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钟艳  炫公 《红岩春秋》2008,(3):66-68
1910年初春,年仅12岁的周恩来从垂柳吐翠、百草排芽的故乡淮安来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铁岭。这次举家北迁是在他的三伯父周济渠的鼎力帮助下成行的,周济渠也许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一无意之举,竟会成为世纪伟人周恩来波澜壮阅的一生中至为重要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2.
周济渠,按周家谱系,原取名贻德,后改名贻谦,再更名济渠,号劼之。他于清同治十九年九月十五日(公元 1871年 10月28日)生于江苏淮安,1936年去世于汉口,1937年安葬于南京永安公墓。 周济渠系周恩来的五祖父周鸣鹿所生,周鸣鹿(谱名骏庞,号敦甫)还生过周贻震和周贻升两个儿子,但这兄弟俩均早夭,因此,周济渠成了周鸣鹿的独生子,他在周家大排行第三,周恩来称之为三伯父。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说:“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周恩来正是这样一位登高望远而又脚踏实地的卓越领导者。“中华崛起”和“中华腾飞”是周恩来在不同时期追求的梦想,为此他不懈奋斗、努力探索,为中国实现现代化作出了毕生贡献,也为我们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制度基础。回顾周恩来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不懈探索历程,探讨如何更加自觉地传承周恩来精神,更加坚定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与共产党的渊源毛泽东称“他(张治中)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周恩来曾评价说:“这个人很复杂,又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5.
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口才蜚声海内外,他应变机敏,言辞犀利,柔中带刚,就连他的谈判对手在震慑畏葸之后,也情不自禁地露出赞叹之色。周恩来的口才之所以能如此熠熠生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善于妙用各种辞格。“十八元八角八分”有一次,周恩来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在介绍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及对外方针后,一位西方记者提出问题:“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风趣地回答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十八元八角八分。”这一回答,使全场愕然,场内鸦雀无声,静听他细作解释:“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伍角…  相似文献   

6.
常海 《党史博采》2003,(11):36-38
周恩来“大无畏精神”挽救危局 张学良“一本初衷”舍身为国 众所周知,周恩来生前总是高度评价“千古功臣”张学良,并称他为自己的“老朋友”。而周恩来更是在张学良心目中留下了不泯的印象,张学良在被幽禁55年之后,刚一获得自由就公开讲道“周恩来先生,我非常佩服……他说话直截了当,人很聪明,我俩见面感情极好。”1936年4月9日夜,在国难深重的时刻,俩人在延安(时称肤施)初次秘密会晤,谋求携手抗日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观其一生,中国文化传统“礼”的操行在他的身上有很鲜明的体现,按照中华民族传统的  相似文献   

8.
“我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十分肯定地说。她口中的“这个人”就是已故中国总理周恩来。目前,她正在为周总理立传,书名叫《周恩来的世纪——1898至1998》。虽然周恩来逝世于1976年,但韩素音还会在一个附加的章节里描写他的影响,直至1998年,即香港主权回归后的一年。他知道,周恩来曾于  相似文献   

9.
1957年在莫斯科,毛泽东向赫鲁晓夫介绍说:“周恩来很有才干,在大的国际方面,他比我强,很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关系,灵活地解决问题。”可以说,没有周恩来就没有新中国外交的辉煌成就。周恩来“灵活地解决问题”的“才干”,是我国外交学的宝贵财富。其中,他的卓越的外交语言艺术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述说家常,打开对话闭锁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终于取得7革命胜利。外交上另起炉灶,举步维艰。身兼首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和绝大多数外国政要及其外交官们并不熟悉,会谈中如果官方味道太浓,私人感情交流太少,…  相似文献   

10.
2000年4月15日上午,一位中央领导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参观,当讲解员小刘讲到1917年周恩来东渡日本时,他兴致很高地问:“他到日本上学念书了吗?”小刘回答:“没念过。” 其实小刘的回答是不对的。 1917年夏,周恩来从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很想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但当时他已没有经济来  相似文献   

11.
正在周恩来幼年时,他的小婶母(嗣母)陈氏有位亲姨娘住在淮安城内的东岳庙附近,周恩来称之为姨外婆。姨外公名叫龚怀朴,是常州人,他多年任山阳知县的钱谷师爷,家境比较殷实。龚怀朴有个独生子叫龚荫荪,博学多才,后来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他对年幼聪明的周恩来很器重。在1907年周恩来先后失去生母和嗣母后,他特意让周恩来到他家的  相似文献   

12.
当周恩来还是一个14岁的孩子时,他的才能就已崭露头角,吸引了很多人的注目。周恩来的一位国文老师说周恩来的作文写得“心长语重,机畅神流”。并对周围的同事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从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学生!”周恩来在天津南开读书时,他的才能为校董严修所器重,他称周恩来有  相似文献   

