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路 《时事报告》2003,(7):73-74
“非典”疫情通报连续多日出现的“零”驱散了人们心头的阴霾,生活回归正常。大吃大喝、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这些生活陋习,也随之恢复了“正常”。寄希望于“非典”根治社会“百病”显然不现实,然而,我们绝不能在经历一场切肤之痛后,轻而易举地被强大的惯性力量拉回到原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在等红灯的时候,突然随地吐了一口痰。那么,你会对他留下什么印象呢?相信大多数人对他吐痰印象很深,却不记得他遵守了交通规则。  相似文献   

3.
《时代潮》2003,(12)
各地重罚随地吐痰北京:随地吐口痰重罚100元 “对不起,您随地吐痰,请接受处罚。”因吐痰被罚款百元的张某是“非典”时期受罚的第一人。上海:随地吐痰重罚200元 据上海市建委城建监察处介绍,自4月25日上海市将随地吐痰罚款的最高额上升到200元后,随地吐痰现象越来越少,新条例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  相似文献   

4.
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新先锋药业公司”包装车间里多了一批面孔熟悉的新工人。原来是农工党上海市委会副秘书长、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团长王汝刚、副团长张定国、毛猛达正率领一批青年演员在这里当包装工。看着这些平时只是在舞台、荧屏见面的著名滑稽演员如今就在自己身边劳动,工人们的脸上不由露出了会心的笑意,干活也更带劲了。抗击非典的战斗一打响,王汝刚就考虑创作一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非典的滑稽戏,此时剧团正常的演出也因非典的冲击,比往常萧条了许多,这正是下去体验生活的好时机。于是王汝刚带着大队人…  相似文献   

5.
非典流行给国人带来绵绵不尽的反思。笔者油然想起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加以仿用,可否说一句:“非典非典,非一日之典。”“非一日之典”,这种反思不是没有根据的。只要留心追忆一下我们的身边和周围,看一看一些人在非典来临之前的种种令人不敢恭维的状况,就可蹦出一连串的“非言”来。“非大节不改”。不必讳言,国人一些看起来是小是小非的不良积习已年深日久。譬如随地吐痰:“噢—呸”的吐痰声随时可以听到,斑斑点点、星罗棋布的痰迹经常可以见到;又如随手扔废弃物:瓜皮果壳塑料套,白色垃圾挂树梢;还如吃饭喜欢…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联想组合分析法,比较了“非典”一词在“非典”期间对男女大学生的心理意义,受试为京、沪、穗、港、台520名大学生。结果发现,男性的非典视角以“病”为中心,重“硬”信息,重群体控制和治疗;女性的非典视角以“人”为中心,重“软”信息,重个人预防。在主观反应中,男性的负面情绪联想高于女性;女性的负面判断联想高于男性。这些结果与以往应激反应中“脆弱性”的性别差异研究有所不同,可从社会性别视角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7.
叶含勇 《半月谈》2003,(10):12-13
面对抗击“非典”斗争的严峻形势,国家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纷纷于近期出台政策,就“非典”一线医务工作者特殊工作补助免税问题、城市农民工生命财产权益保护问题、“非典”期间针对农民的乱收费问题、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的扶持问题等,分别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政策的颁布实施,必将为抗“非典”战役的顺利推进和最后胜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非典”期间,我正在香港。晚上看电视新闻,正在播放一位志愿者将一箱箱甜品送到威尔士亲王医院,是为了感谢“非典”期间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其实,这个小伙子本非大善人,开店前喜好飙车、醉酒、打架,曾是个不良青年。但这次他被感动了。  相似文献   

