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政治存在主义和哲学存在主义来说,能动行动是其最高的关切。在一个从经济学—科学技术思维看待的世界和那个世界意义以及能动行动的极大失落之间具有一种内在关系。一个本质上由经济学—科学技术统治的世界,只关乎实证的实在,因本质上“遮蔽了”政治而使世界丧失了意义。在回应经济—技术时代之显然的无意义性问题时,对科学政治的可能性问题的辨析是关键。这也许是因为这样的事实:与经济学—科学技术思维主宰作最彻底的决裂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不考虑科学性的所有因素。政治观中文化危机在哪些方面应当归咎于科学技术的作用?而为此又应当肯定政治实践的哪些“科学的因素”?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即使在以科学和对依靠科学进步的信仰的名义下加以考察,也不能违背科学认识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古希腊苏格拉底之死为切入点,探求哲学的本质、使命以及哲学的生存发展问题.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大案”.导致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有起诉因、政治因和哲学性格因,而苏格拉底的哲学性格,即“牛虻精神”是苏格拉底之死最真实的原因.苏格拉底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哲学的三大使命:求善、授法和批判,这三大使命是哲学的生命之本、动力之源、发展之基,也是苏格拉底以死为代价给后来、当下乃至未来的哲学指明的生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最近,美国五角大楼和“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先后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两份年度报告,毫无根据地大肆宣染所谓“中国威胁论”,报告借题发挥,无事生非,对中国发展自卫的军力和对外经贸说三道四……。联系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的风风雨雨,这种论调时起时伏,无独有偶,这种声音也不时地在我国近邻的一个岛国上响起。冷战结束已经十余年了,为什么世界上总是有人死拖着“冷战思维”不放,别有用心地散布“中国威胁论”,它们的目的、企图是什么?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上热爱和平的人们必须引起警觉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为何物!“人”在何处?对于人类自身的哲学思考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始终。哲学永远是属于人的,这不仅指哲学是人类理性对于世界根本问题的高度概括,而且也指一切哲学思考都是为了人的,到头来总要归结到人的问题上。在文明伊始之时,这一点尤其突出。人类是宇宙天地的产物,还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归根结底,人类在自然界里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哲学应该对此做出回答。在人类自我意识刚刚开始萌发的原始初  相似文献   

5.
以德化人     
德,是立身处世的宝中宝。德,是世间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何为德?古代先贤有许多关于德的论述。《礼记》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意思是说道德、品德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根本,而财富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不仅作为身外之物的财富不能与“德”相比,而且,在精神世界中的其他方面也不能与“德”相比,古人认为:“才而无德谓之奸,勇而无德谓之暴,辩而无德谓之怠,智而无德谓之谲。”吕尚在《文韬》中说:“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在今天,一心为人民服务,诚心解他人之难,即为大德也。…  相似文献   

6.
日前偶然读到胡适的一则轶事,说他晚年与老友梅贻琦诀别时,看到梅的家属唱歌祈祷,勃然大怒,大声说:“这是愚蠢!”论者认为,“这与他少年时代铸塑成的无神论思想是前后一贯的,颠沛造次,不肯须臾忘却,老而弥坚,确实难能可贵。”这使我想起鲁迅对死的态度,他在去世前四十五天写过一篇以《死》为题的文章,明言“我是到底相信人死无鬼的”,自称是对于死的“随便党”,而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始终把死看成“自然的法则”,所谓“花开花落两由之”。鲁迅和胡适两人后来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甚至颇为对立,但是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这两位大师在漫长的岁月中,却始终坚持他们早年所倡导的科学精神,至死靡他。  相似文献   

7.
中国语言极为丰富,自古说话就讲究礼貌和艺术。故凡遇不想直说、不好明说、不愿说而又不能不说的话,就拐着弯儿,变着法儿说。于是,在修辞格上就出现了“委婉”一词。 有了“委婉”,说话就灵活多了,方便多了,也得体多了。比方说,帝王之死,既不能说死,也不能说亡,得用一个委婉之词,说“驾崩”。既然驾为车辆,崩为倒塌,车毁马翻,人焉能不亡?又如,当年曹操,率军攻吴,下战书时也是委婉得很,不说我将与将军决一死战,而说“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意思是说“我将与将军在东吴一起打猎”。你想,以魏国之大,不乏游猎处,何必要借吴国疆土?而且打猎只需主公带上少许人马,何须兴师八十万之众?显然易见,把曹将  相似文献   

8.
财杀人     
云溪子 《小康》2006,(9):72-73
财可以富人,而不义之财可以杀人!儿时即闻人们常云一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吾多年于此相信不疑,也常用此语对一些事发表感慨。后来,懂的理、经的事渐渐多了,便觉得此语并不尽然。待到雪染双鬓,更感此语虽有几分道理,而不当之处多多。人为“财”死与鸟为“食”亡,几不能相提并论。食,为鸟生之必需,无食之鸟能活几时?无食是死,故觅食求生。然鸟食不乏人所下之饵,鸟食饵而被扑杀,故鸟为食亡。此情可怜,鸟乃为生不得已而为之矣!食,亦为人生之必需。若人为“食”死,则情同于鸟为食亡矣。然“财”与“食”不能等同。财既含求食所必须之费,更…  相似文献   

9.
报刊文摘报道,19世纪末,美国纽约有一大富翁,雇华仆一人,名丁龙。数年后将之辞退,但该翁居室不慎失火,翁幸免于难。丁龙闻讯后即自动返回侍候在侧,翁不胜感动,问曰:“我早将你辞退,为何自愿重返?”龙答曰:“家父早有名训,亲邻有难,必助之。”翁曰:“令尊是否读过孔孟圣贤书,有以教之?”龙答曰:“家父乃草莽农夫,不识字。”翁继问曰:“令祖父必读过书。”龙又道:“吾家世代皆未读过书,非书香子弟。”翁闻后惊叹不止。丁龙在富翁处又工作多年,辛劳致病而死,死前对翁曰:“余多年所获薪金未尝多用,悉数积存于此,有一万余元,不如奉还。”翁大恸,…  相似文献   

