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姜夔、周邦彦、吴文英的批评,与其建构以五代北宋词为典范的境界说密切相关。但王国维的这一初衷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术史中,被朱光潜、唐圭璋等为代表的学者所忽略,而吴征铸则是少数能从清代词学的发展轨迹来体察其用心的学者之一。王国维的词学从破晚清模拟、雕琢的词风中建立起来,故极具反叛性,这种反叛特性与后来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理论不谋而合,王国维因此而在新文学中被视为重要的奠基人物。他的创作也大体呼应着理论,用普泛性的哲学之思与五代北宋词的自然神妙相结合,开创出填词之新途。其价值值得充分估量。  相似文献   

2.
清代古典唐诗学进入了集成总结时期.神韵派、格调派、性灵派、肌理派、桐城派、宋诗派、汉魏六朝诗派等具有集成性质的诗歌流派的更迭起伏,钱谦益、王夫之、叶燮、朱彝尊、刘熙载、王国维等特色独具的诗人的不断涌现,均从各个方面丰富了清代唐诗学的内涵.这一时期,无论是在学理上的建构,还是在笺注、选本、评点、总集的汇纂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梳理清代唐诗学嬗变的特点,可以见其在整个唐诗学史上和清代诗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法史学危机的背景下,当代(主要是战后)日本的中国法制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在资料性、传承性与方法论上对中国学界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借用余英时关于清代思想史研究的分析框架,以仁井田陞和滋贺秀三等代表的学人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其研究虽然受到外在机缘的一些影响,但在内在理路上仍恪守了学术本位的"虚学"立场,这种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是其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律学与专制主义的政治及文化政策;重刑轻民的倾向;律学发展的独立性与孤立性;任法与任礼并举的精神;律学的发展方向与国家的宏观控制;律学的经验主义与抽象思辩的贫乏;律学发展的阶段性与时代性等七个方面阐述了传统律学的基本特点。还从立法、司法、司法、学法、宣学等六个方面论证了传统律学的价值。清代律学的兴起,清代注释律学的成就与局限,以及晚清律学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及主要表现,并以清代注释律学为基础,展示了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清代注释律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敏 《法学研究》1994,(6):81-87
清朝是一个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的王朝,也是专制主义高度发展的末代王朝。这时的注释律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历二百年而未衰。其原因,一是专制主义愈益强化,愈要求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使得法律能够统一适用于辽阔的疆域。二是清初一反宋明空疏不学的“义理心性”学风,注重朴实致用的“汉学”,经顾炎武、戴震等人的倡导和努力,考据学风遂成为清代社会的主要思潮和正统学术。其特征是,崇尚务实,强调经世致用,这就为以实用为本的注释律学提供了  相似文献   

6.
周少元 《现代法学》2001,(1):146-149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张晋藩先生在《清代律学及其转型》、《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等论著中以清代律学为切入口 ,把律学的发展、演变、精神及其转型置于中西法制文明演进的广阔背景之中 ,把传统律学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清代《论语》诠释在经学发展与社会变迁、学术嬗变与文化推演的互动建构中,跌宕起伏、气象纷呈。清初之《论语》诠释在诘难宋学空疏、批判王学狂禅、申讨佛老杂糅三个层面展开。至晚清,则转型为变法改制的呼唤、腐朽制度的抨击、西方制度的移植三个方面。清中期之《论语》诠释看似与前后疏离,实有内在关联。其在初期文化反思的浪潮中"节节复古",促成了考据学的繁盛,又为后期的制度反思提供了学理依据。清代《论语》诠释的断续裂变过程,充分说明学术发展既有自身的独特规律,又与社会发展、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其对当下文化发展及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古代音韵的研究,明代的杨慎、陈第,清代的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等,都作出一定的贡献。不过,他们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原因之一是对今音,即对当时的语音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古人的语音,在音类方面还有资料可征,可是在音值方面却无从得知。但语言是有继承性的。尽管今音不同于古音,可是今音是  相似文献   

