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 刑法学界普遍认为。犯罪古典学派(俗称“旧派”)与犯罪实证学派(俗称“新派”)的基本分歧之一是:前者认为犯罪是基于自由意志所选择的结果,强调犯罪人的道义责任;后者则反对自由意志论,主张决定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贝卡里亚,这位公认的“犯罪古典学派的始祖”因而被人当然地视为自由意志论者和报应刑论者。美国近年来出现的  相似文献   

2.
一、犯罪原因与刑事责任的关系,是一种由前者而产生后者的相应关系。对犯罪原因的科学认识的进程,就决定了对刑事责任的科学认识的进程。从刑事古典学派的个人“意志自由论”到刑事人类学派的个人“生来犯罪论”,都是犯罪原因的一元论。前者一元在个体的意志决定,后者一元在个体的生来决定。其共同点都认为犯罪原因只来自于个体本身。因此,刑事责任也只归罪于个体的本身了。然而刑事社会学派(指最高盛誉享有者李斯特)既从社会整体寻找到犯罪的原因,总结出了犯罪是由个人的原因加上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即“二因论”。这无疑是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3.
社会失范理论认为,犯罪有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根源,将犯罪的社会原因解释为社会结构中文化目标与合法方法之间的断裂,突破了"恶因必有恶果,恶果必有恶因"的犯罪原因的传统模式,为犯罪原因的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对当代中国社会犯罪控制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根据关涉单位犯罪立法的正当性。它不仅深刻影响着单位犯罪研究的基本立场,而且决定着单位犯罪理论的整体框架与具体内容。然而,学界对此问题并未做深入研究。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单位犯罪理论的发展。通过对自然人犯罪刑事责任根据是意志自由的把握,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的根据可从单位意志自由中得到解答,并在单位犯罪故意与单位犯罪过失中获得证成。  相似文献   

5.
<正> 一般多认为,从通常所说的文艺复兴后期启蒙运动时代起,西方刑事学科对犯罪所作的诸多本体论探讨,逐渐抛弃视犯罪为宗教罪孽的中世纪神学观,与对人类理性的阐扬相反实相成,将犯罪看作人类自由意志的产物,特别是具体个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的确,这种理念统治着通常所说的刑事古典时期的全过程,直至十九世纪中,后叶刑事生物学派与刑事社会学派粉墨登场。对于犯罪本质和犯罪原因这一本体论与发生论上的转变,在整个西方刑事法学史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表明随着人从神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以人意取代神  相似文献   

6.
一、单位意志的意义及其特征。自由意志是追究自然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和处以刑罚的基础。同自然人一样,单位要成为犯罪主体也必须具备自身的自由意志能力,同样自由意志也是现代刑法追究单位犯罪刑事责任和处以刑罚的基础。单位自由意志在学术上和司法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涉及到单位犯罪的本质,关系到单位犯罪存在的合理性。我国学术界有些学者是否认单位犯罪的,其理由为:单位是法律(民法)上的拟制体,不可能像自然人对各种事物、行为有辨认和控制的能力,不具有选择犯罪与不犯罪的自由意志,不具备刑法意义上的刑事责任能力。有些学者则…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学者们把它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社会公害"。在现代化过程中,我国的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在本文中,试图运用社会控制的理论来解释分析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8.
王彩  李高林 《法制与社会》2012,(23):168+171
刑事古典学派以意志自由的先验性假设为前提,在刑事责任上坚持道义责任论,在犯罪论领域坚持客观主义,在刑罚理论上坚持报应刑和一般预防.这些理念和制度的设置是为了限制刑法的适用,保障人权.刑事实证学派通过对犯罪原因的实证研究,否定了意志自由的存在,从而否定道义责任论,建立社会责任论;否定报应主义,基于人身危险性理论提倡刑罚个别化.刑事实证学派混淆了刑法学和犯罪学的界限,在预防犯罪上过于依赖刑罚,有侵犯人权之嫌,在刑法学中应当予以摒弃.  相似文献   

9.
杨少燕 《法制与社会》2012,(17):271-272
刑法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处罚犯罪,保护法益.自古以来,人们最单纯的观念在于:一旦有罪,必将有罚.刑罚的威慑性使人们欲伸出犯罪之手时须谨慎思虑.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有些犯罪,例如有不良人格或缺陷人格的人,其犯罪的原因多数由外部环境所刺激,并非自由意志.但是法的命令要求每个人都服从于法律,有不良人格的人也不例外,不过在触犯最高刑时应谨慎适用.  相似文献   

