";对待国外民族问题,由天下观变为近代国家观;革命派初期的"反满"宣传蕴藏浓厚的华夷之辨色彩,后来则提出"五族共和"的近代民族观念,体现于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宪法》之中。这种转变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大价值:在中华民族内部,"满汉一家"、"五族共和"等主张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理念,强化了"中华民族"及中国国家的认同;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中华民族及中国国家的定位逐步建立在理性和现实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姚文胜  彭箫剑 《人民论坛》2014,(10):103-105
"治权实体"理论直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前提下,在对既往"党政合一"及"党政分开"理论建设性批判基础上,提出党政有机联结为国家治理主体的新理念,建议一方面党委与国家机关紧密联系,形成统一的国家治理主体;另一方面各方妥善分工,实现良性制衡。  相似文献   

10.
弹指一挥间,浦东开发开放已走过20年风雨历程。纵观20年,浦东承载着浦东开发开放、综合配套改革、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三大国家战略。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市人大常委会都及时启动法制"助推器",为国家战略"落地"提供法制保障,激励改革的"弄潮儿们"敢为天下先。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美丽     
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中国政府制作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国家形象--人物篇》在纽约时报广场电子屏上滚动播出。首幕英文为"Stunning Chinese Beauty"(令人惊艳的中国美),范冰冰、杨丽萍、章子怡、周迅、张梓琳等影星、舞蹈家、名模以"中国式美丽"的形象在影片中争妍斗艳。  相似文献   

12.
崔晨 《北京观察》2011,(6):8-11
"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在这份今年3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首次将"打造首都经济圈"的内容写进报告,标志着这已成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北京市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也明确提出:"北京将更深入广泛地开展与津冀晋蒙及环渤海地区合作,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共同推进区域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形成。"  相似文献   

13.
李向阳 《传承》2011,(4):40-41
所谓"金砖国家"(BRICS),是指巴西(B)、俄罗斯(R)、印度(I)、中国(C)和南非(S)这5个新兴市场国家,这5个国家的英文首个字母连起来,字形和读音很像英文单词"砖"(brick)。近日在中国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引世人瞩目,不仅因为首次接纳南非作为成员,  相似文献   

14.
王萍 《中国人大》2010,(13):26-28
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就像一个人的肌体,必须有一个"免疫系统"来保护它的健康、安全,这个"免疫系统"就是审计。随着国家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审计工作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这一"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2009年的审计工作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多突破。  相似文献   

15.
方佳军 《重庆行政》2011,13(1):29-30
随着"外环"的开通,重庆全面拉开了建设10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的架势,正以"比肩京津沪"的气魄阔步前进。大渡口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全域位于"外环"以内、"两山两江"之间,拥有主城核心区最多的土地存量和34公里长江水岸。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重钢环保搬迁,为大渡口城市建设实现破茧化蝶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罗自刚 《前进》2014,(11):31-3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的同时,提出实现这一目标,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张维炜 《中国人大》2014,(23):22-26
12月4日,我国将迎来首个国家宪法日。 32年前的12月4日,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初启,在亿万民众热切期待的目光中,"八二宪法"经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颁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等条文,彰显出民主、法治、人权等宪法价值理念,让人们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相似文献   

18.
刘胜梅  陈延斌 《求索》2013,(1):72-75
《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国家思想,它强调"有道之邦"应"法天"、"承政",依赖与其相适应的礼法维持秩序,通过税赋的合理征收和使用来保持国家的正常运转,通过足兵、教民和慎战保障其不受侵犯,通过教育使民明孝悌以效国家。《论语》国家观有着鲜明的特色,它既是一种家族国家观,也是一种情感型国家观。  相似文献   

19.
一 1.所谓意识形态,在中国一向蒙着高级诡秘甚至吊诡的面纱;其实,无非便是社会的时代的意识之形态而已。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但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彼"意识形态"是针对政治意识形态而言的,即主宰国家之政治、经济、法律、外交及军事的主体思想。这诸方面的理念所构成的思想体系,是决定一个国家现实状况和发展方向的舵盘,故曰"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20.
凌云,这座深藏在桂西北大山里的国家级贫困县,2007年以来,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国家绿化模范县、国家科普示范县、国家西部地区教育"两基"攻坚先进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及广西城市建设市容环境"南珠杯"C类城市特等奖、广西卫生县城、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奖(2005、2007、2009年度)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