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学丽 《长白学刊》2015,(1):114-118
新中国成立初期,单位制度的建立,以严密的单位组织体系、单位办社会及形成单位家族式氛围和总体性意识形态等方式,促进了社会总体结构的稳定,保障和满足了单位人等社会成员的基本物质和精神需求,有效地增进了个体安全。改革开放以来,单位制度的变迁,带来了单位体系的松解,单位办社会职能的分离及单位家族式氛围的衰微和总体性意识形态的消弥,成为削弱个体安全的重要诱因。通过优化社会组织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培育和塑造公共精神等举措,创新社会管理,增强个体安全,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2.
个体安全:关于风险社会的一种反思及研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所有的人类安全中,个体安全是更为基本的、本体性安全,是其他人类安全(社会安全、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的基础和归宿。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往往影射出社会安全的隐患和社会风险的威胁。我国目前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是个体安全问题的直接成因,这些影响可分为"现实的困境"与"未来的威胁"。针对个体安全问题以及社会风险化过程的不确定性、不可测性等,个体安全研究应当体现出全球与本土、现时与未来、宏观与微观、社会系统与日常生活等重要研究视角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风险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现代社会、晚期现代社会、风险社会……这些描述社会发展阶段的专门术语每个人可能都耳熟能详,但对其中的风险社会的深刻含义以及它所带来的安全威胁,人类还正在逐步认识之中。如何将风险社会、个体安全、保障机制、保安业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理清,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尤其是现代保安理论应当进行探讨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中国保安业的发展与个体安全保障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安全是构成公共、集体和社会的个人所需要的而且能够由政府的公共物品和市场机制所提供的安全。个体安全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的概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满足个体安全有不同途径,形成不同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由于个体知识、经验、判断能力、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导致个体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具有差异性。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个体安全的内涵、范围等都在发生变化,保安业无疑是满足个体的安全需求最重要、最灵活的资源。应适应市场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个体安全保障机制,使安全服务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个体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社会变迁的主要特征是:农业向工业、工业向后工业的转变同时进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治、经济、文化各社会构成要素分离和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变迁以巨大的力量和规模改变了个体的命运和社会化轨迹,加深了人们对于安全的渴望,安全需求意识增强,安全需求主体多元化和安全需求内容扩展。经济贫困、生态环境恶化、犯罪问题严重、安全事故频发以及个人信息泄露等,是我国社会变迁过程中个体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与威胁。日益增长的个体安全需求为保安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政府提供的安全保障条件的基础上,可求助于非政府机构提供的各种安全服务。  相似文献   

6.
李棉管 《思想战线》2012,38(2):6-10
现代社会转型一方面使得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社会保护的尝试性举措也越来越多样化,然而人们获得的实际个体安全感受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形成了个体安全内卷化现象。这种内卷化表现在个体安全的各种形态中:总体型个体安全、组织型个体安全、社区型个体和新型个体安全。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安全治理的唯技术取向和消极保护的主导地位,共同导致了个体安全内卷化,因此治理个体安全内卷化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多元主体综合治理、强化安全治理的社会取向、积极实施发展型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7.
有感安全     
中国人对安全感的特殊在意是很难扭转的。从自然到人类,从经济到社会,从“十二五”规划提到的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以及金融安全、气候变化等,到老百姓每时每刻身临其中的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投资安全等等,  相似文献   

8.
安全研究是一个逐渐展开和丰富的知识领域.在各个学科的贡献中,社会学取向的安全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人与社会的安全曾牵动以往社会学家的研究关注,当代社会学理论则推动了安全议题的重新确定.21世纪以来.我们在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中,逐渐延伸出"个体安全"这一方向,对安全的内涵进行了反思,对作为社会学范畴的安全给予了界定.对个体安全的内涵、研究意义和方法做出了较为系统的阐说.在促进安全研究定位于人的实际诉求、切实逼近基层社会和生活一线的过程中,个体安全研究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坚持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 ,揭示了深入持久地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依据及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系国家领土安全的青年个体思维和行为是否合理,其根源是什么,是否对国家发展产生影响,是国家间领土冲突时必须严肃对待的事情。找到问题的根源,分析特殊背景下的我国青年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对审时度势地采取相应策略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作品中具有明显的女性个体意识,具体体现在她作品的反崇高性特征和她对死亡的独特理解。而她对力量的着迷和对独处状态的选择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她对于男性世界向往与失望并存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2.
严国红  李宏伟 《前沿》2012,(18):42-44
社会心理对社会个体自我最佳人格的塑造、认识能力的改变、思维灵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社会心理是社会个体思维方式形成及运作的原始条件,并以“共同意识”的方式限定着社会个体思维的社会化过程;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在认识发生的起始阶段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并为认识的深化提供内在动力;再一方面,社会心理在灵感的目标、酝酿、触发、形成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认识主体的思维过程,并施加非逻辑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孙晓青 《小康》2010,(4):32-34
“民工荒”在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民工们却不慌。“新生代”农民工们选择重新定义自已的人生,但事实上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述了通过指纹、掌形、声音、笔迹进行个体识别技术的程式、特点、发展状况和在安全防范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论个体的自觉能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剑昌 《湖湘论坛》2008,21(3):113-115
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个体能自觉地在对象上表征自我的本质力量,个体的自觉能动性体现了个体的主体性,其内容是意识性、自主性和实现性。  相似文献   

16.
"去集体化"与"弱组织化"过程中个体安全的寻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改革是制度变迁与日常生活转型的双重过程,"后单位时代"个体面对两个紧迫问题,一是"去集体化"变迁在削弱了"机械式"的政治与社会整合纽带的同时,也导致价值多元化与个体原子化程度的增加,也就意味着个体安全感的削弱.二是"弱组织化"的生活环境,使得个体安全感的寻求变得愈加艰难.因此,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工作及职业团体建设与社会共同性价值的塑造成为增进个体安全的组织和规范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角度描写了个体量词"口"的产生与发展。考定了个体量词"口"最早产生于汉代,后代主要沿着"替代型"和"形状型"两条途径发展,中古时期较为活跃,到了近代汉语则有所萎缩,只有部分用法沿用至现代汉语。在描写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其产生、发展的原因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8.
安全感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提出打造全省最安全城市目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打造最安全城市须理性把握群众安全感的内在特点,树立先进的工作理念,采取多元化的、灵活的各项措施,调整和完善社会运作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个体恐怖犯罪的归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9月,《新闻周刊》刊登了记者唐建光的一篇文章———个体恐怖犯罪威胁中国社会。在该篇文章中,首次使用了“个体恐怖犯罪”这个术语。所谓个体恐怖犯罪,是指那种没有政治目的,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安全,造成恐怖气氛和社会恐慌的个体犯罪。这种犯罪可以使人联想到很多震惊中外的画面:云南大学学生马家爵轻松杀死四位同班同学;河南驻马店人杨新海几年间流窜豫、皖、冀等地,杀死67人的一桩桩灭门惨案;大连人张丕林一手炮制的北航空难毁掉了一架飞机和112名乘客的生命;心理变态的河北石家庄人靳如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系列爆炸案,造成108人死…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一个个自身和谐的生命体。离开对尘世飘泊灵魂的安顿和终极关怀.离开对现实个体生存价值的卫护和关爱,离开对个体生命精神的激发和张扬,构建和谐社会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