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理会议——毛泽东怒斥林彪“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巧渡金沙江的胜利,使红军摆脱了长征以来被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这样,当国民党军队追赶到金沙江边时,距离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已  相似文献   

2.
<正>红九军团,是1933年10月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由红军第三师和第十四师组成的,归红一方面军建制。罗炳辉被任命为军团长,政治委员由蔡树藩担任。此后,红九军团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1934年4月的  相似文献   

3.
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毛泽东指挥红一方面军巧渡金沙江,一直被认为是“神来之笔”《,长征组歌》中的“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歌词更是广为传唱。但是,许多人不知道,当年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北渡金沙江的故事同样惊心动魄。当时红二、六军团渡江的地点在红一方面军渡江的更西处,时间也晚了整整一年。北渡金沙江在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部队中,除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外,还有一支红二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主要是由红二、六军团组成的。红二军团是原洪湖苏区的红3军,总指挥是贺龙,政委是关向应,中央代表是夏曦;红六军团…  相似文献   

4.
《广东党史》2011,(6):15-15
在千难万险的长征中,抢渡金沙江是关乎红军生死命运的重要一关。根据贺龙的命令,红二、六军团悄悄地从敌人两个纵队的夹缝中跳出包围圈,兼程疾进,在昭通、成宁之间穿过国民党孙渡纵队的防线,直奔普渡河。?1936年4月6日,攻占寻甸。  相似文献   

5.
正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930年10月至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央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也都发展到相当规模。中共中央决定以赣南闽西根据地为依托,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6.
正1935年3月下旬,长征中的红一方面军在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后,决定取道云南北上四川。红军接连调虎离山,对贵阳、昆明虚晃一枪后,于5月初到达金沙江边。此时蒋介石才如梦方醒,急忙调集军队围追堵截。金沙江波涛汹涌,涛声惊天动地,两岸群山陡峭,高耸入云,自古便是天险,蒋介石试图利用金沙江围困并消灭红军。危急之时,川滇37名船工鼎力相助,协助红军抢渡金沙江。由此,红军跳出了几十万敌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年八月下旬,刚刚组建的红一方面军奉中央命令向湖南省会长沙发动第二次进攻,久攻未克,于九月十二日撤围。十三日毛泽东率总前委进驻株洲。为了总结红军两打长沙的经验教训,部署以后的作战方向和行动方针,当天下午,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株洲协丰长绸布店楼上召开了总前委扩大会议,史称“株洲会议”。会议由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兼总前委书记  相似文献   

8.
一 1936年夏,红一方面军东征胜利,回师陕北后,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三大主力红军会合的战略决策。5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为西方野战军,由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率领挥师西征,迎接红二、四方面军;7月初,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并肩北上,挺进甘肃,向红一方面军靠拢。 7月底,西征  相似文献   

9.
正这是第一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从败军之将张辉瓒身上缴获的怀表。1930年10月,蒋介石命令驻江西的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组织对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军事"围剿"。红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依据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情况,提出红军先向苏区中心退却,诱敌深入,使敌我兵力对比发生有利于我的变化,然后集中兵力,各个歼敌于运动之中的反"围剿"战略方针。11月5日,国  相似文献   

10.
正三大主力红军在陕甘地区的会师,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重大战略决策。红军广大指战员在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排除张国焘的破坏和干扰,终于在1936年10月胜利会师陕甘,实现了党的重大战略决策,完成了历时两年的伟大长征。这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史上的伟大事件,意义十分重大。红一方面军举行东征战役为了扩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推动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红一方面军按照党的瓦  相似文献   

11.
一些史书在记述红一方面军长征中进击云南、渡金沙江的决策和行动时,有不实或不清楚之处:(1)关于调滇军入黔;(2)红军并非"直插云南";(3)红军渡金沙江并非"出人意料";(4)"急调原来驻守滇北部队回援昆明"缺乏根据.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在长征中遇到的最为严重的一场斗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5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于6月中旬到达四川懋功地区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这时,中共中央和红军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统一的战略方针、确定发展方向。中共中央分析了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主张红军继续北上,在北方建立抗日前进阵地,领导和推进全国抗日民主运动。而担任红…  相似文献   

13.
一些书刊将中央红军从再渡乌江至北渡金沙江这段史实说成是毛泽东既定计划,针对这种说法,文章从三个方面谈了不同观点:一是它离开了当时红军处于“相当艰难困若”的历史背景。对此,文章据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遵义会议关于“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高度的运动技术”精神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二是它不符合当时中共中央准备在川黔滇边或黔西、黔北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意图。最后,文章还引用文献论证了中央军委决定北渡金沙江的时间是进入滇东以后。  相似文献   

14.
一宵胜十秋     
1935年6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川西懋功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下旬,中共中央在两河口举行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创建川陕  相似文献   

15.
1934年10月1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项英,签署发布了关于将中央主力红军组成野战军实行战略转移的《中央军委命令》(第五号),命令红一方面军所属部队逐步撤退到指定地点集结,进行战略转移。9月28日,红九军团奉中革军委命令撤出"松毛岭保卫战"的战斗,进行转移。  相似文献   

16.
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长征途中,在贵州安顺弄染寨与当地布依族领袖陆瑞光签订的"弄染协定",是我党我军同少数民族地方势力订立的较早的政治盟约,是红军途经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实践"争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成功范例。"弄染协定"不仅为红一方面军顺利渡过北盘江,威逼昆明、抢渡金沙江赢得了有利战机,而且在布依族人民中间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相似文献   

17.
周华章 《湘潮》2006,(3):55-55
1935年4月,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决定长征中的红一方面军速渡金沙江,去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时任红一军团一师师长的李聚奎在渡江行动中,指挥一师担任先头部队从元谋出发,迅速抢占龙街渡口。来到江边,李聚奎才发现江上的渡船已全部被敌人拖到对岸烧毁。没有渡船,一时又难以架起桥,大部队到达后,情况会变得非常危险,一师的先头渡江任务很难完成。想到此,他立即命人向后架了15里电话线,以便与军团司令部随时联络。接着,又组织全师团以上领导干部商讨渡江的办法,但经过试验后,都被一一否定。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军团长林彪打电话到李聚奎的师部,询…  相似文献   

18.
1935年4月,张国焘擅自决定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根据地,向岷江以西进发,于6月12日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两军会师后,中央决定红一、四方面军分两路北上,并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可是,当两路红军刚过了草地,张国焘又擅自命令由他率领的左路军和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部队掉头南下,重新越过草地向川康边退却,并于10月5日在卓木雕另立中央。结果,使红四方面军在不  相似文献   

19.
红一方面军的长征是从1934年10月10日晚开始的.由于当时统治中央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在军事上、政治上的严重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突围,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对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在川、滇、黔边区取得了四渡赤水的胜利后,于1935年5月初巧渡金沙江再次入川.  相似文献   

20.
1948年4月23日是中共中央在西柏坡辉煌历史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史书籍对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的日期,长期延用1948年4、5月的说法,没有吸收上世纪90年代党史研究的新成果.现在坚持在"5月26日"纪念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的时间是1988年确定的.根据<任弼时传>、<周恩来传>的记述,1948年4月23日起西柏坡就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了.党中央在西柏坡整整11个月,毛泽东在西柏坡历时10个月.1948年"4月23日"应永载中共党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光辉史册,永我西柏坡的光荣史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