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雁行模式的转变与中、日、东盟三边关系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瑜滢 《前沿》2007,(11):232-235
当前,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和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化的两化趋势正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而不断增强,国际产业转移因此成为国际关系变化发展的一个深层经济动因。同时,东亚各主要国家、地区的产业发展也出现新动向,传统雁行模式发生转变并进入"后雁行模式"时期。对此,本文将主要从东亚产业转移这一国际经济现象入手来探析雁行模式的转变对中、日、东盟三边关系调整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台湾作为东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雁行模式"中充当"承上启下"的中介者角色,为东亚奇迹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东亚区域经济发展和制度性合作的推进,台湾的角色和地位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受其政治目标取向的影响,而无法参与东亚经济制度性一体化,从而日益显现边缘化危机。未来台湾参与东亚经济合作可以"经由两岸经济整合"和"以地区经济体身份"两条路径,而后者更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日本政府在2001年贸易白皮书中首次承认,日本充当亚洲经济发展领头羊的“雁行结构”已经崩溃,取而代之的是急速增长的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4.
该文分析了亚洲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提出面对“后危机时代”的课题,降低“转型成本”需要亚洲共同的合作和努力,“两型社会”建设应该成为“东亚合作”共同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由于东亚地区战略地位上升,奥巴马政府提出了"重返亚洲"。美国东亚战略做了新的调整,主要内容包括强化在东亚的军事优势、试图主导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推行积极的东亚参与外交。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涉及对华强制性接触、单边压力下的东亚地区主义的影响。尽管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形成一定的压力,但是应该理性看待其影响的限度。  相似文献   

6.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曾被誉为“东亚模式”。然而,也有人断然否认。究竟有没有“东亚模式”?青年学者成峰撰写的《对“东亚模式”的再探讨》一文,对这一学界争鸣较多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7.
40年前,亚洲似乎注定是一个贫穷的大陆。而现在的东亚经济却被视为有着巨大潜力和非凡活力的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东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以世界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完成了工业革命,已经成为20世纪后半叶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无怪乎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许多国际经济组织和众多专家学者誉之为“东亚奇迹”,更有人由近些年亚洲经济增势强劲推导出“21世界是亚洲  相似文献   

8.
分析家对亚洲经济前景的预测分歧甚大,乐观者预言亚洲经济的全面复苏将再创“亚洲奇迹”,而悲观者则认为金融危机的阴影并没有从亚洲消失。人们不禁要问:1997年底,一些分析家轻易地断言:亚洲地区在今后若干年将没有任何希望。事实证明他们是错误的。但现在就对亚洲经济强劲增长感到欣慰也可能是为时过早了。东亚经济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就已经显露出复苏的势头,1999年经济强劲的增长更加强了这一判断。但今年以来,对亚洲经济前景的预测则出现了很大分歧。美国斯特拉特福公司的预测令人不安:亚洲并没有从1997年的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的反映,是中国从关注自身到关注周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结果,是中国经济实力提升之后愿意与周边国家共同改写东亚未来发展命运的战略举措。中国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回应了东亚地区客观发展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探究这场始肇泰国、继而波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再蔓延到新加坡、韩国及中国香港及台湾地区,甚至祸及整个世界经济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诸多成因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场危机是东亚模式的危机,东亚模式已是历史的终结(见《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5期第31页)。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引发的该地区国家或地区连锁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仍在发展,使关于东亚模式的争论频频公诸于众。对这一模式持否定态度的人士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佐证,以证实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保罗·克鲁格曼教授早几年一番论断:东亚经济的增长没有什么…  相似文献   

11.
全毅 《新东方》2009,(12):9-16
作为一种赶超模式,东亚发展模式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它同样存在严重的局限性。东亚模式的局限性表现在工业化进程中造成严重的对外贸易摩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更暴露了裙带资本主义的体制弊端,特别是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其严重依赖外部市场的局限性已经暴露无遗,遭受了东亚奇迹产生以来最严重的冲击,以致有学者认为金融危机摧毁了亚洲发展模式,并将带来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积极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这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经济区域性合作趋势明显增强.随着欧盟货币一体化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转向亚洲,亚洲经济发展的主体在东亚,而东亚经济发展的热点在以中日韩为中心的东北亚.因此,加强东北亚经济区域合作应当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天女下嫁型"是藏缅语民族谷种起源神话中具有代表性的神话类型中的一种。"天女下嫁"这一模式化情节蕴含着谷种与新娘、劳动生产与两性生殖之间的类比。  相似文献   

14.
正确认识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论界历来存有争议。近年来亚洲金融危机的出现,这一问题再次引发新一轮的争论与思考。国内外有一种观点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实际上证明了东亚政府干预模式的失败,因而政府干预的神话不灵了,不能过多迷信政府的作用。这种观点的提出,要求我们对政府的作用作出新的审视。对于政府作用的认识与评价,不是简单的评判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与现实予以具体的把握。就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现代化的“先行者”还是“后来者”,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离开政府的重要作用,对于那些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东亚奇迹”成了近年来国际舆论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但是,自从美国以常有惊世骇俗言论的经济学新星——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在《外交季刊》上撰文,对流行的东亚“小老虎”创造了东亚“经济奇迹”和“21世纪将是东亚世纪”的说法提出挑战性质疑后,再次掀起了重新评价“东亚现象”的热潮。为此,本期发表了中华工商时报首席记者胡舒立女士赴美采访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谈亚洲“四虎”经济增长质疑的文章——“东亚”:真老虎还是纸老虎?读了此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6.
正认真审视克里访问后留下的"疑问手",可以发现这实际上都是奥巴马政府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执行不力的一种结果。新春伊始,美国国务卿克里沿袭了奥巴马政府的惯例,早早启动访问东亚的行程,为全年的东亚外交谋篇布局。具体算来,这已经是克里担任国务卿不到一年之内的第五次东亚之行。此行中,他既要与相关国家就广泛的议题进行深入讨论,更要为4月末的奥巴马总统亚洲行程打好前站。访问的结果不仅关  相似文献   

17.
国家的存在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保证,但是国家也常常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从成功的典范到面临严峻的挑战,东亚经济的变迁史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再次验证了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的这一经典性论断。对于大多数处于赶超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继续给予东亚模式,尤其是东亚模式中的政府以必要关注.仍是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强政府的历史溯源林德布洛姆认为.世界上各种经济体制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它们是民主的还是专制的,而在于政府代替市场或市场代替政府的程度不同、东亚模式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莫过于政府在东亚(包括日本…  相似文献   

18.
二战结束后 ,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许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将东亚经济的成功称作“东亚奇迹”。究其原因有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序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高投资率等。但从 1997年下半年起 ,这儿却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 ,这说明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 ,东亚地区过去二三十年所实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再象过去那样有效 ,必须对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19.
东亚金融危机显示出EADM不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困境,"新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兴起正是东亚经济体对此变革要求的积极回应.旧EADM的变革与创新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对于"外部创造"与"外部市场"的依赖,塑造并保持国际竞争力以及谋求快速、均衡的贸易增长,重新建构地区经济秩序和经济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李加洞 《理论月刊》2007,(10):140-142
20世纪70年代随着"新冷战"的到来,太平洋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美国在亚太战略重心转向经济领域;"新冷战"使中国对外开放得以顺利启动并使战后形成的东亚经济体系发生变动,中国被融入到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去;随着美国保护主义的实施、日本与亚洲经济进一步地结合以及"大中华经济圈"的形成,美国亚太经济一体化中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