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柳明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2):3-9,14,79
在当前经济制度背景下,欧债危机主要通过贸易、投资和金融等机制影响拉美经济:欧盟需求不足可能使拉美国家的出口收益减少;欧盟信贷额度下降、股市波动、资本流动性减少,会减少对拉美国家的投资,导致拉美国家投资不足和金融市场不稳,对拉美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会产生消极影响。面对危机,拉美国家的应对策略并非临时的或短期的政策,而是从长期应对危机的历史中汲取了经验和教训。拉美国家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灵活的浮动汇率政策,通胀处于可控水平,银行监管适当,整体债务水平较低,加上较为充足的外汇储备和经济运行状况总体良好等因素,为拉美国家抵御欧债危机的冲击发挥了相当大的减缓作用。但是,欧债危机对拉美经济可能会存在长期效应。中国与拉美的贸易为拉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中拉关系中还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未来中拉之间的战略依存度将越来越高,经贸往来也将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2.
张勇 《拉丁美洲研究》2023,(2):46-69+154-155
债务问题已成为制约新兴经济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本文基于“历史—结构”分析框架,以近50多年来新兴经济体经历的债务浪潮为背景,阐述拉美地区债务的积累与风险、危机与处理的特征事实,探讨债务问题的历史根源,进而研究债务风险与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拉美债务危机是该地区长期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导致的“结构性发展危机”的表现形式,其不仅源自拉美国家内部发展的结构性缺陷,而且深受复杂而不利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当前为应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风险,拉美国家财政支出持续扩张加剧债务上涨压力,同时美联储激进加息周期推高全球融资成本,可能引发拉美国家债务违约风险。此外,债务可持续性和公共财政可持续性互相依赖。鉴于此,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而言,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完善宏观经济政策、防范重大金融风险、注重健全债务管理和深化国内金融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债务治理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编者的话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在复苏的道路上依然一波三折。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尽管其成因不同,但均对全球经济、国际金融市场尤其是新兴经济体造成了实质性影响。历史上,拉美地区饱受各种经济危机的冲击,而当前拉美国家比10年前具有了更好地应对经济不确定性的能力。面对美欧债务危机的冲击,拉美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们应对  相似文献   

4.
丁原洪 《和平与发展》2012,(1):42-45,69
一年多来,欧洲债务危机一直是国际上谈论的焦点之一。美国出于转移世人对美国经济低迷、债务沉重的关注和原本对欧元影响美元霸主地位的不满,也在竭力指摘欧债危机拖累美国经济。欧债危机原本是二战后欧洲国家长期实行“高工资、高福利”政策导致经济发展迟滞的结果,当前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然而,当今的欧盟,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虽经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实力并未大为削弱,只要从实际出发,开源节流,着眼长远,欧元区就不会解体,欧洲一体化必将会以“多速欧洲”推进。  相似文献   

5.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在不断扩散,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相继陷入其中,整个欧盟都被债务危机所困扰。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不仅引起了股市和汇市的过度动荡,而且开始冲击到金融业,并对欧元区和欧洲一体化进程构成了严峻挑战,市场对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加剧。对于中国来说,目前不仅要密切关注欧债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需对美国的债务问题以及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保持警觉。  相似文献   

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深化,全球金融业遭重创,贸易大幅萎缩,资本流动不确定性增大,全球经济格局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虽然美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发达国家总体复苏步伐缓慢,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良好,全球经济增长趋缓,金融体系结构可能存在新的风险,政府财政政策抉择艰难,全球流动性可能萌发新的资产泡沫,货币体系调整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反弹迅速,但也面临资产泡沫、产能过剩、金融风险等一系列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7.
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增长疲弱,增速放缓.美国房地产业出现温和复苏迹象,但整体经济表现平平;欧债危机持续恶化,欧元区整体陷入衰退;日本经济高开低走,全年可能回归“零增长”;在西方经济同步走弱的同时,新兴经济体也面临一些困难.世界经济未来走势近期主要取决于美国“财政悬崖”能否平稳解决,主权债务危机能否得到有效控制,中长期看新技术革命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8.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展态势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在不断扩散,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相继陷入其中,整个欧盟都被债务危机所困扰。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不仅引起了股市和汇市的过度动荡,而且开始冲击到金融业,并对欧元区和欧洲一体化进程构成了严峻挑战,市场对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加剧。对于中国来说,目前不仅要密切关注欧债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需对美国的债务问题以及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保持警觉。  相似文献   

