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市和乡村二元社会结构的历史特点及当代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预见,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自进入文明时代就存在的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和对立现象将消失,人将不再只是为社会分工局限的城市动物或乡村动物。(参见《马恩选集》第1卷部56—57页)然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取代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尚处于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和乡村仍然存在较大差别,而且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这种差别还可能有所  相似文献   

2.
《政策》2003,(11)
(1)马克思:"中世纪是从乡村这个历史舞台出发的,然后,它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中进行的;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曾将城市与乡村分离和对立基础上形成的城乡关系作为一个基本的理论范畴,并在其经济社会研究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城乡关系有过深刻分析,而消灭城乡对立和差别则是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就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城乡关系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从历史发展来看,城市与农村是人类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聚集区域,两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关系等存在较大差异。城乡分离的原因主要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马克思认为,城市和乡村间的分离与对立是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同步的,二者间的对立或矛盾关系将会随一国或地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得到改善,并达成相互融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统筹",强调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在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领域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文化是城市律动的时代音符,更是无法割舍的历史传承,当人类传统在钢铁文明碾压下变得一无是处时,返璞归真便成为一种本能。通过对城市文明中文化的价值认知、对立碰撞、回归解构进行诠释,可以重建文化自信,让文化意识真正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价值。城市文明的文化价值诠释与认知文化是城市经久不衰、历久弥  相似文献   

6.
正城市和乡村的主要区别在于城市有一套联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乡村向城市的过渡就是完善这套设施的过程,表现为城市建设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规划建设阶段,二是运行管理阶段。黄岛目前还处于规划建设阶段,其主要矛盾是城乡关系,表现为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敷设、景观塑造改造、城市生活方式导引等。  相似文献   

7.
清末以来,随着现代性的不断深入,中国乡村首次出现真正意义的分离与断裂,乡村被建构为落后的他者被加以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乡村在革命话语与阶级斗争意识形态下,以一种"另类"方式被重新整合进国家的革命与建设中;改革开放开启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现代性实践重新占据主导地位,却不期然地造成广大乡村的再次分离,"三农"问题随之凸显;21世纪以来,新农村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实现乡村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二元对立的思维仍然存在。由此,跳出二元对立陷阱,进行以乡村本土为根基的现代化实践,对于当今乡村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种社会有机体,都是历史的产物。中国政治社会这个活的有机体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特点,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和发展不均衡。只有从剖析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历史进程中,才能准确地把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徐勇撰著的《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出版)一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政治发展非均衡性的实质。 中国社会的发展之所以步履艰难,这与历史上封建官僚政治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有关。作者在本书中对封建专制政治卵翼下的官僚政治和城乡政治对立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官僚统治得以长期延续的原因。诚如作者所说:“对社  相似文献   

9.
在城乡对立的根源和发展趋势上,马克思、恩格斯与西方学者既存在着分歧也有一致。通过梳理社会主义城乡"分"与"合"的历史经验,探索社会主义城乡关系形成与曲折发展的历史规律,对推进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马克思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城乡由分离走向融合,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对立。  相似文献   

10.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并逐步完善的今天,工会工作者应树立起"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工作理念,变"隐性对立"为"兼容并包",变"尴尬点缀"为"和而不同",力求建立一种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以推动工会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
越过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的阵痛地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1995,(5)
越过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的阵痛地带潘义勇撰文指出:中国要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换,要经过一个阵痛地带,能否超越这个阵痛地带,是能否实现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全方位结构性转换的关键。这个阵痛地带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进入城市,在促进城市二三...  相似文献   

12.
周泉根 《新东方》2006,(2):33-34
中国近现代社会是一个方生未死、玄黄待定的过渡转型期社会。梁启超在其《过渡时代论》一文中曾详瞻论述:“今日之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是政治上之过渡时代也;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是学问之过渡时代也;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之过渡时代也。”[1]的确,这次转型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层面,是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根本性重塑。从动态指向上看,中国过渡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65,自引:2,他引:63  
本文从国家整合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学理性分析。国家整合作为一个过程,是在社会分化的过程中对业已分化的部分加以调整、统筹并形成整体的产物。在以往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国家整合表现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整合特点,结果是城乡的分化或对立。由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是历史转折的标志。它意味着从国家与社会的二元性整合走向一体性整合,达致城市与乡村的相对均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便是国家整合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其深刻的意义在于,通过国家整合,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状况,在业已分化的城乡差别的基础上重新构造城市与乡村的有机联系和统一性。核心是在国家整合下,将资源尽可能地向乡村配置并激活农村内在的动力。它要以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支持和引导农村的发展,由城乡分离走向城乡一体。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以往的乡村建设完全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徐勇 《政策》2007,(9):12-15
进入21世纪,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由此将实现从"农村包围城市"向"城市带动乡村"的转变,其带动机制主要有财政、就业、资本、信息和制度带动。而要实现城市带动乡村,必须以新城市建设引领新农村建设,着力强化城市的自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城市边缘区是大城市核心区外围的城乡交错地带,是城市环境向乡村环境转化的过渡地带。加强城市边缘区的生态建设至关重要。1、城市边缘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我市边缘区的兴起主要是源于城市工业的迁入、乡镇企业的兴起以及工业园区建设,导致人口集中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初期对生态环境重视相对不够,致使边缘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主要表现在:一是污染源向城市边缘区转移。我市中心区域的功能定位已由过去的以工业为中心逐渐向以商业、服务业为中心转移,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污染型企业不得不向城市周边地区迁移,将原来城区的污染源转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明是现代科技和网络时代的产物。当人类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而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文明就成为大家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着眼于互联网的合理使用和有效开发,立足于网络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文明进步,高度重视网络文明,积极应对网络时代各种挑战,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网络文明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7.
“城乡中国”时代的资本下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已由乡土中国时代进入城乡中国时代。进入城乡中国时代,只有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才能实现产村融合。工商资本下乡对城乡中国时代社会的发展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促进了由城市到乡村的要素流动,另一方面也可能侵蚀国家目标和农民利益。因此,我们要通过农村的再组织化,使乡村社会与工商资本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保护农民权益,增强农民主体性,推动乡村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突出表现为要树立三个理念,一是幸福生活理念,二是合作发展理念,三是建设适宜乡村理念。从重视经济收入转变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需要正确引导,特别要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理念,破除等靠要等依赖观念,才能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只有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才能把乡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的幸福家园。同时还要按照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需求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为农民利益实现提供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9.
人类所处的20世纪即将逝去。在这样一个时刻,对它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作一番总体性考察,对于我们把握当今世界历史运动的特点和趋势,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世纪20世纪是迄今人类历史上工业文明向全球广泛扩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经济快速增长的最为辉煌的世纪,这巨大而又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广泛扩展。在世界历史上,不同的生产力形态,可划分出人类宏观历史演进的三个时代,即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由农业文明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始于18世纪下半叶的…  相似文献   

20.
据我所见的文字中,都没有把阶级的社会作为一个概念专门提出,而往往是把有阶级的社会与阶级社会作为同一概念在使用,比如在谈到社会主义社会时,有的表述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从有阶级的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有的则表述为社会主义是由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的社会过渡的社会。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作一探讨。 阶级社会是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社会。自原始公社解体,社会分裂成为各自独特的,彼此对立的不同阶级,人类就进入了阶级社会,先后出现了阶级社会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特殊形态)阶级社会的主要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