10.
佛教理念与世界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首届“世界佛教论坛”①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心”是什么?“心”是个体主观的心理现象,精神现象。“心”的活动与内涵是复杂多样的:从结构来说,心有自体与作用两个方面;从性质来说,心有染污与清净之别;从功能来说,心又有心、意、识三面②。“从心开始”,  相似文献   

11.
认识主体性的揭示,给当代中国哲学界提出了两个尖锐而重要的问题:(1)认识的主体性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来说意味着什么,是“福音”抑或是“挽歌”?(2)认识的主体性与认识的客观性是什么关系?认识和认识论究竟应当以主体性为原则还是应当以客观性为原则?对于前一个问题,我已在《主体认识图式引论》一文中谈了自己的看法,这里拟就后一个问题发表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2.
一次乾隆皇帝想开个玩笑难难著名学者纪晓岚,乾隆问他:“纪卿,忠孝怎么解释?”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乾隆立刻说:“我以君的身份命你现在去死!”“臣领旨!”“你打算怎样去死?”“跳河。”“好,去吧!”纪晓岚走了没一会就回来了。彭隆问道:“纪卿,你  相似文献   

13.
“通志于众”一语,出自《黄石公三略·上略》,其上云:“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认为将帅的意源与广大战士相同,是克敌制胜的保证。《孙子兵法·计篇》也写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同样强调了上下意愿相通的重要性。“通志于众”能体现在先进企业文化中吗?回答是肯定的。事  相似文献   

14.
"我的爱永没有改变"——从《哈姆莱特》看《夜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夜宴》是继《英雄》和《无极》之后,中国著名导演进军世界电影市场和进入世界美学赛道的另一张“出师表”,然而,对于经典的克隆和改编又一次遭遇“滑铁卢”。《哈姆莱特》的美学贡献何在?同为复仇题材,《哈姆莱特》与《夜宴》为什么一个成为经典,另一个却遭遇“滑铁卢”?隐藏于影片奢华制作背后的美学眼光与美学感觉,是比声色影像本身更重要、更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尹鸿 《北京观察》2001,(9):49-53
应该说,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好莱坞电影的威胁,中国电影业目前正面临严峻的挑战,虽然中国电影具备某些生存和发展优势,但是这些优势目前基本上只是作为一种潜力而存在。所以,“生或者死”这句无数次被人们重复的疑问,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并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一个现实困境。随着 WTO 的临近,当中国电影真的被纳入世界电影的整体格局中,中国电影将如何参与全球的文化竞争和交流?  相似文献   

16.
梁玉敏 《求索》2013,(9):108-110
生死问题是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主题,是哲学无法规避的必答之问。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道释。从不同角度诠释此哲学问题.赋予人类生命以丰富内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命哲学观:传统儒家“贵生慎死”。促进生死之融通.把对死的恐惧转化为生的追求:道家以智者的眼光从“重生乐死”、“生死俱善”两层面关怀生死,借以高扬个体生命之价值.对死亡以审美观照;佛家消极看待生死,提倡生死轮回,顿悟成佛,超越生死。儒道释三家生命观及其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风景线,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死信念与思维活动.对现代社会追求生命本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固有一死”,谁都不能例外,而区别就在于是否“死得其所”。死得其所有两解,一是死在合适的处所,二是死得有价值。单就前一层意思来说,将士战死在沙场上,老师累死在讲台上,科学家死在实验室里,消防队员死在救火现场,都可称死得其所。推而广之,近似而论,酒徒死在酒场上,嫖客死在妓院里,赌徒死在赌桌上,其实也算是“死得其所”。那么,官员究竟死在哪里算是死得其所呢?这个很难说,视各人工作分工而不同。官员是国家宝贵财富,所以绝不希望官员死在任上,但事情就怕万一,如果万一发生不幸,即便不能死在工作岗位上,至少也不能死在娱乐场所,不能…  相似文献   

18.
创建文明单位是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之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对于一个单位、一个地方而言,文明单位怎样创建?怎样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双丰收?这是创建者们都在探讨的问题。现将襄樊市樊城辖区部分省、市级文明单位的经验集结刊发,相信能给大家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全孝华 《今日海南》2006,(11):47-47
大风过后,一棵巨大的橡树被狂风连根拔起,橡树躺在地上却看到芦苇依然在风中舞蹈,就奇怪地问道:“为什么你们这么低矮弱小却能抵御大风而不被摧毁呢?”芦苇平静地答道:“正因为你粗壮有力敢与狂风抗衡,结果被刮断了。而我们则相反,我们自知软弱,风来时我们弯腰让它过去,所以才会一次次地逃过劫难。”这也许就是树大招风的来历吧。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木强则折。虽然老子的观念在现在看来有其片面性,但我们还是能从其中得到很多的启示。柔弱也是一种智慧。思想过…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边缘化虽然导致了作家地位的下降,但文学依然具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对作家的本体研究也并不应该因为“作者死了”、“作品”完了而终结。相反,对人类的终极远景的永恒观照,尤其离不开经典意识与对作家本体精神的探讨。而本体精神中,作家的心灵世界决定了其创造力的深度与广度。乡愁是作家心灵世界之核,在乡愁的影响下,作家们通过诗意地把握现实,调和了心灵与现实两个层面,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