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岳父吴嘉民将军诞辰100周年,不知不觉间他老人家离开我们已经快14个年头了。但他的高大形象,他的音容笑貌,他的殷殷教诲都深深烙在我的心底,对他老人家的思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十多个春秋!  相似文献   

2.
李君刚 《奋斗》2009,(7):60-60
读报.一则报道让人感动:一离休干部在生命垂危之时,深知病入膏肓,便再三谢绝组织上安排的抢救措施。他说:“我是个共产党员,既然病危无救.就不必再浪费宝贵的药物和国家赘财了。”当组织上出钱组织抢救之后,他要爱人从家里拿出5000元存款支付医药费。他说:“国家正在搞建设,有很多困难,我是个共产党员,应该为国家分忧。”他临终前,告诉亲属和组织,在他死后不要开追悼会,丧事一切从俭。有人说:“你怎么跟别人不一样呢?”他说:“我特殊,我是个共产党员,我应该这样做。”  相似文献   

3.
岳扬 《党员文摘》2009,(2):46-46
朋友从美国回来,我去机场接他,有个外国小伙子跟他在一起。 “这是迈克,我的学生。”朋友向我介绍道。  相似文献   

4.
朋友在圣西多有个养马场,他允许我在他的房子里为青年风险项目举行筹款活动。一次,他指着我向来宾介绍说:“我想告诉大家我为什么让杰克在这里筹款,事情要追溯到另一个人的童年。”  相似文献   

5.
钓友     
我从小喜欢钓鱼,在我几十年的垂钓生涯中.自然结识了无数钓鱼爱好者,然而,在我的众多钓友中,唯独对他的印象最为深刻。他小名叫大毛,大名却早已记不清了。那时,我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住在同一个大院里,他父亲是个厨师,母亲则在大院守大门,他在兄弟姊妹中排名第五.上面有四个姐姐,下面只有一个弟弟,一家八口人就挤住在大门边的两间平房内.生活十分清苦。我家搬到大院后,每天出出进进,都得经过传达室,久而久之。就彼此十分熟悉了,他比我小两岁,就叫我“让哥”,他是第一个称我为“让哥”的人。  相似文献   

6.
张思宁 《当代工人》2011,(18):35-35
认识他的时候,他是个已婚公务员。可是,我们还是相爱了。他告诉我,他的婚姻并不和谐,他会离婚,然后娶我。为了这个承诺,我毅然辞了工作,卖掉房子,从一个北方城市来到深圳找他。可是,几经哭闹后,我终于明白,他根本没有离婚的打算,他骗了我,我却无计可施。我们就此决裂。  相似文献   

7.
光阴流逝,白驹过隙,匆匆间,我所敬重的朱德元帅已离开我们30个年头了。在我的一生中,非常幸运地在朱老总身边工作6年多,能够亲眼目睹他老人家的风采,亲耳聆听他老人家对我的教导,至今他的音容笑貌如在昨日,他的亲切教诲犹在耳边。他德高望重,平易近人,既是领导人,又是普通一兵,对同志关怀体贴,是可敬可爱的长者、当年的一切在我的记忆里难以泯灭,这种心情绝非文字所能表达……  相似文献   

8.
跟几个朋友看电视谈话节目,主角是一位被男友打伤的女孩子。主持人问:“为什么这个男人打你不只一次,你还跟他在一起”“因为我觉得他需要我,没有我,他会死。”  相似文献   

9.
李老李雪峰去世已将近5年了。我为他做秘书服务了16个年头,曾和他朝夕相处。在那些日子里,我有时坐在他书桌的对面,有时坐在他的病床旁,听着他丰富知识的传播,听着他对往事的述说,这些情景犹如昨日……  相似文献   

10.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总有几件忘不了的事,几个忘不了的人。冯军同志就是一个我永远铭记在心的人。尽管他已经去世13年了,但他的事迹,他的人品,他的精神,经常在我的脑海萦回,令人怀念。  相似文献   

11.
彭一是个不一般的学生,他身高和我差不多,但身形却超我一半。据他父母说,他一顿一个人能吃一只仔鸡,也许正是这种优越的家庭条件,使他过早的在身体上“发福”。  相似文献   

12.
盘点幸福     
宾炜 《党课》2008,(9):107-108
有一位老同学,似乎上辈子跟酒有仇,滴酒不沾,不论是谁劝酒敬酒,一概以饮料代之。所以我们聚会的时候,都会预先照顾他一瓶饮料。他爱人是个教师,两人结婚后七八年,一直怀不上孩子。后来终于千辛万苦地怀上了,在医院生了个女儿,把孩子抱回家的当天晚上,他给我打电话,非要约我出去喝酒。我去了,他果然真喝酒,而且是一人一瓶“对吹”。我劝他少喝点,他不干,说这辈子最幸福的就是这事,他已经把这种幸福憋了好几天了,一心就想着好好喝一顿酒。  相似文献   

