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方菁  马艳朝 《人民论坛》2012,(11):184-186
美国外交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宗教特征,尤其是在人权外交方面。人权概念的产生是宗教历史积淀的产物,而人权外交可以理解为通过外交、经济甚至军事干预在国际上追求人权的行为。人权外交倡导的平等、自由有其鲜明的宗教性特征。宗教之所以能够影响人权外交的倾向,在于它作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存在于美国的社会当中,成为显性的社会意识形态,从而影响国家的政策行为。当然,从根本上说,美国的人权外交政策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  相似文献   

2.
朱全红 《前沿》2002,76(9):117-120
本文通过 9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几起实例 ,分析冷战以后美国由于其外交政策一致性的崩溃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 ,以及各少数族裔群体纷纷对外交政策施加影响 ,使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呈现多元文化的特色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新世纪初美国多元文化外交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论美国的人权外交王锦瑭所谓“人权外交”是指将人权作为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或将人权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础。近年来,美国在制定和执行外交政策时,把人权问题放在突出的地位,并把它强加于人,从而加剧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紧张。人权外交业已成为美国...  相似文献   

4.
美国自建国起便奉行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将美国孤立于国际纷争之外。但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强,孤立主义原则演变出了多种形式和思想,门罗主义、威尔逊主义以及杜鲁门主义都是其新的演变形式。门罗主义将美洲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威尔逊主义将美国推向世界,奠定了整个20世纪美国外交战略的根本指向;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在冷战时期外交政策的宗旨。三者之间有抛弃、有继承、更有发展,从它们的发展演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走向全球霸主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史卉 《前沿》2007,(10):205-209
冷战后,传统安全与国际事务在美国政治重心地位的相对下降,使美国的政治家、执政者以及公众舆论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了一些非传统安全领域,例如打击与防范恐怖主义袭击、保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等等。环境外交也就因此得到重视,并被列入美国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成为美国主要国家战略之一。经历了老布什政府相对谨慎的环境外交时期,克林顿政府相对繁荣的环境外交时期,到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的环境外交可以说是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本文旨在分析小布什执政时期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由此总结出这一时期美国环境外交的特点,并概括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徐蕾 《前沿》2011,(14):162-165
现代环境外交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环境外交的发展同步于世界环境外交的发展。环境安全的深化与环境运动在美国的兴起促进了美国环境外交的早期发展。在不同的总统任期内,由于受到国内利益集团等多方面因素以及国际政治大环境的影响,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左右摇摆,曲折发展。纵观二战后美国环境外交经历了几个典型的历史时期:尼克松总统的积极推进时期,里根总统的停滞时期,克林顿总统的高潮时期以及小布什总统的倒退时期。  相似文献   

7.
段小蕾 《人权》2010,(1):41-45
上世纪70年代末,在冷战背景下,美国政府开始大张旗鼓地推行人权外交,输出意识形态,实行霸权主义:受其影响,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也将人权引入双边关系领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美国迅速将人权攻势的矛头对准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在各种场合攻击我国人权状况,试图干涉我国内政。藏独、  相似文献   

8.
美国毒品外交是20世纪之初美国大国外交的内容之一.伴随着美国毒品外交政策的实施,以多边合作为特征的国际禁毒运动也应运而生.美国毒品外交除了具有理想主义外交的独特外延,更有着其强烈追求国家利益以及服从国家战略需要的内涵所在.对外延与内涵两个方面予以考察,应是探析美国毒品外交乃至整个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视点.  相似文献   

9.
李景峰 《前沿》2010,(16):120-123
巴基斯坦经历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与美国结盟政策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如何使巴基斯坦外交走出困境成为佐.布托执政后面临的棘手问题。本文首先回顾了佐.布托上台之初的国际国内环境现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佐.布托的外交思想的精华,并以具体事实分析了他的外交政策在其执政时期的具体应用,最后介绍了佐.布托的外交思想在巴基斯坦应用的效果,以及对未来巴基斯坦外交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时下,美国国会频频参与、影响甚至主导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已经成为美国政治生活的一个现实。美国国会外交权的复兴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后冷战时期的来临,这种趋势日趋明显。对于国会外交权复兴的好坏,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国会过多地涉足外交不是好事,因为国会作为一个庞大的机构,行动迟缓、议而不决而常常错失良机;权力分散且容易泄密;议员过分在意自己的政治生命、短期行为明显,议员过于内向化、对国际事务相对无知等。另一些人却认为,国会参与外交是对“帝王般的总统”的有效遏制.防止权力的滥用,用国会的精斟细酌来中和总统可能存在的冲动与武断。  相似文献   