9.
“我保证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倒垃圾,不搞封建迷信。树新风,做榜样,争做文明职工……”6月2日上午,郑州市各界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代表和各界职工代表共200余人齐聚绿城广场,代表全市万余名“三讲一树”活动宣传督导队员举手宣传宣誓,并向广大市民发出倡议,号召全市干部群众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勇当“革陋习、树新风”的实践者、宣传者和督导者,从而把该市“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即“三讲一树”活动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各地广泛开展的“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是抵制社会不良陋习、推进社会文明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巩固抗击非典成果,维护公民身体健康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在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经受冲击转型的特殊时期,我们广泛深入地开展“三讲一树”活动,引导群众树立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非典型性肺炎传播迅猛,在短短数月里就给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巨大冲击。虽然非典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但我们应以此为契机,深刻反思文化中存在的陋习并找出摒除文化陋习之道。这不仅有助于战胜非典并预防类似疫病,而且与整个民族的素质和文化现代化都有莫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卫生部《关于防治“非典“强制消毒不得收费等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发改电字[2003]23号)要求,为做好我市防治“非典“的工作,防止和制止乱收费行为,经研究,现将防治“非典“期间消毒收费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名义,在对全市城乡居民住宅(楼)、居住小区进行强制性消毒时,向居民收取或摊派消毒费用。对违反规定的部门、单位或个人,要依法严肃查处,对问题突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以前仅仅是在理论上将医学工作者和法律人相提并论,那么现在却因为一场灾难而使医学工作者与法律人同时走上了舞台。如今,非典型肺炎病毒与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较量,不仅在考验医学工作者化解人与自然之矛盾的能力,同时,也让法律人在大量因“非典”冲击而产生的人与人的矛盾中陷于法学沉思。在“非典”肆虐之时,社会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对“非典”疫情迅速做出了或是有组织或是自发的回应。我们看到,由于疫情,大批旅游合同被迫取消或中止,经营性娱乐场所为防止人群集中造成大范围传染而停止营业,餐厅里一时也没有了那杯觥交错的场面……然而,我们不禁要问,旅行社会因取消或中止服务而向游客承担赔偿责任吗?娱乐场所经营者因停止经营可以不向场地所有者支付租金吗?餐厅的业主因食客骤减可以要求房屋所有者减免房租吗?  相似文献   

14.
禁痰工作时间久了,王涛和一些志愿者一听到咳嗽声就有条件反射,并练就了一身听音辨人的本领。他们在路上一听到咳痰声,立马能在人群中找到目标,抢在他吐痰之前就递上随身携带的纸巾。他说,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实现“天下无痰”。他习惯背着大大的白色帆布袋子,里边有上百包纸巾,一个相机,一个电子词典,一顶红色帽子,一把雨伞。这是他每次做志愿活动必须带的。  相似文献   

15.
观点     
连日来,一些地方干部因为在防治非典工作中玩“花架子”受到处分甚至丢官。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1998年抗洪期间,也曾有不少地方干部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受到处分。在湖南省岳阳市受到处分的60余名干部中,相当一部分人就是因为搞形式主义被处分的。看起来,在洪水、非典这样的突发性重大灾害事件面前,干部队伍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往往会集中暴露。人们常说“形式主义害死人”。但是在风平浪静的寻常日子里,所谓“害死人”可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而在抗洪、抗非典这样的特殊时期,形式主义不单会真的害死人,还极有可能害死很多人…  相似文献   

16.
《半月谈》2003,(10):18-19
目前,不少人为了预防“非典”,盲目服用一些据称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或预防“非典”的药物,并且因此发生了药品温滥后的不良反应。如何正确服用中药?干扰素能否预防“非典”?什么样的人适合使用?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周超凡和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赵志彬。他们特别提已人们注意:预防“非典”须谨慎用药。  相似文献   

17.
韩之江 《中国减灾》2013,(3X):14-16
<正>"非典"危机:从封闭转向透明经历过"非典"的人面对流行疾病,有着和从前不一样的反应。而政府和社会在经历"非典"之后,也产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至今余波未息,激荡着、塑造着我们的社会。"非典"后有评论指出:"非典"吓跑了官场陋习,产生了"非常速度",这是对当时变化的一个真实写照,在"非典"的"非典型"状态下,政府和民众都被逼到了悬崖边  相似文献   

18.
1曾被评为杭州市抗“非典”先进个人的骆生法,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他人贿赂17万余元,经余杭区检察院立案侦查并提起公诉,10月19日该区法院一审判处其有期徒刑10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3万元。骆生法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靠勤奋努力,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在农村时,他当上了使人羡慕的“赤脚医生”。1972年应征入伍,在部队大学校里,进步很快,入了党,进了军校,当了军医。1987年他转业到了地方医院。在地方医院14年的医务工作中,他认真工作,赢得了领导、群众的认可,获得多项荣誉称号。2003年“非典”期间,作为余杭区惟一一家“非典”病人收治医院…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和福建省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2012]45号),福建省医改办、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社厅、福建省物价局、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制订了《福建省2013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已经福建省政府同意。  相似文献   

20.
“非典”这个题目我本来不想写的,因为前些日子电视上、报纸上谈得很多,又是一件晦气的事情,没有多少新鲜可写了。但是,外地的朋友总在电话里说,写封信来好吗?写写北京人的“非典生活”我就写了。他们读后说,真逗,留下这些文字吧,以防好了伤疤忘了痛。 痛!真的是痛啊。一个身体健康、好好的人,突然发高烧、咳嗽,没几天,说没就没了,没了时,连最亲近的人也见不到,能不痛吗? 这是什么病?不知道。哪个医院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