9.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巨大冲击,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普遍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本国经济。这一政策给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稳定带来了严重挑战,新兴经济体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然而,新兴经济体的应对政策在发挥一定作用的同时,由于受内外各因素的制约,也存在着明显局限。总体上,通过对量化宽松过程中的利益认知、政策取向、主体作用以及制度构建这四大核心因素的考察,本文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是新兴经济体目前未能成功地通过全球金融治理这一途径来有效地维护自身的正当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0.
对于欧债危机形成原因的一般解释是欧元区存在的统一货币政策与分散财政政策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本文通过西非法郎区和欧元区的对比研究,发现这并不能充分解释欧债危机的形成原因,而必须深入分析欧债危机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金融市场中不受限制的做空力量加剧了欧元区成员国的债务危机,提高了风险利率,形成危机预期自我实现的市场效应。更大的危险是银行业危机与债务危机的"恶性互动",造成欧债危机在欧洲各国传播。本文认为实施统一财政政策的重点在于整合不同国家的税收和社会福利等制度,而不仅仅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互配合,问题的关键在于形成灵活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期间,各经济体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反危机措施虽然阻止了经济“自由落体式”的下滑,但使发达经济体和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公共债务大为膨胀。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只是“冰山一角”。欧洲的主权信用风险和危机正在蔓延和扩散,削弱了欧盟、欧元区的凝聚力及欧元的吸引力,并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复苏。亚洲新兴经济体应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中汲取教训和警示,在经济复苏、增长与实施反周期措施之间,寻找“两难选择”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全球外汇储备空前增加,而日本和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尤为引人注目,但两国外汇储备增加的成因却有本质上的不同。中国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双顺差,日本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下的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虽然一国外汇储备总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其经济实力,增强了各自对外的贸易支付能力和还债能力,有助于防范新的金融危机,但过高的外汇储备及不合理的来源结构也伴随着新的金融风险。以国际收支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中国和日本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比较中日外汇储备来源特征,可以为解析中国外汇储备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遭遇阻力 社会政策面临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社会形势的两个基本特点 (一)社会指标延续改善态势,但幅度减缓 2008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以下简称拉美)经济继续保持中速增长,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均低于2007年,是2003年以来表现最差的一年.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波动明显 增速放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拉美和加勒比经济继续保持中速增长,但其增速明显放缓,主要经济指标和影响其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都出现了重要变化,标志着从2003年开始并持续至今的拉美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好的周期之一已经结束.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拉美地区有利于稳定的因素增多,政治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但政治动荡的风险依然存在;竞争性政党制度有所发展,两党或多党竞争趋势进一步加强;左翼政府进一步稳固,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不断加剧的世界金融危机加大了政府的执政难度,增加了拉美国家的政治社会风险.基本稳定的趋势在2009年可以继续保持,但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新兴发展中大国崛起以及伊拉克战争和金融危机对美国霸权的冲击,当前国际关系格局正发生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谷源洋 《亚非纵横》2012,(2):1-5,59,61
2011年,尽管世界经济遭遇多重风险和挑战,经济形势向下滑行,但没有跌入衰退线。2012年,世界经济走向面临以下关键问题:一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发展趋势;二是美国经济走势;三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情况;西是国际油价走势。我宜客观分析,冷静判断以上问题,趋利避害,争取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方世界深陷三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竺彩华 《和平与发展》2012,(1):56-61,70
西方的金融危机导致财政状况空前恶化,引发主权债务危机,主权债务危机的扩散造成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剧烈震荡,西方世界进入"财政危机—金融动荡—经济停滞"的严重恶性循环中,经济财政危机引起了西方社会对资本主义体制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situates the East Asian financial/economic crisis among other key economic events of the post-Cold-War world, assessing its significance alongside that of America's extraordinary economic growth in the 1990s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1999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meeting in Seattle.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the financial crisis could not have been avoided merely by removing national governments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from markets. Such faith in unregulated markets is based on the incorrect assumption that investors are rational, as well as on the anomalous 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90s. While the US economy did improve markedly over the last decade, this growth was not due to unfettered capitalism, but rather to idiosyncratic aspects of the economy, such as a high borrowing rate. Gilpin points out that the end of this economic growth, alongside the protectionist impulses exhibited at the Seattle meeting, has contributed to a move away from international trade liberalization. The American free-market model, tarnished by corporate corruption, he argues, is no longer the goal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concerned about the lack of market controls. The result, he fears, is a growing fragility in the stability and governance of the global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