9.
我国当前的监狱学研究在繁荣的表象背后潜藏着危机.主体意识匮乏、学术视野狭窄、研究方法单调、学术规范欠缺等问题,是束缚监狱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监狱学研究的封闭性.只有推行全方位的开放,包括研究意识的开放、研究主体的开放、研究内容的开放和研究方法的开放等,才能使监狱学走向良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以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注释律学文本为视域,可以呈现出中国传统法律解释的技术方法和精神意蕴。在法律解释的技术方法上,从字词考据、文义疏解再到文理阐释,中国传统的法律解释与传统汉语中的文义解释路径高度契合。历史考证技术以沿革考证和引用经典素材为典型体现,亦能生动地反映传统中国注释律家之学术素养;以概念语辞互证、律例比较互释、律学著作引证为代表的比较解释技术也臻于完善。"治"与"仁"彰显了中国传统法律解释者的观念主旨,展现出法律实用主义与儒家伦理观念的共融。延至清代,法律解释者们虽然仍坚守尊崇法典的观念,但也孕育出理性而谨慎的批判精神。中国传统的法律解释在技术方法与观念价值上的契合与共融,能够为弥合当前法律发展所面临的技术与观念之间的分裂冲突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1.
清代律学是中国古代传统律学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官私并举及一时之盛的发展阶段。它兴起于顺康朝,发展于雍乾嘉道朝,直至晚清引进西法大规模修律始为西方法学所取代。在专制主义高度发展的清朝,清律学何以兴起、发展且绵延二百余载而不衰,传承明律、重视司法、执法者注律以及律注法律化,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现代法学》2017,(1):28-40
清代出现了大量的法律歌诀,形成了独特的律学流派——歌诀派。所谓法律歌诀,指以传播法律知识、法律适用经验,记诵法律条文为目的而编制的诗歌与口诀的总称,其起源非常久远。张斐"注律表"对晋律特点的概括可看成是法律歌诀之滥觞,但其大规模的出现应在明清时期。明代法律歌诀主要出现在坊间类书中,属通俗性歌诀;清代出现了众多律注型歌诀,属专业性歌诀。法律歌诀的出现使得律学向着更简便、实用的方向发展,对法律知识的传播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川 《法学研究》2013,(1):62-65
随着学术分工进一步精细化和学科自主意识的形成,刑法学研究需要形成与发展体现学科特有的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模式,而刑法教义学的提倡正是这种学科自立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日本学者滨口富士雄先生,近年来在《东方学》、《东洋学集刊》、《日本中国学会会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介绍与评价我国清代训诂学的成就。从他的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是把清代考据学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他系统地研究了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焦循等学者的论著,对惠楝、程瑶田、江声、钱大昕、孙星衍、卢文弨、阮元等人的著述也有所涉猎。正因为他的研究比较全面,所以能够在总体上认识与把握清代考据之学,并能多方引证,互相生发。  相似文献   

15.
最近,法律出版社出版了张晋藩教授新著《清律研究》,全书30万字。这是一本以清律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书中所论述的《清开国时期法律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清代的法律体系及其内涵》、《清代民族立法的卓越成就》、《清代私家法律的解析》、《晚清修律》、《晚清的宪政运动与宪法》、《清代的司法制度》、《清代反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律思想》,均为清律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对于清开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前人和今人,研究者甚少。1981年,张晋藩教授在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法制史》第一卷,第一次以较多的篇幅,论述了清入关前的法制概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的律学具有对于法条的严重依附性,而随着语言的变迁,律学的价值基本丧失。苏联刑法学的引入意味着对大陆法系刑法学传统的偏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期,我·国刑法学面临着重大的学术转型,这就是刑法的规范学建立。我们不能排拒大陆法系刑法学,而应将其作为解决中国刑法问题的工具,并由此形成我国刑法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陈新宇 《研究生法学》2004,19(2):117-119
《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是黄宗智先生继《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后,关于中国法律史的第二本专著。作为一个汉学家,从其学术脉络上看,他最先关注的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史,并有《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刑法学的精神现象,同时也是中国大陆刑法学的学术心态,是我们应予以正视的一个问题。虽然精神现象或学术心态不是刑法学术的"本体"问题,但却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中国大陆刑法学的"本体"的现状与前景。自大与自卑是中国大陆刑法学两种对立交错的精神现象,其所带来的是中国大陆刑法学的"自弱"。中国大陆刑法学者务实于中国自己的现实问题,并在解决中国自己的现实问题中形成自己的概念、范畴乃至命题,是中国大陆刑法学的"自强"之路。  相似文献   

19.
慕槐 《法学研究》1994,(5):71-71
在中国传统的学术格局中,律学只占着一个卑微的地位,因此,很难吸引伟大的心智投身于这一领域,而缺乏高品质学者的参与又使律学愈发低贱。纵观两千年历史,我们的法学前辈虽然也见过几度希望的曙光,但终于没有摆脱为士夫所轻贱的境地。这种状况与西方学术传统中法学的显学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揭示了汉人对汉语语音自然感知的音节性、随机性、乐感性、应用性、比况性。从语音的自然感知到分析理解、系统把握,从口用语音描绘到历史音韵考据构拟,对汉语音韵研究进行了历史考察。并就汉语音韵学的性质和研究范围、中国古音学与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之异同、材料的模糊状态与框架的日趋精密、结论的或然性质与治学的拘执态度、学科的开放性与研究的封闭性诸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