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跃  王瑜  李超超 《思想战线》2004,30(2):103-108
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云南少数民族对老人的赡养是建立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上的,表现出不同的特殊性,所形成的养老传统,是一种民族习俗与外来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民族共性与族群特性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积极的做法、经验以及存在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民族旅游的开发是近年来旅游学术界和实践中争论较多的问题,主要围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而展开。村寨旅游是民族旅游开发中一种主要的形式,本文在比较几种民族村寨开发模式的基础上,以“中缅第一寨”———勐景来的成功开发实践为案例分析,提出一种以保护开发为前提、公司起主导作用、有鲜明特色主题、村民普遍受益的多赢发展模式,即CCTV模式。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民族文化资本化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从总体上看,众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主要聚集于广大的村寨之中.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文化成为了重要的文化资本,在这些文化资本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民族村寨的经济也开始逐步转型,并进而对民族村寨的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旅游开发对于旅游目的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往往难以预料。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原住民族应该在文化上确定某种"谢绝游览"的界限,以保证其民族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纯洁性。文化界限对于民族风情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强调尊重旅游目的地民族的文化隐私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6.
罗赞 《八桂侨刊》2023,(1):73-80
桂林华侨农场自1960年成立伊始,先后安置了印尼归侨与越南归侨,经过60多年的发展,归侨的生计方式发生重大变迁。2017年“乡村振兴”概念提出以后,桂林华侨农场生计模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新的转型,农场的土地制度、产业融合、文化发展成为归侨生计转型的驱动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归侨生计转型体现出多元化发展、“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式发展的特征。对于归侨而言,这一生计转型是一种具有较强复合性的生计转型,是基于社会资源与社会环境之上的以减贫为目的的生计变迁。  相似文献   

7.
8.
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以贵定县音寨为个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村寨旅游已经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形式.音寨民族村寨旅游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效.音寨旅游业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双保障"措施是音寨村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六注重"是音寨村旅游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采用历时与共时两种比较方法,探讨了旅游开发背景下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郎德上寨生计方式的变迁:以民族民间文化为内涵的旅游正逐渐为少数民族原住民接受,并改变着他们的生计模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生计方式正悄然向以文化谋取生计的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白明跃 《重庆行政》2015,15(2):22-23
位于重庆市酉阳自治县酉水河镇的河湾山寨距离县城74公里,后溪古镇是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河湾山寨位于酉水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核心部位,境内还有“三峿奇观”、“老柏梯田”、“大江竹海”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秀丽宜人. 其中的河湾山寨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建寨,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共有342户,1392人,有木质结构房171幢,砖木结构房11幢,砖混结构房32幢.河湾山寨以土家吊脚楼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土家族集居的典型作品,寨前临酉水河,寨中房屋多被大树隐蔽.山寨内步道共有4900多米,改造前为泥土地面,梯步用乱石砌成.圈舍零乱,部分房屋年久失修,造成少数建筑风格与山寨土家族民族整体风貌不协调.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与生计方式存在着耦合互动的共生机制,传统生计策略的抉择大多融嵌于自然环境的约束范畴,而人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计理性.人们依赖在互有差异的生态格局基础上,经过身心实践后形成了适应本土发展的生计方式,善于把山、水、地、树、气候等生态元素进行最优组合再造,从而孕育了"稻田养鱼"重组水稻模式、"气候—鱼苗"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温州模式”存在和发展的三大运行机制与环保责任社会化的互动研究入手 ,提出“环保责任社会化”的思考 ,并通过转换研究视角与拓展研究领域 ,反思“温州模式”的内涵与进一步发展 ,以求为环保与经济发展的衡平 ,经济学与环境管理与立法的互相渗透提供“模式研究”的范示。  相似文献   

13.
吴燕怡 《思想战线》2012,38(4):145-146
石林W村位于世界著名风景区石林入口大道一侧,依山傍水,风景旖旎,是一个撒尼人聚居的村寨,也是一个游人很难从视野中抹去的村落。W村曾经是石林县最穷的村子,但随着石林风景区的发展,W村的面貌和村民的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在石林县政府对风景区向世界著名风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迈进的每一步发展中,W村都与之同步地发生变化,不仅从最穷的寨子变成了石林周边最富庶的寨子,还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一些长久以来具有一定约束力的风俗习惯。在W村风俗的变迁中,不难看到地方政策对长期存在的风俗习惯具有一定正面影响,但同时也有不少负面影响,所以,对政策影响民间风俗变迁的作用力应当加以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张光辉  王桂花  余浏 《传承》2022,(3):105-111
民族村寨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村寨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乡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以下简称“程阳八寨”)为例,分析在我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生态价值,指出当前制约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提升民族村寨旅游服务水平、提高旅游治理能力、升级旅游品质、实现旅游绿色发展、加快旅游智慧转型等方面,提出实现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5.
社会治安巡防工作是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动态化特点的日益凸显,传统巡防工作的弊端日益显现,转型升级成为必然。按照现代警务机制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探索建立"人机互动"新型社会治安巡防模式,不断提升公安机关社会治安动态掌控能力并取得实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肖青 《思想战线》2006,32(6):89-94
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是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受到现代化冲击最为迅猛的时期,民族村寨文化在这一时期先后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复兴与重构。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是族群内部自下而上的自发性文化复兴,90年代至今仍在继续的则是“他者”介入后自上而下的引导性文化建构。从本质上看,这两次村寨文化复兴都是民族文化持有者对现代性语境下的族群身份、文化归属、自我认同等所进行的努力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正处于加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阶段,生计方式的剧烈转变对这些地区的居住空间格局、家庭结构、宗族关系进而内部社会关系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依据在贵州省安顺市G村获得的田野资料对这一变迁过程的内在发生机制做出分析,并对民族地区如何重建适应现代化转型需要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做出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朱尊尊  张建平 《求索》2011,(2):26-28
跨境地区间产业合作的筹划和构建需要以市场供求机制为基础,动力来源是产业生命周期存续发展的要求和国际投入产出关联的循环强化,但作为一种政策机制,地区间产业合作同时有赖于产业政策的正向激励,需要宏微观政策与之相配套,方能发挥出更强大的效应。本文以吉林省和日本关西地区为例,考察了双方开展区域产业经济合作的可能性和相关政策支持。研究表明,吉林省与日本关西地区产业合作具有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性和政策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郑卫东 《今日民族》2010,(10):34-37
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有两大意外的契机,其一为“甲骨文字的发现和甲骨学的建立”,其二为“敦煌遗书的发现和敦煌学的建立”,二者使现代学术改变了晚清疑古学派的“理念根基”,“以甲骨、敦煌等新发现为基地,走上了正面诠释古典的道路”。(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少数民族古文字如敦煌文献中的藏文、突厥文、龟兹文对现代学术的“二重证据法”以及中华文明史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纳西东巴文字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0.
魏美仙 《思想战线》2008,34(2):11-14
民族村寨旅游展演艺术建构是旅游场域多种力量的协商共谋,自我与他者双重视域的存在使其建构中贯穿着本地文化与游客消费文化间的紧张与互动.在本地艺术符号征用与其他艺术符号借用创造及其作为地方性文化表征的强语境性与表意性形成的去语境性间,符号选取及其意指活动的双重运作部分消解了自我与他者间内在张力,文本得以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