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执政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在新世纪新阶段确立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实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的鲜明特色:中共执政与中共领导的高度关联;中共执政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一致;中共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中共执政与民主党派参与的协调统一;中共执政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党的执政能力是指执政党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遵循政党执政规律,领导、管理国家事务的本领和水平.要突出提高"五种能力",划清党的领导与执政的界限,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3.
善治视域里的中共执政合法性基础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政权的存在都有一个合法性的问题,并且这个合法性还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随时代发展而适时调整.作为对当今社会日益多元化现实的积极回应,治理理论已获得了其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与此相应,现代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也要相应地从政党管理向政党治理转换.已日益融入世界发展大潮的中国共产党,其执政的合法性同样不可能仅仅靠历史的合法性.以善治视域来观察,构筑当下中共执政合法性最坚实的基础性工程就是:积极培育公民社会的发展,合理划定国家与社会的边界,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转换.这也是加强中共执政能力的一个方面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刘宗洪 《探索》2012,(5):31-35
政党执政规律决定党对执政方式的选择。掌握国家权力的政党始终面临着权力变质、社会利益失衡、民意基础削弱和政治权威式微的挑战。依据政党执政规律推进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就要通过民主政治管住公共权力,通过法律权威维护人民的合法权利,通过协调社会利益实现社会正义,通过高效的行政效率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民意测评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实现执政方式现代化,必须吸收人类的政治文明,大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行精细化的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中国,中共执政面临的时代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自然也就成为中共政党功能转换的时代要求。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服务型政党"的新要求,就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具体体现。制度化政党权威的发展趋向、合法性资源的转换以及执政方式的转变成为中共向服务型政党转变的内在动力。建设服务型执政党表明:中共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体现了中共对时代责任、现实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成熟应对。  相似文献   

6.
政党的执政方式,是伴随政党政治的出现而产生的。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西方各国政党逐步建立和健全了政党执掌政权的一系列制度法规,形成了西方政党执政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参加选举、获取执政资格,控制议会、掌握立法权,间接介入政府、掌握行政权。我们应从西方政党的执政方式中获得一些启示,得到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依法执政”,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政党理论的重大发展,标志着党的执政方式的重大转换。实现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办事的统一,在认识和实践上需要解决好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领导党与执政党、党的领导与国家法律、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准确定位及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国家(与社会)学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这一学说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脱离社会的公共权力的回归社会,也就是使监督国家机构(官员)不脱离群众和向社会机构的转化;同时还指明了,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实行正确的执政-领导方式,这种方式是,鉴于无产阶级国家是国家与社会(自治)结合并向社会(自治)过渡的政治组织形式,因而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国家(民主)的管理方式、社会(自治)的管理方式和推进国家向社会过渡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党的执政方式是政党控制、驾驭国家并协调社会的方式和方法。研究党的执政方式,不能仅从政党自身中寻找逻辑,必须到现代政治生活——政党、国家和社会中寻找。为此,文章从三者关系出发,考察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逻辑,认为完善和改革党的执政方式,需要限制国家权力、培育社会力量并使政党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家权力的执掌方式经历了众多变化,从国家、政党、社会三者关系的角度分析党的执政方式,可以把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变迁划分为两个重要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从国家、政党、社会三者"应然"与"实然"关系逻辑看,中国共产党仍须继续调整执政方式,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轨道上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政治条件下,掌握国家政权的政党,不管是否拥有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权,其实际的存在和发展都要受到来自国家政权的制约和规范。因而,研究执政条件下的政党建设,不能把政党与其活动其中的国家政权和国家生活分离开来,相反,必须从执政的内在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而执政能力建设必然有其伦理基础,这就是执政伦理。所谓执政伦理,是指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执政党在运用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过程中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体系。从世界范围看,尽管由于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不同,政党执政方式与模式也不尽相同,但是,执政党在执政活动中所遵循的执政理念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厚伦理基础则有共同之处,这值得我们从理论上加以探讨。一、执政伦理观的基本内涵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通过政党执掌国家政权来治理国家的。在某种意义上,政党的…  相似文献   

13.
刘红凛 《唯实》2001,55(2):58-61
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职能主要是政治职能.但是,执政党的职能与非执政党的职能是有差别的,而且,不同国度的执政党的职能也是有差别的.政党的职能受政党的性质、地位、组织结构、政治环境、政治传统的影响和制约.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等决定了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职能是广泛的、全面的,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职能的统一,是权力领导职能与非权力领导职能的统一.党的执政职能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党的政治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的统一.党的政治职能是党的阶级性的集中体现,社会管理职能是党的政治合法性的现实基础,放弃执政党的社会管理职能就等于放弃了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各国的政党政治异彩纷呈.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千差万别。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有条件地分为三大类别,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执政方式、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和民族民主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执政方式。但不论哪种性质的国家, 执政党都会遇到如何处理与民众、政府、其他政党、新闻媒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突发危机等问题。研究不同执政党处理这些问题的思路、方法及其特点和差异,可以看出不同执政方式的成败得失,发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对我们在新时期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界定党建文化的内涵,必须明确党建文化的主体、形成、内容与作用方式等基本要素与党建文化的本质.党建文化是传承性与变革性、排他性与开放性、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具有塑造政党文化形象、改革政党建设方式、提升政党执政能力、凝聚政党内外力量、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党建文化的建构与发展,既要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其特殊的规律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执政方式的核心问题是执政党与国家权力的关系问题,国家权力结构不同,执政方式也有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要求党充分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对国家政权的领导。第一,党组织与人大及其常委会实行一定程度的“合一”;第二,实现党政职能分开;第三,加强党的政党功能建设;第四,健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17.
许丽丽 《求实》2006,(Z4):73
为谁执政,反映执政党的性质关系执政党的形象.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执政就是要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是执政为民.这也是我们党总结半个世纪以来治国理政的六条经验之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是我党提高执政能力的落脚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一贯注重学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局部执政的辉煌成就.探讨延安时期中共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构建路径及特色,对于新时期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政党权威思想的历史考察是执政党建设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指导中共巩固、延续和拓展执政权威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共政党权威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历史演进过程,反映了执政党对自身政治认同的高度关注和对长期执政的政治资格的极大重视。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中国共产党应首先着手于软实力的提升。外向维度上,中共软实力提升应注重处理好党际关系与国际关系;内向维度上,政治价值、制度政策与组织作风是重点;现实维度上,政党转型与政党形象重塑是中共提升软实力的必然;未来维度上,实现长期执政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则是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