13.
想起了大伯     
窗外,飘起了雪花,满目皆白。大伯离我而去的印象又浮现在脑海。大伯去的那一天,全村人皆戴着洁白的花为他送行,就像这漫天的雪花。   大伯长得人高马大,务农一把好手。因家里穷,终生未娶。他待我这个侄娃子特别亲,走哪把我带哪,我就像他的影子。到街上看戏,他常把我架到脖子上,一站几个小时。我有时睡着了,梦中尿了他一脖子,他一句不责怪。在我眼里,他同父亲,谁亲谁疏,我很难分辨。   大伯憨厚朴实,性格耿直,提起他,全村人都竖大拇指。不论谁家打墙盖房,婚丧嫁娶,少不了他去帮忙,每到开饭时,主人留他吃饭,他总是…  相似文献   

14.
死神在酒吧     
侯文咏 《党课》2011,(18):70-71
这是病人告诉我的故事: 当妇产科医师宣布我得了卵巢癌时,我心里想,天啊.这已经是我这一生得的第三个癌症了。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一个广告,内容是有个人从山谷跌了下去。没死。他站起来又被货车从身上辗了过去,还是没死,最后是闪电击中他,一样没死。  相似文献   

15.
1956年9月间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说:“至于陈云同志,他也无非是说不行、不顺。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好人,他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他看问题有眼光。我过去还有些不了解他,进北京以后这几年,我跟他共事,我更加了解他了。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问题尖锐,能抓住要点。所以,我看陈云同志行。至于顺不顺,你们大家评论,他是工人阶级出身。不是说我们中央委员会里工人阶级成分少吗?我看不少,我们主席、副主席5个人里就有一个”。本文拟对毛泽东与陈云的友谊与交往作些探讨,不足之处,欢迎指正。稳定物价的斗…  相似文献   

16.
曾峻 《理论文萃》2006,(1):56-62,34
西面(Simeon)这个名字,从“我”出生以来,就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不去。“我”第一次接触到西面这个名字是在婴儿接受洗礼时,牧师讲道的章节,刚好是《圣经》第二章,其中有个人就叫西面。他是个“敬畏上帝的义人,圣灵与他同在”;他得到圣灵的启示,知道自己在离世之前会见到神所应许的弥赛亚即耶稣。八年级时“我”接受路德教的坚信礼,牧师又为他读的是有关西面的章节。而此后25年间,“我”一直做着一个可怕的梦:  相似文献   

17.
由于孕妇的特殊身份,我每次出门,总是得到陌生人的让座和帮助。有一天我进了地铁车厢,扶着门口的立柱站着。在门口第一个位置坐着的是一个高大的年轻男人,也许人人都觉得他那个座位应该是我的,但他似乎没有看见我。他旁边的一位女士眼看车到站,可能担心上下车的人挤了我,就站起来让我坐了她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圆梦     
年逾花甲的父亲,要去北京登天安门。这是他多年来对晚辈的唯一奢求。父亲小时候吃过苦,受过罪。他三十岁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才知道中国有个天安门。我小时候父亲在村里当干部,那时他才知道中国的重大盛事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但他从未看到过天安门,天安门在他心里也就一直是个谜。在我上高中时,村里有人买了电视,父亲才看到了天安门,他知道那是毛主席高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地方,就萌发了去天安门看看的愿望。别说那时登天安门有限制,单就我们的条件也是望“门”兴叹。我的两个哥哥都像父亲一样,天天守着黄土地,…  相似文献   

19.
李晓 《党课》2014,(20):90-91
一个酒醉的朋友,踉踉跄跄地迷失在午夜街头,趁着酒兴给我打来电话,喋喋不休地对我倾诉衷肠,我打着哈欠,又打了几个喷嚏,睡意蒙咙中听他断断续续地诉说,电话里,他突然失声痛哭……一个老朋友,多年没见面了,有天半夜,他给我打来电话。那人说,他刚下了火车,想同我立即见面,去夜市喝上几杯酒。我披衣起床赶去,外面夜雾中凝聚有霜。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父亲王锦标是个性格刚毅正直的客家汉子,平时沉默寡语不苟言笑。我从小就有点怵他,但他那饱经风霜的脸庞上,又不时流露出舔犊之情的慈祥父爱,令我想亲近他,更敬重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