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许瑾 《桂海论丛》2010,26(6):71-74
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功连办六届,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合作。但中国和东盟的产业合作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要共同发展区域经济,加强产业合作,必须创建更好的推动机制和合作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应加强相应的展品类别设置、展商邀请、专业观众组织等改革,搭建更好的产业合作论坛,建立日常贸易数据库等,达到产业合作与博览会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2.
2008年11月3日至5日,首届京津晋蒙政协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在廊坊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发挥地方优势,推动区域发展;以交通能源为突破口,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晋蒙区域产业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形成结构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得当、产业链联系紧密的区域产业集群。区域产业分工布局要充分考虑各地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要落实到操作层面,就必须找出近期区域产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和切入点。农业方面:随着京津冀晋蒙区域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北京、天津作为特大型城市,对行政区外农产品供应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4.
《北京观察》2012,(5):36-37
正深化京津冀晋蒙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互利共赢局面。京津冀晋蒙首都经济圈是我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充分发挥京津冀晋蒙区位资源优势,共建合作产业园区,加快推进首都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期间,北京将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展与津冀晋蒙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积极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了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从历史联系、区位优势、经济联系等角度着重论证了安徽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的时机已经成熟,提出安徽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与合作,重点要从建设五大基地、承接产业转移、推进项目合作、重点区域率先融入、加强研究和宣传工作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韩晶 《观察与思考》2007,(17):59-59
<正>两岸产业合作的双赢策略是:区域经济首先要与台资耦合,并借助于台资的带动效应,推动两岸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实现地方产业升级。海峡两岸产业发展存在着明显差异,但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产业合作规模也越来越大。当前两岸产业合作不断深化(台资企业占大陆信息产品出口70%以上),产业合作已从低层次的土地、劳力等资源型  相似文献   

8.
《当代广西》2010,(3):13-13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加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历史性举措,是双方长期友好合作的丰硕成果。举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是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倡议.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共同确定庆祝自贸区建成的重要活动。论坛以“互利共赢再创辉煌”为主题,围绕“贸易提振产业活力”、“投资合作共刨经济繁荣”、“打造区域经济合作新亮点”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商合作发展新的战略举措,这必将有利于各方共享自贸区建成机遇.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促进地区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的角度,分析了不同驱动模式下,两岸产业合作的模式、区域与战略选择问题。对于购买者驱动型产业,应采取共创华人品牌、逐渐打入国际市场的合作方式,区位优势主要在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对于生产者驱动产业,应集中力量发展产业链上游的技术合作,智力密集度高的环渤海地区最为适合;对于混合驱动产业,合作重点应是共同标准的研发与制定,综合实力强的长三角地区最具优势。对此提出三点配套政策:借助ECFA与搭桥项目,建立两岸产业合作平台;发展总部经济,推动购买者驱动型产业共同“走出去”;结合“十二五”规划,提早部署两岸产业合作重点及方案。  相似文献   

10.
在连续四届京津冀晋蒙政协区域经济发展论坛的推动下,华北地区省级经济合作的体制和机制初具形态,显著推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充分意识到,华北地区经济合作的主体是多元的、多层的,不仅需要省级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市县级主体的广泛和深度参与。因此,建立健全华北地区市县级经济合作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闽台在传统能源结构方面具有相似性,都有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共同诉求,在双方区位、文化、交流合作传统优势推动下,闽台新能源产业合作符合海峡区域经济整合的要求,且具备合作的可行性,有利于扩大闽台产业对接领域,实现互动共赢。  相似文献   

12.
章娅 《乡音》2011,(10):10-1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及一体化已成为我国各大经济板块快速崛起的显著趋势。在华北五省区市政协的共同努力下,京津冀晋蒙政协区域经济发展论坛不仅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而且已成为国内研究探讨区域经济的品牌项目。8月25日至26日,第四届"京津冀晋蒙政协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在太原举行,论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就"十二五"期间深化京津冀晋蒙区域经济合作建言献策。深化区域合作,推动共同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充分利用"十二五"时期的各种发展机遇,进一步深化华北区域合作,加快推进华北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五省区市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在影响因素、合作模式、阶段划分、措施与途径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存在着忽视欠发达地区经济合作研究、忽视区域边缘经济合作研究、忽视合作机制和协调组织研究、忽视定量研究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要加强欠发达和区域边缘地区研究、加强对起重要推动作用因素的研究、加强运用多种研究手段和方法进行定量研究,以及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合作要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知名民营企业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军者,在产业、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品牌等方面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深化我省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对进一步增强我省经济实力和活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深化合作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5.
胡江滨 《学习与实践》2007,(12):108-112
两岸交流与合作反映了两岸同胞求和平、谋合作、促发展的共同心声,是阻止"台独"分裂势力冒险的重要途径。当前,面对新机遇新挑战,要不断开拓两岸经济交流新的发展领域,在共同分享"奥运经济"商机、加强企业创新与转型、吸引台商投资中西部、推动两岸旅游合作发展、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构建两岸共同市场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促进两岸交流的更大发展,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统一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叶振宇 《人民论坛》2023,(20):55-59
县域经济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板块,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理论与实践表明,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市场作用充分发挥与政府积极有为共同作用下产业实现动态转型升级的结果。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向未来,地方政府宜率先从优势特色产业入手,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城市品质,改善营商环境,适时采取有效策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塑造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新业态。  相似文献   

17.
张月瀛 《人民论坛》2010,(8):176-177
随着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与互动合作,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把握好眼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等各方面关系,同时将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实现中部地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单婷婷  史安娜 《求索》2013,(12):233-235
旅游经济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演化博弈模型为分析框架,论证了区域旅游深度协作中的各种经济效用。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禀赋是影响双方合作最根本的合作因素。区域发展要在旅游合作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深化合作层次、保护博弈劣势一方和防止合作收益差距过大等措施,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地方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应该做好区域经济品牌的营销工作.并努力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塑造区域良好的旅游形象.以获较高的旅游乘数效应。  相似文献   

19.
王新 《北京观察》2012,(8):20-21
单一的做大做强本地区的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是有限的,我们应当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以促进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  相似文献   

20.
周海滨 《群众》2023,(7):20-21
2023年江苏《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深入推进南北结对帮扶和园区共建”“深化淮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淮安和昆山加强台资产业合作,既是落实国家、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产业梯度转移、要素资源整合的现实需求。深入推动淮昆台资产业合作一体化、联动化、高质量发展,对形成江苏南北区域协同发展新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