10.
于志葵 《犯罪研究》2006,(5):19-23,29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与犯罪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一直没有理论科学解释犯罪发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也没有找到科学防治犯罪的对策。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犯罪研究与许多复杂性研究一样,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不良内驱与自控冲突原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个体自身和谐为切入点,整合现有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社会学派理论、环境学派理论,综合分析社会、自然、个体诸因素的影响,探索犯罪生成机制原理、模型、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认为,法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包括"犯罪"在内的法学概念是从"绝对观念"这个最高的哲学概念经过层层环节推导出来的."绝对观念"经过精神、客观精神、抽象法三个阶段进入不法环节;不法又分为无犯意的不法、欺诈和犯罪,犯罪是不法的第三个环节,是真正的不法.犯罪具有虚无性,犯罪因为对法的否定成为严重的不法,又被法扬弃而恢复到法律所认可的常态.犯罪的哲学根据在于人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绝对不可能被强制的.  相似文献   

12.
罪过责任之思考——兼评严格责任之冲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罪过责任是既考察行为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又考察行为人主观心态的一种责任。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历经争鸣方作出艰难的选择 ,在犯罪成立三元模式中将故意与过失同时作为构成要件要素。这种选择是以自由意志论作为哲学基础 ,然而自由意志应是相对的。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刑事立法状况表明罪过责任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责任中严格责任应如何理解呢 ?笔者对此作出了评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龚刚强 《法学家》2005,46(3):40-46
本文以法经济学视角对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进行分析以揭示其背后的理性基础.人具有社会性又具有自私性,必须通过社会合作将二者加以协调.国家存在的合理性在于比单纯的社会自发调节在实现社会合作上成本更低.合作即意志行为的协调,包括"意志自由"型(自愿交易的合作)和"意志支配"型(强制的合作),它们都需要耗费一定成本.私法适宜前者,公法适宜后者.但是,市民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交易并不是真正的"意志自由",需要国家意志的强制干预来加以平衡;而国家干预会面临高昂的组织管理成本,需要适当引入自由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14.
梁云宝 《法学》2012,(1):49-57
"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系阶层式犯罪理论下经过两次修补而逐渐构建起来的理论,但在责任主义确立后,借助解释论的方法始终难以有效解决该理论危及犯罪论体系一致性的难题。据此,否定该理论的学说应运而生,但否定后以往的学说在给出的处理自陷于无责任能力状态下所为之不法行为模式中,同样陷入了有损犯罪论体系一致性的窘困。在现有的犯罪论体系下废除"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后,唯有求诸不作为犯理论,才能实现犯罪论体系的周延。  相似文献   

15.
2010年2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旨在当今现实条件下努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工已步入第二代,即"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也成了社会的顽疾。本文在研究这一群体特点、犯罪情况的基础上,从社会根源、社会原因以及个人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在社会不公平竞争视角下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生存空间进行探索,研究不公平竞争与其犯罪的关联,以期发展三元协调促进的防控理论,并寻求消除不公平竞争机制,铲除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土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我国刑法解释的理论与实践呈明显的扩张化趋势,这一趋势以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为导向,不断地突破罪刑法定原则。划定刑法解释的内部限度应该在坚持"法条用语的可能含义"、"一般人的预测可能性"这两条一般标准的前提下,先根据网络犯罪的类型确定刑法解释的大致方向,再根据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的等价性确定刑法解释的具体限度。划定刑法解释的外部限度应该立足于现实主义的网络治理模式,探索刑法与准则、市场、技术各自作用的边界:刑法不应该沦为保护网络准则的工具;刑法应该为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留有出路;通过技术代码能够保护的法益不应求助于刑法。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受到各国普遍关注,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与此同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先后制定了青少年法规,因而"青少年犯罪"这个名词,已成为各国社会生活中一个常用的术语,我国也习惯地、笼统地叫做青少年犯罪.实际上,青少年犯罪这个概念,在我国并不是法律上的用语,因为法律上的用语应该是确切的,不能有多种解释,更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更为重要的是,法律上用语都有  相似文献   

18.
目标与方法的断裂——对默顿社会反常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有着深刻的社会结构的根源。默顿的社会反常理论 ,将犯罪的社会原因解释为社会结构中文化目标与合法方法之间的断裂 ,这对当代中国社会犯罪原因的研究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默顿的社会反常理论源于迪尔凯姆的社会失范论 ,并深受其老师帕森斯的功能理论的影响。本文在对这两者介绍的基础上 ,对默顿的理论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我国学界对默顿的社会反常理论多有非议 ,本文对这些非议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认为其中的许多批评是不恰当的。基于对默顿理论的正确理解 ,文章也分析了默顿理论在四个方面的不足 ,不过尽管如此 ,在犯罪之社会原因的解析中 ,目标与方法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两个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9.
对于是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国《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是犯罪未遂"。《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这些争论,本文结合实际,从具体的案情出发,用具体的案例来分析了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0.
张远煌 《法学家》2004,(5):89-100
本文将社会反应作为一个系统概念引入犯罪解释论,以"犯罪既是一种社会事实,又是一种社会评价"的基本命题作为出发点,沿着"刺激与反应"二者相互作用的思维路径,以对立法和执法的犯罪控制功能进行反思性评价为主线,分别就立法反应、非正式社会反应、司法反应与犯罪生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引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