13.
霞飞 《党史天地》2008,(12):25-30
庐山会议后不久,张春桥和姚文元都有“喜事”。张春桥的“喜事”,是他得知周恩来患上了癌症。他知道,癌症是不治之症,周恩来将不久于人世了。于是,他把眼睛盯上了总理的位置.做起了“总理梦”。姚文元的“喜事”,是他得到毛泽东的信任,把全国思想文化理论出版新闻全部管了起来,有望再进一步,成为政治局常委。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同志的道德风范、高贵品质在他所有的活动之中,大到国家大事,小到日常生活,无不体现出来。在他身边工作,通过他的言传身教随时都能受到深刻的教育。 下面简单介绍两件事。 一、周恩来同志是怎样对待人生的 1972年在健康检查中,通过尿的细胞学检查,发现周恩来同志患膀胱癌。我们向他报告后,他很平静地说:“我配合你们,你们也要配合我。”周恩来同志相信科学、相信医生,所以他接受我们的诊治意见。他完全了解癌症的严重性,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把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的人生观。他说“你们也要配合我”,就是说我们的诊治安  相似文献   

15.
博览之窗     
周恩来是否“夺了毛泽东的军权” 宁都会议后,周恩来取代毛泽东出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从而给人造成一种误解,以致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说成是“周恩来夺了毛泽东的军权”。事实并非如此。 在宁都会议进行中,周恩来就多方提议,力图使毛泽东留在前方,明确表示不同意把毛泽东召回后方的意见。他认为:“泽东积年的经验多偏于作战,他的兴趣亦在于主持战争”,“如在前方则可吸引他贡献不少意见,对战争有帮助。”因此周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邓小平同志是继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之后,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大旗,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并使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总设计师”。在他的一生中,尤其是在他的“无限风光夕照明”的晚年,小平同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立下了举世称道的丰功伟绩。然而,他本人却很谦虚。当著名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问他:“你对自己怎样评价?”邓  相似文献   

17.
酒后挥毫 在开国总理周恩来这位伟人身上,发生过许多动人故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常有一些被人们传错甚至传过了头。关于他的饮酒就有多种流传。近几年,由于工作关系,我曾在全国各地见过周恩来的亲属、生前秘书、警卫、厨师等100余人。他们都说,周恩来律己甚严,工作忙碌,平常很少喝酒,有的书报上说的“周恩来酒劝许世友”、“周恩来醉舞红旗”等事情他们都没听说过。但他酒量比较大却是真的,也确有几次惊人的豪饮。1945年重庆谈判时,酒席宴上,毛泽东不能饮酒,周恩来为了照顾毛泽东,饮了不少酒。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回国时,他抑制不住胜利的喜悦,也饮了许多酒。但都未喝醉。 1958年3月,周恩来总理为选择长江三峡坝址,  相似文献   

18.
冯进 《党史文苑》2008,(4):19-22
周恩来在文革中的处境十分艰难,毛泽东对他不满意,主要是对他对待“文革”的态度不满意,曾讲:“总理实际上是不赞成我搞文革的”。江青集团更是把他视为绊脚石,眼中钉。江青曾在中央文革会议上公开和他拍桌子,说:“毛主席叫你把中央文革小组看作中央书记处。大事先由中央文革小组商量。但你一下开中央常委碰头会,一下开国务院碰头会,就是跟中央文革分庭抗礼。如果不是中央文革保你,你一样被打倒”。“你现在这也不让批,那也不让批,我看你成了灭火队长了。”江青一伙不仅这样公开指责他,还指使红卫兵攻击他。讲他是“刘邓错误路线”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把周恩来同国民党谈判时,保了许多共产党员出狱,攻击为庇护叛徒集团。有很多红卫兵把周恩来当着进攻的目标,有一次三天三夜不让周恩来睡觉,致使周恩来心脏病当场发作。  相似文献   

19.
翔宇 《党史博采》2004,(4):4-11
1974年和1975年,是周恩来辞世前最后两年。在这两年时间里,他同“四人帮”进行了坚决而又讲策略的斗争,给予邓小平以坚决支持。由于周恩来在党内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在全党全国人民心目中有崇高威望,他在这两年对“四人帮”的斗争和对邓小平的支持,不仅为中国共产党最终粉碎“四人帮”奠定了基础,也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是周恩来最后两年的政治交待。  相似文献   

20.
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问话中有下面一段话:“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我们认识很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住在一起。我对他来说他始终是我一个兄长。我们差不多同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是同志们和人民很尊敬的人。‘文化大革命’时,我们这些人都下去了,幸好保住了他。……他保护了相当一批人。”这是邓小平对周恩来的高度评价,而周恩来对邓小平又是如何支持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