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一类社会危害性极强的暴力犯罪,具有主体弱势性、对象不特定性、行为突发性、动机泄愤性、影响示范性等特点。发生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和自身心理因素。有效地防控此类犯罪必须做到严厉刑法打击,规范媒体报道,提高快速反应、现场处置能力,完善情报机制,健全心理疏导以及完善社会保障等。  相似文献   

2.
浅析个人极端暴力犯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当前我国突出的犯罪类型,危害后果极其严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其特征是犯罪主体弱势性、犯罪动机报复性、犯罪行为攻击性、犯罪性质恐怖性和犯罪影响关注性;其生成机理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和复杂的个体因素。科学防范、有效治理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必须在案件预防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措施上下功夫,从而有效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公交车纵火案成为继持枪抢劫杀人之后又一个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典型。全力维护公交安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严打严防公交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该类犯罪的特征是在主体上"去组织化";行为方式"极端暴力",且易被复制。它不仅危害公共安全,更给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究其原因,既有犯罪行为人主体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社会环境的原因。只有坚持主客观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统筹协调才能维护公交安全,确保市民平安出行。  相似文献   

4.
5.
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现场处置中的警察第一响应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第一响应者是突发事件应对中先期到达现场,采取紧急措施制止危害、开展救援的警务人员,属于广义的第一响应者范畴。极端暴力犯罪案件多在短时间内造成极为严重的伤亡后果,"公开—动态"型极端暴力犯罪案件对公安机关的现场处置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一响应警力的先期处置在现场应急处置中占有先导地位,具有复合性、局限性和紧迫性特点。警察第一响应者应基于紧急部署策略快速反应,评估确定核心任务,以有效战术干预减缓和制止危害。公安机关应立足社会预防,健全情报机制,改进勤务模式、装备保障和专业训练,提升应对处置极端暴力犯罪案件的第一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视域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是指完全由一个人策划、筹备、实施的极端暴力事件,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往往起源于泄愤,但针对的并不仅限于直接相关人,而是将报复目标泛化进行的无差别伤害。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多起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充分表明,该事件的现实危害程度超过恐怖主义,防范难度甚于反恐,是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对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的...  相似文献   

7.
极端暴力犯罪人的心理具有认识偏激、情绪焦虑暴躁、自我控制力弱、易冲动、多疑敏感、报复性强、冷漠等特点,这些特点是社会化过程障碍导致的。对这些负面心理的预防要从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两个方面进行,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正"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指单独个人实施极端残忍的暴力手段,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及不良社会影响的恶性犯罪。此类犯罪人大多经济基础薄弱并具有偏执、冲动、报复心强、仇视社会等极端的心理状态。例如,2018年9月12日晚,犯罪嫌疑人阳某云独自驾车冲入衡  相似文献   

9.
暴力犯罪是指对他人人身及公共安全实施暴力行为的犯罪。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同暴力犯罪作斗争的形势仍然非常艰巨、复杂、严峻。文章结合台州市暴力犯罪案件的发案情况,分析了当前暴力犯罪的主要特点,提出了控制和打击暴力犯罪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报复社会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由单个行为人策划、筹备、实施,以报复社会制造公众恐慌为目的,企图伤害不特定多数人,在同一时空区域内突发,手段特别残忍,后果特别严重的暴力犯罪。通过对近期国内此类案件的整理与分析发现,犯罪人核心表现为仇恨情绪,情绪的背后是未被满足的缺失需要,由于扭曲的认知使得犯罪人提出了不正常的诉求,最终导致需要不能被满足,结果不断强化仇恨情绪,最终导致犯案。本研究根据犯罪人的作案特点提出对重点人员、时空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圈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日益加大,经济利益的驱使势必造成地区间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反恐防暴斗争日益尖锐,群体性事件和各种持械极端暴力犯罪不断增多。这些案件都极大地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及生命财产安全,也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安全感与幸福度。笔者从引发个人持械极端暴力犯罪的诱因出发,深刻探析其犯罪特点,以及针对目前现场处置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民警在职培训存在的不  相似文献   

12.
暴力犯罪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矛盾日趋突出,犯罪率急剧上升。其中,暴力犯罪是我国目前刑事犯罪活动中十分突出的犯罪现象,社会危害性极大。研究暴力犯罪的原因、心理机制、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从而提供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途径,就成了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本文从暴力犯罪心理这一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预防暴力犯罪、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囿于我国对于枪支的严格管控,公共场所的个人极端暴力行为多以持刀斧砍杀的形式出现。近年来我国持刀斧砍杀个人极端暴力行为案件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界定并剖析以持刀斧砍杀为典型的个人极端暴力行为的概念及其特点,围绕目前我国公安民警在应对此类案(事)件现场处置中的突出问题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现场处置战法,可为公安民警安全有效处置持刀斧砍杀个人极端暴力行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暴力犯罪相比,严重暴力犯罪已经危害公共安全,这是其本质特征。文章从"暴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突发公共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等易混淆的概念入手,从认识层面理清各自内涵属性,提出应从行为手段与危害公共安全二者的结合来界定突发事件的性质,认为是否内含"人为恶意破坏、危害公共安全"要素是严重暴力犯罪与一般暴力犯罪的根本差别。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作为突发事件中性质最为严重的一种,其发生、发展的控制不能寄刑罚手段一途,须动用特别手段紧急处置。  相似文献   

15.
自杀性暴力犯罪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随着我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频频发生的危害社会的自杀性暴力犯罪现象而产生的。自杀性暴力犯罪不是一个法律概念,也不是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种类,它属于暴力犯罪的一种。自杀性暴力犯罪的表现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自杀者一般采取爆炸、投毒等暴力手段与危害对象同归于尽,这种自杀犯罪形式占绝大多数;第二种是等到实现犯罪目的后再自杀。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我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多发,由于事发突然,作案人不计后果,手段残忍,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和重大社会影响,致使群众产生了恐慌心理,严重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内很多专家学者、资深警务人员不断对这一犯罪类型开展研究,各地公安机关迅速强化防范举措,积极应对。为进一步分析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发展变化形势,加强处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暴力犯罪明显增加,手段不断变化,社会危害性极其严重.针对这些犯罪,应该采取如下对策:加强法制教育;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速案件侦破,加大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8.
在暴力犯罪案件侦查中,被害人的作用与地位不容忽视.通过被害人的陈述,公安机关可以了解到被害人遭受犯罪分子侵害的事实经过和结果,了解到犯罪分子的部分情况,从而为开展侦查,揭露犯罪提供客观条件,为认定案件事实提供重要依据.因此,研究被害人心理,探讨影响其如实供述的心理障碍,获取被害人真实、可靠的陈述,对确定正确的侦查方向,及时破案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暴力犯罪中的被害人心理作粗浅的探讨,希望能对公安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20.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各地以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抓手,推动多部门协调联动,构建心理干预疏导常态化工作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统筹整合基层治理资源,从源头上化解各类风险隐患。调研组认为,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共享、推进社会共治的重要途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贯彻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和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的具体实践,应更加突出"社会心理"对"社会治理"重要作用。建议:进一步明确政府主体责任,细化各部门相关职责,加强统筹协作力度;完善极端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及应急处理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心理服务人才队伍,规范心理服务行为,建立公益性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重视重点人员疏导帮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