11.
罗艳华 《人权》2009,(6):50-53
人权外交现在对人们来讲已经不是什么新名词,近些年来它因为经常出现在中国和西方国家关系中并成为一些焦点事件而为人们所熟知。欧美等西方国家是人权外交的始作俑者。上世纪70年代美国卡特总统时期首次明确把人权原则宣布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原则,而卡特政府也以人权外交而著称。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历史上,曾存在两种居主流的外交政策: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这是美国的外交传统;带扩张性和攻击性的多边国际主义外交政策。为追本溯源,以美国建国以来外交政策的演变为主线,加入史实为佐证,分析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激荡和本国实力的异军突起,美国自建国到联合国成立,其外交政策上所做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出于对苏冷战等方面的考虑,对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采取了一种既表示不赞成,但又拒绝施压的中间道路政策。冷战时期,对苏冷战成了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课题与重中之重,尽管南非白人政权实施了剥夺南非非白人几乎一切权利的种族隔离制度,美国政府仍拒绝对其施压。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在美国占主流地位的哲学流派,实用主义哲学强化了美国大众的务实传统和领导精英对务实作风的推崇,并以此作为影响美国外交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实用主义给美国外交政策思想和外交战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外交政策思想方面,它使现实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在外交战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方面,它使美国的外交战略与政策的制定以功利为目的、缺乏创新,而在外交战略与政策实施过程中急功近利、言行不一。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在美国占主流地位的哲学流派,实用主义哲学强化了美国大众的务实传统和领导精英对务实作风的推崇,并以此作为影响美国外交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实用主义给美国外交政策思想和外交战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外交政策思想方面,它使现实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在外交战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方面,它使美国的外交战略与政策的制定以功利为目的、缺乏创新,而在外交战略与政策实施过程中急功近利、言行不一。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人权问题愈来愈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斗争的焦点。美国等西方国家以人权作为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与“和平演变”的突破口,对发展中国家展开“人权外交”。正是在与西方国家“人权外交”的斗争中,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权思想。邓小平人权思...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随着欧盟政经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从李登辉、陈水扁到马英九各个时期,台湾当局都非常重视对欧盟的"外交",将欧盟视为继美、日之后的"重点工作对象",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推动台湾与欧盟实质关系的发展。从欧盟来看,基于经贸利益的诱因及对台湾民主化的认同,在"政经分离"的外交政策下,也有意加强与台湾的关系。本文试图勾勒冷战后台湾当局对欧盟"外交"的基本轨迹,探讨台当局对欧"外交"的主要形式,并分析推动台湾与欧盟关系发展的因素及制约。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变化史可分为"革命外交"与"和平外交"两大阶段。周边外交战略形成主要由国家发展总战略特别是国内发展总战略决定,另外国际格局和周边国际形势特别是安全形势也有重要影响。自冷战起源开始,美国在中国周边国际环境中产生重大作用,影响着我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实施及效果。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政治斗争中一个重要新现象,就是一些西方大国把人权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利用“人权外交”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他们在国际舞台上挥舞人权大棒,忠意干涉别国内政,企图以此迫使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就范。针对国际人权领域这种不正常现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我国第三代领导集体为促进人权、维护主权、反对霸权进行了不懈努力,在同西方国家进行人权斗争和人权对话中,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人权观。一、人权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问题,必须以维护主权来维护自己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人权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20.
颜林 《前沿》2004,(2):177-180
在三权分立的美国 ,外交权是由国会和总统共同享有的 ,由此也产生了国会与总统对外交权力的争夺。冷战后 ,美国国会力量的复兴使其插手政府外交政策的情况越来越多 ,近十多年来中美关系的每一次波动的背后都有国会的介入和干预。本文分析了国会介入中美外交的事实 ,并得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